第四百六十二章都想去燕京看看,坐在轮子上的燕藩?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祈婳拜见大伯。”

    祈婳把自行车停好后,小跑来到朱标面前,笑着微微一福。

    朱标打量着祈婳。

    昔日在皇宫,溜猫逗狗,甚至牵着一只小山羊,在皇宫内,闹的鸡飞狗跳的小丫头,如今也已经亭亭玉立了。

    不过,看样子,好动、好玩、有点疯疯癫癫的性格依旧没有变。

    老四宠惯纵容的缘故吧。

    毕竟,几乎全天下人都知道。

    老四把妙云小妹捧在手心,妙云小妹是老四他们家的‘老大’。

    而老四同时也是个女儿奴。

    当然,这丫头除了有点好玩闹。

    其他方方面面都很优秀,瞧瞧这份,面对谁都随性自如大方的性格。

    这小丫头,跟着父皇上朝,敢在父皇的龙庭睡觉。

    皇室其他三代子弟,包括他的几个孩子,除了雄英,哪个见了他,不是谨小慎微。

    他们根本做不到,祈婳这般。

    锦衣卫这些年,也有汇报老四几个孩子的信息。

    信息显示。

    这小丫头很了不得。

    按理说,作为燕藩的郡主,养尊处优,高高在上吧?

    可消息显示,这小丫头竟然毫不在意的和燕京一群底层百姓交往。

    并且,据说,那些百姓都特别喜欢着小丫头。

    就连父皇都经常念叨这个小丫头。

    说祈婳孝顺。

    原因嘛,就是当初老四北征,这小丫头为老四抄金刚经祈福,以至于生病。

    当然,祈婳这样的优秀性格,与燕藩民间的特殊社会环境有关系。

    他没去过。

    但通过锦衣卫也能了解到。

    那边的社会氛围十分宽松。

    传统的中原美德虽然依旧坚持,但对中原那套纲常伦理并不像中原这边这般极端。

    讲孝道。

    但为人子,不会一味,毫无原则的愚孝听从父辈的建议。

    提倡孩子们,和父母进行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类似这种,对中原传统美德,不极左,也不极右的中间路线,中庸改良,在燕藩比比皆是。

    而这一切的改变时间点。

    就是老四剪发,并且发布《告燕藩百姓书》之后。

    自从把那个违背父亲意愿,剪发被打断腿年轻人,剪发的日子,定为孝节后。

    老四似乎抓住了改良传统中原美德的契机。

    从此事件后。

    燕藩与大明就迅速变得不一样,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对于燕藩的变化,其实他一直都有在观察、关注。

    ……

    朱标收敛思绪,拍了拍祈婳发顶,指着停好的自行车,笑问:“这就是自行车对吧?”

    “嗯,大伯。”

    祈婳点点头。

    朱标走了过去。

    其他人早已迫不及待,忙跟上。

    祈婳终于瞅准机会,蹦蹦跳跳来到太子妃常氏面前,一把抱住常氏,“大伯母,祈婳好想大伯母。”

    常氏被吓了一跳。

    在大明,即便是母女间,也不会在如此多人,哪怕全都是家人面前,如此表达情绪。

    更别说皇室了。

    当然,她也知道,燕藩的社会风俗方面,如今和大明已经有不小的差别了。

    更何况,这个小丫头,一直以来就很开朗活泼。

    常氏笑着,在祈婳脸颊,溺爱捏了捏,故意笑问:“想大伯母,怎么这么多年,没回来看大伯母?是嘴上想,还是心里想?”

    祈婳讪笑。

    “当然是心里想了,祈婳还记得,阿爹北征期间,去东宫,大伯母给祈婳做的好吃的,教祈婳练功……”

    常氏笑看着,祈婳一桩桩一件件,掰着手指头数着,她们母女一起相处的事情,溺爱拍了拍祈婳发顶。

    ‘老四和妙云丫头教的好啊。’

    同时,忍不住感慨。

    小丫头讪笑,又巧妙避开,怎么这么多年不回来这个问题。

    就可以看出。

    小丫头其实全都懂。

    但丝毫没有因大人间的事情而受影响。

    反观他们家的几个孩子。

    就经常说些不服气燕藩、四弟的牢骚话。

    有段时间,也不知允熥听谁说了些怪话,小小年纪,也怪话连篇,幸亏她及时教导。

    当然,这些孩子,不包含雄英。

    朱标等人围观祈婳的自行车时。

    雍鸣一群孩子赶来。

    雍鸣牵着金豆子的手,走到朱标面前,郑重作揖,“侄儿拜见大伯。”

    众人的视线,都从自行车转移到雍鸣、金豆子身上。

    祈婳只是个女孩子。

    朱棣再宠,也改变不了女孩子的命运。

    但面前这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却是朱棣燕藩的继承人,未来,会是朱棣的左膀右臂。

    是以,吕氏、王美人、东宫属官,都在暗暗打量两个孩子。

    兄弟二人的衣服,虽然瞧着有些不伦不类。

    里面穿着白衬衫,听说,燕藩就是叫衬衫。

    可外面的衣服,竟然没袖子。

    总之,这种穿搭风,挺奇怪的。

    可衣服版型很好,很贴合身体。

    配合‘和尚头’。

    还别说,朱四郎这两儿子,都特别英俊帅气。

    当然,也有遗传自徐妙云和朱四郎的优势缘故。

    朱标伸手扶住雍鸣和金豆子,抬手揉了揉雍鸣留着短寸的小脑袋,“大伯虽然在大明,可这些年,没少听说你的优秀。”

    雍鸣不像祈婳,活泼好动。

    锦衣卫汇报,虽然也经常出宫玩,深入下面,和百姓交流。

    但根据锦衣卫汇报的内容。

    不难看出,这小家伙深入下面,并非像祈婳那样,单纯抱着喜欢、以及玩闹的心态。

    更多是去下面观察百姓的想法。

    相较于对祈婳的纵容。

    老四对雍鸣的要求就很多。

    虽然没有束缚孩子,也给了这孩子极大的自由。

    但每天早早去陆军大营跑操、课业必须做完才能玩耍,类似加强身体锻炼,以及培养自律性这些教育,老四对雍鸣,一直有要求。

    雍鸣矜持笑笑,“大伯,我会骄傲的。”

    朱标没想到,雍鸣如此回答。

    微微愣怔。

    哈哈……

    随即,仰头笑了。

    估计是老四和妙云独特教育的缘故吧。

    这小家伙不失稳重的同时。

    脸皮也很厚。

    尤其是他这幅,矜持模样说出,大伯,我会骄傲的。

    更逗人。

    这样的孩子,哪怕是和一个陌生人相处,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喜欢。

    ……

    随后,朱标和东旭、原吉等人一一交流。

    交流同时,朱标也十分感慨。

    老四这些学生,目前为止,都没有从军从政。

    但很多年纪轻轻,都做出了一番成就。

    搞医学的春晓、民丰。

    为燕藩制定出一套更为精准度量单位的夏原吉,为首几个孩子,对燕藩工业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推动作用。

    研究弹道,发现重力加速度,以及速度与加速度定理,并且,发明那种精准计时钟表的杨东旭……

    ……

    就连看似最不成器,搞戏曲,甘愿做一个伶人的杨杰。

    方孝孺回来都推崇备至。

    此番,还把整个剧组团队带了回来。

    父皇已经点名了。

    要杨杰率领其团队,为他们演新编梁祝。

    时间也定好了。

    就在过年这几天。

    趁着即将休沐,让朝中文武百官,都看看这个被方孝孺推崇备至的新编梁祝舞台剧。

    “四弟他们来了。”朱标感慨时,太子妃常氏低声提醒。

    朱标抬头,视线向远处延伸。

    一队队风格与大明完全不同的马车,出现在视线中。

    很快,朱棣一行人的车队抵达。

    众人视线,全都悄悄打量这些马车,可朱标没动,东宫众人也不敢动。

    吱呀!

    其中一辆马车门打开。

    雄英率先跳下马车。

    朱樉、朱棡陆续下车后。

    众人紧盯着车门内。

    一只脚迈出来。

    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高大挺拔身影,从马车内走出。

    无论是还在马车内坐着的,还是已经下车的。

    众人全都静静看着朱棣、朱标,兄弟二人。

    一母同胞的兄弟二人,相对而立。

    给人的冲击感太强烈了。

    就好像现在的大明和燕藩。

    时隔多年,有太多的不同了。

    差异已经太明显了。

    不过,有一点都相同,那就是,兄弟二人都极力隐藏的威严。

    朱棣略微停顿,随即提步……

    嗒嗒嗒……

    脚步声响起,几个箭步来到朱标面前,笑道:“大哥、大嫂。”

    常氏笑着点头。

    她对老四和妙云的感激,始终没有变过。

    “回来就好!”朱标抬手拍了拍朱棣肩膀,拉着朱棣的手,说道:“带大哥坐一坐你们这种新式马车,父皇和母后,早在宫中等着了,咱们快点入宫。”

    话中,就拉着朱棣坐上马车。

    众人也不耽搁。

    纷纷坐上其他空着的马车。

    朱樉、朱棡这回没有和朱棣、朱标同乘一辆马车。

    他们觉得,或许大哥和老四,会借这个独处机会,谈些什么。

    车队再次启程。

    通过洪武门,浩浩荡荡入宫。

    值守洪武门的把总,看着浩浩荡荡的车队,满脸感慨。

    一名将士凑到把总身边,啧舌道:“俺的乖乖,燕王带回多少新奇的好东西,把总,你怎么满脸感慨?”

    把总回神。

    笑笑,“燕王没离开大明时,我那时还和伱一样,是一名普通皇城禁军士卒,我见证了燕王被贬为庶人,赶出皇宫,也见证了,陛下转变心意,求着盼着燕王,在时隔三年后,第一次入宫,更见过,现在燕藩陆军部长谭渊他们,手持御赐金牌,在洪武门,直接把当朝三品大员捆了扔到马车上带走,掀起轰轰烈烈,整顿官场的运动……”

    其实,他当时就偷偷想。

    将来有一天,燕王会不会成为这座皇城之主。

    他是希望燕王成为这座皇城之主,主宰大明。

    毕竟,那时候,燕王的一些理念,就明显偏向他们这种出身不高的底层百姓。

    只是没想到,后来燕王直接离开大明了。

    事实证明,他当时虽然懵懂,但是感觉是正确的。

    瞧瞧燕藩这些年的发展。

    虽然没去过,可从传回来,传播开的消息,也可以确定,燕藩百姓的日子,应该比大明百姓好。

    可惜,他这种小人物,再推崇燕王也没用。

    大明的精英层,并不喜欢燕王那一套理念。

    甚至,充满了强烈的敌视。

    这些人,才真正掌握着大明王朝。

    ……

    马车穿过瓮城徐徐向宫内驶去。

    朱标摸摸软软,带靠背的座椅,伸手捏着玻璃上的铁钩,推拉玻璃。

    又伸手轻轻敲击车门。

    咚咚咚……

    金属声传出。

    好一阵后,视线才转移到朱棣身上,兄弟二人对视,朱标指着马车,询问:“这样一辆马车,成本几何?”

    “这批马车因为是全铁和钢制造,成本有点高,平均成本大概是七十两银子,燕藩那边,售卖给普通百姓的马车,因为在一些非加固部位,大量使用木料,成本就比较低,以及马车上的皮革,改为帆布,成本进一步降低,二十两银子就能购买一辆。”

    ……

    朱标认真听着,默默琢磨着。

    锦衣卫汇报,老四燕藩很多普通百姓家庭,都购买这种马车,从事载客生意。

    即便是最普通的马车,成本二十两,售卖至少得三十两吧?

    一个家庭,哪怕是向亲戚朋友借钱。

    买得起这种马车。

    足可见,燕藩普通家庭的富裕程度了。

    至少,也有七八两存钱,才能购买这么昂贵的马车,从事载客生意。

    大明这边,一个家庭有七八两存钱,都可以算是小富之家了!

    只有那些拥有百亩以上土地的百姓,还得勤劳节俭一些,才能存下这么多银子。

    大明这些年,解决了百姓吃饭问题。

    但并未让百姓富起来。

    ……

    兄弟二人短暂交流后,再次陷入沉默。

    ……

    “皇祖父,皇祖母!”

    御书房门外,朱元璋身子微微岣嵝,眯眼探着身子,看着远处,一个骑车的丫头,远远向他们招手。

    顿时高兴笑了,“回来了!回来了!这是咱们家祈婳,咱最疼的大孙女!”

    话中,就迫不及待,抬起,行动有些迟缓的腿,顺着台阶往下走。

    小宫女忙去搀扶。

    马秀英笑着扭头,“咱们也下去。”

    采绿笑着点头,搀扶马秀英追上朱元璋。

    六部官衙前。

    百官看着一群孩子,骑车风驰电掣从面前,嗖的一下,如旋风般驶过,全都惊的瞪大眼。

    等祈婳一群孩子经过许久后,才缓缓收回视线。

    瞬间哗然。

    “这就是自行车吧?”

    “竟然是真的!”

    “方孝孺没有夸大其词!”

    “嘶,造这样一辆自行车,得需要多少铁?”

    “铁还是其次,宋老,你没注意到吗,这自行车很多机括形状十分复杂,如果铁匠人工敲击捶打,这得多长时间,才能造这样一辆自行车。”

    ……

    方孝孺搀扶着刘伯温站在旁边,听同僚惊讶议论,对刘伯温低语解释:“阁老,这些形状复杂的机括,不是铁匠捶打出来的,而是直接轧制而成,下官参观过,专门为自行车厂,生产零部件的工厂,那些工厂的钢水出来,凝固成大小不同的模型,还火红时,就被放入水力轧制生产线上,通过几轮轧制后,就成了自行车的各种零部件,工人们只需要把这些标准还不高的零部件,通过简单手工打磨后,就成了标准零部件……”

    朱元璋听取了朱棣的建议。

    没有废除相制。

    选择增相。

    刘伯温是大明新内阁的首席阁老。

    统领大明内阁。

    如今,刘伯温已经被朱元璋封为忠信公。

    刘伯温和汤和,是唯二,大明后期晋升国公的文武。

    朱元璋在大明江山彻底稳固后,对刘伯温、汤和进行了补偿。

    当然,也是他们理所应得的。

    刘伯温满头白发,身形瘦小,岣嵝,闻言,微微点头,苍老的声音响起,“这回,说什么,我也要去燕藩看看,再不去,恐怕就没机会喽。”

    方孝孺看着刘伯温满脸鹤斑的苍老面孔。

    闻声,不由有些伤感。

    这位虽然也是从旧世界走来,算是一个老派人物,做事主张小步快跑,反对激进。

    但绝不能把这位,归入保守腐朽一类。

    这些年,虽然对雇工身股制从不发表意见。

    但一直对朝中,他们这些势单力薄的革新派予以回护。

    同时,大明的乡土村社能稳而有序,全面推及天下。

    此老功不可没。

    正是此老运筹帷幄,步步为营。

    才实现了乡土村社,在大明如此广袤复杂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他去燕藩。

    就连燕王都对此老推崇备至。

    但任谁都能看得出,这位值得他敬仰,并且作为榜样的阁老,真的老了。

    时日无多了。

    没有此老的庇护,未来,等待他们这些革新派的,会是什么?

    方孝孺收敛繁复思绪,笑道:“阁老,你要是能去燕京看一看,燕王肯定很高兴,之前下官去吕宋,与燕王提及阁老,燕王对阁老可是推崇备至。”

    刘伯温笑了,“能让燕王推崇,夸赞几句,我这个老家伙也挺自豪……”

    “来了!”

    有人忽然轻呼一声,打断刘伯温的话。

    刘伯温、方孝孺扭头……

    嗒嗒嗒……

    马蹄嘚嘚中,一辆辆门开在旁侧,奇特的马车,从面前经过。

    透过挂着薄纱的玻璃车窗。

    众人隐约都看到了,和朱标相对而坐的朱棣。

    许多敌视朱棣的人,一时间,神色十分沉凝。

    尽管只是朦胧一瞥。

    可这个人,给大家造成的压力,依旧很大很大!

    因为看到朱棣的缘故,一群人连新式马车都忘记了。

    刘伯温视线跟着朱棣所在马车移动。

    如果不是这位王爷,在洪武八年插手相救,恐怕,就没有现在的刘伯温了。

    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就是无法报答这位的救命之恩。

    所以,这些年,他兢兢业业,将其乡土村社理念,推及整个大明。

    如此如履薄冰做这件事。

    并不是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而是报答这位王爷的救命之恩。

    他很清楚,这位王爷,十分希望中原变的更好。

    可惜,数千年历史传承至今。

    积累了无数的文明智慧。

    也留下了太沉重太沉重的包袱。

    这样的包袱,需要大毅力、大智慧者,才能破除。

    若是再给陛下二十年,给他、李善长二十年时间。

    君臣联手,或许能破除数千年历史形成的沉重包袱。

    可,老天不会再给他们二十年光阴了。

    说实话,能在有生之年,在大明广袤复杂的土地上,完成乡土村社,他都很欣慰了。

    一代人,做不完几代人的事情。

    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去燕藩,看一眼,丢下数千年传承形成的沉重包袱,轻装上路,发展起来的燕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燕藩,肯定会是中原的未来。

    大明的继承人,必须追寻着燕藩的脚步前进。

    如果抵触。

    必然会被民心所抛弃!

    “喂。”同样耄餮之年,苍老的李善长不知何时出现在刘伯温身边,用拐棍轻轻碰了碰刘伯温脚后跟。

    刘伯温扭头时。

    李善长提议道:“别在这里看了,咱们两个老家伙,凑过去看看如何?”

    陛下肯定会给他们这个面子的。

    世事无常啊。

    他和刘伯温,年轻时相互较劲儿,谁都不服谁。

    刘基这老东西还好,争强好胜之心不强。

    他则真的是与刘伯温,争斗了大半辈子。

    谁能想到。

    老了老了,竟然成了知己。

    刘伯温点头,“好啊,一直以来,都是你这老东西占便宜,今天,我也占一占你的便宜,你家小子,可是驸马。”

    ……

    御书房外,阔地上。

    “起来,起来……”

    朱元璋笑着催促,以祈婳、雍鸣为首,跪在面前给他请安的孩子们,“再不起来,咱可就生气了!”

    雍鸣没有听从,只是静静跪着。

    朱元璋催促中,无意间看到远处行驶而来的一队队马车,微微抬头,佝偻着身子,眯眼打量着。

    身子微微颤抖。

    搀扶的小宫女察觉,惊诧之色一闪而逝,忙低头。

    心中小声嘀咕,‘看来宫中姑姑们说的,全都是真的,燕王殿下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很特殊。’

    陛下一直以来,都是充满威严的。

    她从未见过陛下的情绪,如此压抑不住外露。

    以前就总听,年长,却不愿出宫,留在宫内的姑姑们私下议论。

    说什么。

    陛下心中三个人最重要。

    娘娘、太子、燕王。

    甚至有些姑姑断言,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超过太子。

    当时,她对这种论述,持有怀疑。

    她入宫时,燕王已经离开大明了。

    她觉得,如果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超过太子,怎么会离开大明,去凶险的大海闯荡?

    如今看来,还是早些年,见过燕王的姑姑们,对陛下和燕王这对龙父龙子的关系,看的更加透彻。

    一辆辆马车在跪倒一片的孩子们身后停下。

    整个阔地,静悄悄一片。

    朱樉、朱棡、观音奴、晋王妃谢氏等人纷纷下马车,默默看着。

    朱棣打开车门。

    默默深吸一口气。

    抬腿走了下去。

    父子二人相隔着孩子们对视。

    朱元璋眯眼看着,眼眶瞬间变红。

    抬手,催促:“镜子,咱的镜子!”

    小宫女忙把挂在脖子上的放大镜递到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手颤抖着,紧紧握住镜子,放到眼前,调节着距离,试图看清楚朱棣。

    朱棣不知道老头子有没有看清他。

    可他却看到,放大镜把老头子的左眼瞬间放大的滑稽模样。

    不由笑了。

    扭头,看向来到身边的徐妙云,握住徐妙云的手,夫妻二人,快步走了过去。

    来到朱元璋、马秀英面前。

    朱棣扑通一声跪倒:“不孝子朱棣,拜见父皇母后!”

    话音响起,以额触地。

    朱元璋手持放大镜,弯腰看着,一滴水突然滴在镜子上。

    忙抬头,转身,一边用衣袖胡乱擦着眼角,一边用脚轻轻碰了碰朱棣,“滚起来吧!你孝顺的很,好几年没回来了,咱以为,咱闭眼后,你才会回来!”

    朱棣带着徐妙云以及孩子们,匍匐跪着,任由朱元璋老小孩撒气。

    后面。

    晋王妃谢氏站在朱棡身边,唏嘘低语:“从小我就经常见父皇,这是我第一次见父皇流泪。”

    朱棡默默点头,用只夫妻二人听到的声音,低语:“老四在父皇心中分量很重,比大哥都要重!至少,后来就是如此,咱们家老头子是个很理智的皇帝,要是换个皇帝,咱们大明的储君,可能早换人了。”

    皇子们都如朱棡夫妇,与发妻站在一起,一边看着,一边低语唏嘘议论。

    马秀英眼中噙着泪水,弯腰扶着徐妙云,“丫头,快起来,快起来!”

    朱元璋转身,微微弯腰,没好气用手中放大镜,在朱棣脑后敲了敲,“还不快点滚起来,真要爹这把老骨头扶你起来?”

    朱棣起身同时,用衣袖擦了擦眼睛。

    雍鸣、祈婳、春晓她们这才跟着起来。

    朱棣站直后,笑道:“儿离经叛道,担心爹生气,这不,回来后,话都不敢说,马上跪着,儿断定,父皇肯定会心软,原谅我这些年离经叛道的不孝之举。”

    哼!

    朱元璋笑哼一声。

    混账东西,在故意搞气氛。

    朱元璋手持放大镜,靠近朱棣,仔细端详着,伸手摸了摸朱棣的寸头,点点头,“瞧着就好打理,清爽,不错不错。”

    百官跟着刘伯温、李善长,厚着脸皮靠近,恰巧听到朱元璋评价朱棣的头发。

    许多人,脸色都不由变了又变。

    在数百双目光注视下。

    朱元璋抬手,轻轻拍着朱棣脸颊。

    “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没蓄须?”

    朱棣感受着朱元璋干瘦的手,看着昔日,挺拔如松的身影,如今佝偻着,都没他高,心中不由有些难受。

    强忍难受,笑道:“蓄须打理起来太麻烦了,吃饭沾米粒,所以就没蓄。”

    “没蓄就没蓄,没关系,什么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些迂腐老观念,早该扔了,长毛的混账混蛋,照样比比皆是……”

    朱元璋笑骂着,百官中,许多人脸色都十分尴尬。

    怎么都感觉,皇帝是骂自己。

    朱元璋根本不搭理百官,用放大镜,打量着朱棣的衣服,伸手摸了摸领口的纽扣,“木质的?”

    “父皇,这是用椰子壳制成的,耐用,打磨光滑,木纹也十分美观,染色性好,根据不同颜色的衣服,可以很好的把这种椰子壳制成的扣子,染成合适的颜色,吕宋那边椰子树特别多,村里百姓,买一台手工研磨机,日常休息时间,农闲时间,都能随时随地做一些,积少成多,满足纽扣需求同时,百姓还能赚取一些额外收入,尤其是一些干不动重体力活的老人,就做点扣子,就能减轻子女为他们养老的负担……”

    “是啊,是啊。”朱元璋连连点头,“人老了,就百无一用了,咱们大明提倡孝道,可真正每天拼命才能活着的普通百姓,如何能好好尽孝?很多人不孝,不是真的良心坏了,是真的没能力,事实证明,你在吕宋做的更好,百姓生活容易,就连老人,都能从事其他事情,人老了,不会觉得自己没用了。”

    朱元璋说着,捏着朱棣的衣袖袖口,“咦,这种布料很奇特,比你们在土桥村弄出来的那种劳动布薄,但是好像比劳动布更笔挺。”

    “父皇,这是帆布,用棉花和麻混纺的……”

    ……

    朱元璋就朱棣的穿着,都询问了好久。

    令许多人暗暗心惊。

    “走,带爹看看你带回来的好东西。”朱元璋抓住朱棣的手,就往新式马车走去。

    朱棣为朱元璋介绍了马车。

    详细介绍了车轴、玻璃、橡胶轮胎……

    介绍完马车后,带着朱元璋来到装着钟表的马车旁。

    捏住蒙在马车上的帆布,笑道:“父皇,看看这个新奇玩意儿。”

    话落,猛地掀开帆布。

    然后众人就看到,六台一人高的钟表,竖立摆放在马车上。

    咚!咚!咚!

    此刻,刚好已经是午后一点整。

    下方摆锤摇晃,发出清脆提醒声。

    朱元璋凑近了,用放大镜看着。

    百官虽然不敢凑得太近,也全都伸着脖子,好奇打量。

    朱棣指着表盘介绍道:“父皇,这根粗且短的指针是时针,这根是分针、这根是秒针,秒针转一圈是一分钟,分针转一圈是六十分钟,也就是一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其实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十二个时辰,东旭在研究弹道时,要研究物体下降,当时咱们以前使用的日冕,无法为他的研究,提供更细小的计时,他花了好几年,才研究出钟表,他研究的那台,特别大,现在收藏在燕京科技博物馆中……”

    朱元璋一边听,一边打开钟表的玻璃门,凑近了听着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响动。

    高兴道:“好,这次咱去燕京,一定要去看看东旭小子做出的那台原始钟表。”

    话中,注意到随行负责赶车的海军陆战队将士,卸下来,正在组装的蒸汽机,抬手指着,好奇问,“这是什么?”

    “皇祖父,这是蒸汽机!”被朱元璋拉着一只手,带在身边的祈婳,迫不及待道。

    朱元璋微微愣怔。

    朱标、朱樉以及百官也不由愣怔。

    百官小声低语。

    “什么是蒸汽机?”

    “方孝孺回来时没说这个蒸汽机吧?”

    ……

    刘伯温看着海军陆战队将士组装起来的,带巨大轮子的铁家伙,低声询问:“希直,你在燕京,没见过这蒸汽机吧?”

    方孝孺摇头,“没有,可能是我走后,研制出来的。”

    朱元璋已经拉着朱棣和祈婳的手,往蒸汽机的方向走去。

    朱元璋靠近后,松开攥着朱棣的手,抬手,用手指轻轻敲击气缸,低头,笑问:“大孙女,这蒸汽机是什么东西,能用来干什么?”

    众人瞬间竖起耳朵。

    朱允炆看着祈婳,又好奇又羡慕嫉妒。

    祈婳微微抬头,看着朱棣,然后看向朱元璋,发愁道:“皇祖父,蒸汽机现在还没有具体的用途,不过,东旭师兄他们,对这种能提供稳定动力的大家伙,设想了很多用途,安装在战船上,取代畜力,装上两个轮子后,取代咱们得马车……”

    朱元璋不由惊讶。

    扭头询问朱棣,“老四,这蒸汽机真有这么大用途?真能安上轮子跑起来,还能拖着耕犁耕地?往后,牛马就没用了?”

    “父皇,想实现这些,还有很多技术难点要去攻克,不过,根据蒸汽机能提供稳定持久动力的这一点,的确比牲畜有很大优势,也的确能往这些设想去发展。”

    朱元璋微微颔首,视线再次转移到蒸汽机上,紧盯着,喃喃道:“能给爹演示一下,这蒸汽机工作的样子吗?”

    朱棣扭头,对朱樉低语交代几句。

    朱樉转身离开。

    在众人好奇不解的等待中。

    片刻后,朱樉带着几名小太监,挑着一筐筐煤炭返回。

    陆战队将士以最快速度,给锅炉加水,点燃后,开始一边鼓风一边往锅炉里面添加煤炭。

    蒸汽机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缺点。

    就是鼓风装置。

    没有设计一套,利用蒸汽动力鼓风的装置。

    不过,研究所那边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嗒……嗒……

    片刻后,当锅炉散发的热浪越来越大时,连杆开始缓慢带动轮子转动。

    嗒嗒嗒……

    很快,连杆往复就变成残影。

    轮子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朱元璋瞪大眼睛盯着,飞速旋转的轮子,激动,紧紧握住朱棣的手,“父皇现在相信,你们那些设想将来能实现,老四!等雄英成婚后,爹还要去你的燕京看看,看看,昔日那片荒芜的海湾和海湾两岸的土地,如今变成如何壮丽的景象!”

    百官中,许多人脸色极为难看。

    皇帝一副迫不及待想要再去燕京的表现,让人难受。

    那飞速旋转的轮子,更加让人难受。

    仿若,燕藩就坐在这个轮子上!

    未来,坐在这个轮子上的燕藩,似乎要把大明远远的甩开!

    不!

    不可能!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