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捉虫)

作品:《小夫郎他旺夫呀

    头天晚上就把东西收拾好了,第二天早上不费什么工夫,吃过早饭之后,把被褥折起来装好放在板车上,给牛身上套好绳子,就能出发了。

    路上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完,经过了一晚上的低温冷冻,早上起来昨天的小路已经被冻上结冰了,赶着牛车都得慢一些。

    仍旧是宋老三赶的车,宋声特地把自己那双手套掌上给他爹戴上了。

    宋老三看着这手套,说道:“我把手缩在袖子里就成,这东西还是你俩戴着吧。”

    宋声知道他爹赶车辛苦,还要用手拉着缰绳,一出门手就冻得泛红。

    “爹,我们不用赶车,这手缩在袖子里就挺暖和的,你快戴上吧,不然走到城里这手也该冻僵

    儿子贴心孝顺,当爹的高兴。宋老三不再推辞,把手套戴上了。

    虽然戴上手套手依旧冷,但比刚才好很多,知道这手套是陆清缝的,宋老三喜滋滋地夸道:“清儿哥的手真巧,以前我还没见过这种东西嘞。"

    陆清看公爹戴的开心,他心里也高兴。

    “爹,这个主意还是相公想的呢。”

    “哈哈哈哈我儿聪惹!”

    牛车一路摇摇晃晃的走着,紧赶慢赶,总算赶在宋声早课之前把他送到了学堂。

    宋声去了学堂之后,宋老大又赶着牛车带着陆清去了城西租的房子处。

    今天把东西全都拉了过来,晚上他们就能在这儿过夜了。

    虽然昨天只来过一次,但宋老三记路记得好,这巷子七拐八拐的,他也准确的找到了地方。

    到了门前,陆清下了牛车,从怀里掏出一个青绿色的荷包出来,然后又从里面拿出了一把钥匙,走进几步上前开锁。

    锁眼转动之后啪嗒一声开了,陆清推开门,还是有股很重的尘土气。

    这个大门他们昨天打扫了一下,但没仔细清洗,今天得空得把这个门擦一下。

    这门是有门槛的,而且还很高。宋老三又拉了一板车的东西,没法再从这个门进来了。昨天还好,板车是空的,牵着牛进来,再把板车向上推,就进来了。今天却是不行了。

    这个小院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小门。像今天板车拉太多东西进不来,没有平坦的小门可以进出

    ,搬个东西都不方便。

    不过好在他们是租的房,像这种搬东西搭板车的情况也少。宋老三说道:“清儿哥,你去屋里开门,我先卸东西。”

    进了小院的大门是一个很大的屋檐,宋老三把牛车停好,但是从板车上搬东西下来,锅碗剽盆之类的东西先堆到屋檐底下。

    陆清把堂屋大门打开之后,出来走到板车旁边,把带来的被褥搬进了屋里。

    堂屋的床是昨天就收拾干净的,不过陆清没有着急铺床,他先帮公多把东西从板车上都腾了下来。

    把板车搬空之后,宋老三拉着牛,陆清在后面帮他抬着板车,这才跨过了门槛,把牛车推到了院里。

    进了院儿之后,陆清就把大门关上了。

    今天上午就得把灶房收拾好,锅碗瓢盆,还有做饭用的面、菜,以及油盐等,全都得收拾摆放好。

    这样今天中午就能做饭,相公中午就可以从学堂回来吃饭。

    除了收拾这些,从家里带来的还有几颗大白菜和一大装萝卜,白菜萝卜怕冻,刚好灶台旁边的底下有一个储存东西的洞口,陆清把白菜跟萝卜都放进去了。

    陆清收拾灶房,宋老三就在一边帮忙。要把锅重新装在灶上,这灶也不是那么好装的,把锅放上去之后,还得在锅沿与灶台的缝隙上,糊上一层黄泥,这样烧起火来不会漏烟。

    宋老三帮忙把锅装好之后,陆清开始清洗灶台。这个灶房虽然小,但里面的灶台却挺大的。陆清把碗还有盆儿都摆放在旁边的台子上,旁边还有一块空地方,刚好可以放个切菜的案板。

    家里没有多余的案板了,等会儿收拾差不多了,他得出去集市上买块案板回来,方便切菜用。

    宋老三把锅装好之后,又去外面屋檐底下背了捆柴进来,这捆木柴也是从家里面带过来的。

    城里面集市上到处都有卖木柴的,但张杏花心疼钱,买木柴还要钱呢!现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木柴,这次从村里面收了好多,张杏花交代了,如果他们在城里面的柴快用完了,有空就捎个信儿回去,说是给他们再送来一些。

    灶房收拾完之后,陆清跟宋老三说了一下,拿着装着铜钱的小荷包就出了门儿。他得去集市一趟,买个案板回来,还得再买一些日常用的。

    宋老三则是在家里帮忙检查有没有瓦片不严实

    的地方,顺便帮忙收拾收拾另外一个卧房。城西的小集市还挺热闹,这里鱼龙混杂,很多乡下的老百姓都会挑着东西进城到这里来卖。冬天家里的皂角也不够用,陆清来的时候就没带。他在集市上逛了一圈,买了几块皂角,方便用

    来洗衣服。

    除了买皂角,他还买了一些其他日常需要的东西。不过最主要还是要买个案板回去切菜,磨得平平的案板一般只有木匠会做。

    他从集市上出来,又去了木匠的铺子。挑了一块儿看着不大的木板。这块木板边上还有树皮的痕迹,看着很宽,应该是砍了一些有年份的树做的。

    陆清他在手里掂量了一下,挺厚实,也没还多少价,就把木板买了。

    这一趟下来一共花了得有一两银子,光是这块木板,就花了五百文。

    回来的时候走过一个卖肉的摊子前,陆清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块肉回来。

    从家里带来的菜只有萝卜和白菜,今天也算是他们搬进来的第一天,得吃顿好的才行。

    从集市上回来,上午就过去了一大半。

    回去之后陆清又开始洗洗刷刷,把整个灶房全都清洗了一遍,等会儿做饭的时候能直接用。

    宋老三干活累出了一身汗,刚才他打了好几桶水上来,把灶房的水缸都灌满了,这会儿累的直呼气。

    陆清把灶膛的火点上,烧了一锅热水,给宋老三倒了一碗。

    "爹,你快坐下歇歇,剩下的活让我来吧。"

    宋老三这会儿正渴,陆清特地把碗里的热水晾温了之后才端过来的。他一口气闷干了一整碗的水,总算是解渴不少。

    “那成,你先忙着,我去歇会儿。

    宋老三说完,进屋歇着去了。

    陆清在井边打了桶水出来,掌着抹布开始打扫另外一边的卧房。

    好在刚才公爹已经把桌子和柜子椅子都擦过了,他只需要把床收拾一遍,地扫一下就行了。

    眼看着时间差不多了,陆清把手里的活放下,准备开始去灶房做饭。

    宋老三从屋里出来,看了看天色,估摸着快到饭点了。干了一上午活,他这会儿都饿了。

    他朝着灶房喊了一声道:“清哥儿,我去接三郎下学。”

    br/>陆清闻言从灶房走出来道:“爹,不用去了。早上的时候相公说,中午他自己走回来吃饭。您就别忙活了,先去屋里歇着吧。等会儿饭好了我叫您。"

    宋老三闻言觉得十分贴心,不光儿子孝顺,就连娶的夫郎也孝顺。

    “成,那要是有事你叫我。”

    陆清应了,转身进了灶房开始做饭。

    陆清从灶房的洞里面掌出一颗大白菜,又拿了两根萝卜,洗净之后把萝卜切成片,白菜切成块,用边的箩筐先放着空一空水。

    然后把今天买的肉清洗干净之后,掌刀开始切肉片。

    他今天买的肉不是纯肥的,虽然这年头肥肉比瘦肉还贵,但他没有买纯肥肉不是因为舍不得花钱,而是宋声喜欢吃瘦肉。

    所以这次陆清买的肉特地让屠户给他切了一块肥瘦相间的。

    肉切好之后他开始烧火,等到锅热了,倒些油进去,撒上葱花热油,把切好的肉倒进锅里开始翻炒。

    翻炒一会儿之后,撒了些糖进去,把锅盖盖上焖一会儿,等焖出了肉香之后,再把之前切好的萝卜片放进去,再翻炒几下,撒上些许的盐,一道萝卜炒肉便做好了。

    把炒好的肉用木铲铲到盆里,用碗倒扣在上面保温,开始做下一道菜。

    刚才炒完肉之后,锅里沾的都是油。陆清没有洗锅,凑着这个肉香味儿,直接把白菜倒进去翻炒。翻了几下之后把锅盖盖上,他又往灶膛里面添了几根柴。

    这白菜很好炒,但是炒完之后还得加水烧汤,所以这木柴还得加几根。

    后灶上放的蒸笼,蒸笼里面是白面饼子,这会儿已经冒起了冉冉白烟,再过一会儿就热透了。

    宋声回来的时候就看到大门旁边的烟囱有袅袅炊烟升起,烟火味十足。

    推门进来他直接去了灶房,看到陆清正在灶台上忙活着做饭,他把长袖往上撩起,坐在灶台旁边烧火。

    陆清刚好背对着灶房门口,没看到宋声进来,这会儿一转头,发现相公已经回来了,就在灶膛旁边坐着。

    他高兴道:“相公,你今天中午怎么回来这么早?是不是饿了?再等一下下,饭马上就好了。”

    宋声温声道:“今天夫子没有拖堂,而且我跑得快,一下学就赶回来了。不着急,你慢慢做

    ,时辰还早呢。

    “嗯,那你先坐在旁边烤烤火,暖暖身子,我把这个汤做好就能吃饭了。”“好的。”宋声应道,"今天上午是不是忙了半天?累坏了吧?"

    陆清笑了笑,说道:“我还好,今天上午把公爹累的不轻。家里头这一大缸水都是公爹打的。”宋声也道:“辛苦咱爹了。说起来,他人呢?怎么回来没看到他?”

    陆清转头把菌子放入汤中,掌勺子搅了两下,然后把锅盖盖上,道:“在卧房休息呢,先别吵他了,等会儿饭做好了再叫他起来吃饭。"

    “嗯,爹辛苦,清清也辛苦。忙了半天,中午还要给我们做饭,家里有啥还没弄的先放着吧,等旬休的时候,我帮忙一起收拾。"

    "不打紧的,也没什么要收拾的了。相公就安心读书,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就好。"

    宋声心里熨贴,他的小夫郎真的好贴心。

    他抬头朝陆清笑了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旁边还有一颗虎牙,阳光又好看。

    陆清知道他长得好看,尤其是笑起来,更好看了。他面色一红,不太自然道:“饭、饭好了,相公,叫爹出来吃饭吧。"

    屋里这会儿总共就他们三个人,就在这小小的灶房里吃了。灶房虽然小了点,但把火烧起来,却很暖和。

    吃过饭后宋声主动帮忙洗了碗,这次陆清没再跟他争,相公愿意帮他洗碗,那是爱他的表现。

    洗过碗之后,宋声把手擦了擦,简单休整了一下,就去学堂上课了。

    从现在租房子的地方走到学堂,大概要小半个时辰的功夫。

    宋声到了学堂,还没到下午课上课的时间,夫子这会儿还没过来。

    后桌的梁又明悄悄的凑了个头过来,低声道:“你上次让我帮忙打听的棉花,我找人问了,他们也都没听过。不过根据你的描述,倒是有些像闽南那里长的一种植物,叫白叠子。”

    宋声突然想起来,棉花有一个别称就叫白叠子,怪不得他问了好多人都不知道棉花是什么。

    "对,就是这个白叠子,你知道从哪里能弄到种子吗?"

    “种子咱们这倒是很少见,因为没有人种。我回头帮你问问吧,看看能不能给你从那边

    捎回来一些。”

    宋声有些疑惑,这白叠子可是个好东西,冬天做成衣被御寒,不知道要比现在穿的衣服暖和多少,为什么就没有人种呢?

    他问梁又明:“我看咱们这田地也多,也不像是会担心田不够种的样子,况且这白叠子冬天做成衣被保暖性很强,为啥没人种这白叠子呢?"

    梁又明道:“想什么呢?这白叠子是你想种就能种出来的吗?要是那么好种,种的人肯定很多。但你看现在这情况,只有有钱的人才穿得起棉衣盖得起棉被,就说明这种东西不好种,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你又不是不懂。”

    宋声思索了下,还记得前世的乡下有很多种棉花的,也都没什么难的。不过想想这个朝代跟前世相比,可能种子有很大原因还没培育成功。

    宋声道:“你先帮我托人带回来一袋种子,我打算明年开春的时候种种试试,如果成了,到时候分你一些。要是不成,我赔你种子钱。”

    梁又明一听他要种棉花,满眼放光道:“你真的会种?”

    "不会,但想试试。

    “行,我家里面有人在闽南那边做官,今年过年之前应该会回来。等回去我就去信一封,让他给你带一些种子回来。"

    "多谢!"宋声这声谢道的郑重,如果真的能种出来棉花,梁又明算是帮了他一个大忙。

    梁又明摆摆手,“你这又跟我见外了不是?我才不要你道什么谢呢!”

    说完之后他又八卦道:“我这几天听说你在家烧出了银骨炭?到底是不是真的?”

    宋声点点头,“嗯,刚烧出来的。也是运气好,碰巧试出来了。“

    梁又明直接惊呆了,他也是隐约听到了传闻,本来觉得是个谣言,今天也就随口一问,结果竟然是真的。

    “兄弟,你也太厉害了吧,这么名贵的炭都被你烧出来了。你跟溧阳郑氏该不会是亲戚关系吧?"

    “溧阳郑氏?”

    “嗯,溧阳郑氏有家族不外传的烧银骨炭的法子,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银骨炭都是出自他溧阳郑家,老实交代,你是不是跟他们家有关系?"

    宋声摇摇头,否认道:“没有,我不认识溧阳郑家的人。”

    “那

    你这炭是怎么烧出来的?”

    “就是在一本书上看到过,把法子改良了一下。多试几次,然后试出来了。”“牛啊兄弟!你这个脑瓜子是怎么长的?这都能试出来,看来以后我得给你做小弟了。”

    “那倒不用。

    两人说话声音小,左右书案与书案之间距离隔得又远,旁人也听不清他们在嘀嘀咕咕的说什么。等到夫子进来后,他们两个人才止住了话头。

    宋声心里隐隐有了打算,如今竟然能找到棉花种子,那等开春后,得跟家里商量一下,划出来几亩地专门用来种棉花。

    只是这里的棉花种子怎么样,好不好种,还得多仔细着点。很快夫子就开始讲课了,下午这两节,上的都是进士科内容,需要全神贯注仔细听。

    宋声面对自己不懂的,一向虚心好学。但这几天梁又明也不知怎么了,竟然也认真开始听起课了。

    宋声不知道上次大考之后他回家发生了什么事,等来了之后颓丧过几天,然后开始学习了。

    大概是醒悟了,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如今用在梁又明身上倒也合时宜。

    宋声在学堂里上着课,陆清就在租的房子里面收拾屋子,他得把上午剩下的一些活干完。

    宋老三吃过午饭后没多久,就赶着牛车回家了。

    儿子这边也安顿差不多了,他在抓紧时间回去忙家里的活了。

    他一走,又新建了个土窖,等烧起炭来,人手更不够了。

    宋老三从县城出发的早,一路赶着牛车到家时,太阳都还没有落下西山。

    他刚进院门,就听见大郎对着一个看起来高高瘦瘦的汉子道:“不好意思啊,我们家的柴已经收满了,最近够用了,暂时不收柴了。"

    这个看起来一米九的汉子就是李满,上次来送人家卖了一次柴之后,这隔了几天又来了。

    但宋家的柴已经收满了,家里已经没地方放了,宋平只好把人拒绝了。

    李满一听,脸上有些失望。

    他背着这两捆柴有不少,看起来还有一些是才上山砍的。

    他没掌到集市上去卖,是因为他上山的时候不小心划到了脚,背着柴走不了太远的路。所以就把柴又背到宋家来卖了。

    “没事,那我先回去

    了。”李满打了声招呼之后转头回去,能看出来,他的左脚走起路来不太稳当。

    这时候张杏花忽然从屋里出来了,叫住了他道:“满小子,你且等等。”

    李满抬头,看向张杏花,嘴上没说话,在眼里仿佛在问怎么了?

    张杏花想起前不久宋声说的话,如今这土窖也建好了,就准备开烧了,人手确实有些不太够用。

    而且每次一烧炭,家里的儿子孙子都累得不轻,熬夜的熬夜,卖力气的卖力气。

    她走到李满跟前说道:“满小子,我们家新建了个土窖,烧炭有些人手不够,你看你愿意来帮忙不?三郎说你要是来就给你开工钱,每烧一次炭,给三十文,你看咋样?”

    李满一听,心里高兴的说不出话来。

    他平日里上山砍柴,一天最多也才卖十七文钱。而且这砍柴还是个力气活,山上的树可不是那么好砍的。

    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下雨下雪了,那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他喉结动了动,有些不敢相信道:“婶子,真的吗?”

    “自然是真的,上次你来我们家卖柴的时候,我们家三郎就看中你了,特地跟我说了这事。你要是愿意,明天就来上工,中午管一顿饭,你看能行的话,明天一早你就过来。"

    “当然能行!”李满语速很快的答应了,生怕晚一点人家就反悔了。

    他最近脚有些受伤了,没法上山打猎,而且冰天雪地的,山里的小动物都躲起来了,也打不着什么东西。

    每年冬天都是他最难捱的时候,今年尤其的冷,更难熬了。

    没想到今年却有人愿意帮他一把,在这个凛冽的寒冬,李满头一次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婶子说的是三郎,应该就是第一次卖柴的时候给他结账的那个人吧?

    看起来好像是个书生,想到宋家好像只有一个读书人,那人应该就是村里有名的宋声吧。

    听说他考了几次秀才都没考上,如此心善之人,老天不该为难他,李满心里默默的想着,祝他下次能考上。

    宋声晚上下学回到家,陆清已经把饭做好了。

    如今在城里租了房子,他就不用在每日下学之后,脚步匆匆的走上三个多小时的路,冻得冷飕飕的回家了。

    中午吃的丰

    盛,而且晚上只有他们两人,陆清简单做了一顿。

    把中午剩下的肉切成丝状炒了一下,然后下了两碗面条,把肉放进去又加了几根白菜,做了两碗白菜肉面条。

    “相公,今天上学可还顺利?快洗手吃饭吧。”

    宋声把挎包取下来放在一旁,起身拿着木盆,到后灶里舀了一点热水,一边洗手一边道:“顺利着呢。爹呢?回去了?"

    陆清点点头,从锅里盛了一碗面条出来端给他。

    “爹说家里还有活要做,中午吃完饭没多久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