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3 章

作品:《小夫郎他旺夫呀

    日子过得很快,去年今日他们的粉条厂才刚开始筹备建厂,经过一年的时间已经经营的如此红火了。

    大概是换了个当官的管辖地方,又因为粉条厂带动了周边不少小生意,附近的老百姓手头开始松泛些了。

    厂子里面的工人一开始去了之后挣的钱都舍不得花,一年下来也攒了不少。有了余钱就上多打打牙祭,这就催生了粉条厂附近许多小吃摊出现。

    不过半年的时间,小吃摊摆成了一条街,宋声并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而是派了专人来管理,维护治安,还搞了个小吃一条街。

    如今过年了仍旧有许多人在那里摆摊,城里的人年后也都回去逛一逛,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经济圈。

    年后初五,宋家村。

    张杏花终于收到了宋声和陆清从肃昌给他们寄来的粉条,因为寄的量多,年底跑商队的也少,就走的驿站寄的。

    这么一来就在路上耽搁了许久,年前寄的,年后初五才收到。

    如今老宋家住的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过年了除了家中走亲戚的,剩下在村里头闲着唠嗑的都会跑来宋家说话。

    宋声如今可是知府了,寄到驿站的粉条都是有人专门送过来的。彼时张杏花和大儿媳妇儿林氏正在家里陪着村里人聊闲话。

    这时候有人过来,还不是家中的亲戚,大家都很惊讶。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在外面当官的宋声专门给家里人寄回来的东西。

    村里人都没见过粉条,上次寄回来的那一点还没怎么吃就没了,别人就更没见过了。

    看到张杏花拿了那么大一个布巾包着的东西,大家都好奇问:“杏花婶子,你们家三郎这是给你们寄什么好东西回来了?”

    张杏花自然是知道寄了什么的,书信是年前收到的,寄信要比寄东西快,信里面说了给她寄了很多粉条回来。

    她想到远在外面当官的孙儿还惦记着给他寄东西,嘴角的笑容压根就止不住。

    “这个呀,保准你们都没见过。”张杏花卖了个关子,然后把东西打开给大家看,细长条状的东西有些硬,分辨不出是什么东西来。

    “这是啥呀?能吃吗?”

    “当然能了,这个叫做粉条,是肃昌那边的特产。三郎现在已经升任知府了,这是他今年捣鼓出来的东西,你还别说,上次他给我寄了一点,这东西一煮就软,尤其拿来炖猪肉,味道真的一绝。”

    张杏花越说大家越馋,有些人就忍不住上前仔细看了看,说道:“这玩意儿真像你说的那么好吃?”

    “自然是真的,我骗你干啥。”

    “杏花啊,你看这三郎给你们寄了挺多的,不如给我们匀出来一点尝尝,大家伙都还没尝过肃昌的特产呢。我们都是三郎的乡亲,这点东西他不会舍不得吧?”

    张杏花不是那般小气的人,但对方这话说的不漂亮,不得她的心,况且关系也就一般,没理由就冲着他这两句话把东西分过去一点

    。

    张杏花笑呵呵的说道:三郎哪是这么小气的人,这寄回来这么多,也是想着大家伙的。就是大家人太多了,分也不好分,改天吧,改天请大家尝尝。

    ?长亭渡提醒您《小夫郎他旺夫呀》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人家都这么说了,开口要粉条的人也不好再蹬鼻子上脸说的更过分。

    等到晌午的时候,来串门的村里人就都回去做饭了,张杏花把这些粉条分成了几份,自家的亲戚自然是都有份儿的。

    大儿媳妇儿林氏的娘家,二儿媳妇儿赵氏的娘家,还有两个孙媳妇儿的娘家,都要照顾到的。

    还有就是已经出嫁了的孙女宋冬,今年宋老三不在家,年初二已经过了,宋冬带着丈夫和儿女初二的时候回来了,但没赶上,这粉条初五才送过来,到时候得让宋平或者宋峰跑一趟把东西给她送过去。

    给村里人那一份自然不是每家都有的,张杏花挑着跟自家关系好的送了一点,能尝个鲜,其他的就没再送了。毕竟寄回来的粉条虽然多,但经不住分呀,还得留一些够自家吃的呢。

    倒是就是那些吃过粉条的人,还跟张杏花打听哪里能买到这粉条不,说是吃着又滑又筋道,口感很好,尤其猪肉炖粉条,里面的粉条香糯滑腻,真的是再好吃不过了。

    张杏花听到村里人夸赞粉条好吃,她心里也高兴。这可是他们家三郎研制出来的东西,有这么多人喜欢吃,说明他们家三郎有本事呀!

    只不过在宋家村自然是买不到了,不过张杏花在写回信的时候,唠了几句家常,顺带把这事儿提了一嘴。

    远在肃昌的宋声还不知道这个事儿,组建商队的事情已经商议的差不多了,找的是他们本地经常在外面做生意的人,有宋声出面,他们非常愿意配合。

    这不是件什么大事,宋声忙着的是另外一件事。

    由于粉条厂经营的红火,衙门公账上的银钱宽裕了许多。

    有钱了,就能搞别的建设了。

    比如修城门修路。

    等到时候商队做大,把粉条销往外地,最大的阻碍就是道路不通。

    要想富先修路总是没错的,除此之外,他们这里的城门也需要修缮了。

    要想修城门修路,就要征调民夫。征调民夫,就属于徭役的范围了。

    肃昌贫瘠,朝廷对此地征收税的起点本就低了不少,加上当今圣上仁政,体恤民情,把此地的徭役从一年一次改为了三年一次。

    一开始这个政令刚出的时候,还有外地人为了逃避当地的徭役专门跑到肃昌来的,但政令然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严禁不正当外来户籍迁入。

    算算日子,这个年刚过完,三年一次的徭役刚好就在今年。

    肃昌府城怎么说也是一府之城,但城里面只有城东和城南稍显繁华,城北是大多数平民百姓住的地方,而城西则是穷苦人家还有一些无父无母的孤儿住的。

    街景街貌也都十分破败荒凉,宋声当初刚来肃昌的时候就是从西城门进来的,看到了一路破败的景象,这个画面让他记

    忆犹新。

    如今终于有机会改造城池,当然要好好修整一番了。

    这个想法并不是突然间有的,宋声早在建粉条厂之前就规划好了。先利用粉条厂的事业攒一些钱,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一些,然后拿赚的钱搞一搞城里的基建。

    现在可以着手做起来了。

    首先是修城门。

    城门是一座城池的门面,外来入城的人一眼看到这个城门破败就对这里产生一个固有的印象,那就是穷。

    但如果城门修的好,就能吸引更多外来的客商,增加城内的经济货物流通,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李如成听到宋声说修城门的时候高兴极了,他前面历经了好几任上司,从来没人想过把这里的城门修缮一下。

    赵游问道:“大人,刚好今年三月是徭役开始的时候,恰巧赶上了,这个时候修缮城门是最好的时机。”

    宋声点点头,他也是提前算过的,错过今年的徭役,就要等下一个三年。毕竟大规模的征召民夫,很难召集到那么多人短时间内把城门修缮好。

    况且他还要修路呢,人少肯定不够用。

    李如成道:“三月就开始徭役期了,大人打算何时开始征调民夫?”

    这里虽然三年服一次徭役,但每次干的活都很重,吃的更是不用说了,稀汤里面就几根烂菜叶。还好是春夏之际,不至于受冻。

    只是一征调民夫,老百姓都惧怕的很。回想起当初宋家村那时候服徭役,条件怎么都比这里好上一些,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依旧很艰难。更别提肃昌了。

    宋声想了想,三月的时候还有些倒春寒,五月就要忙农耕了,只能放到农闲的时候。

    所以只有夏和冬两季可以,夏和秋都要忙着地里的活。

    “放到六月吧,等田里的活都忙完之后,再开始征调民夫。到时候你贴个告示,跟百姓们说今年情况不同,本官初来乍到,体恤百姓,这次来服徭役的民夫均有补贴,每人每天补贴五文钱,另外管一日三餐。”

    跟在一旁拿笔正在写东西的赵游大喜,大人当真是体恤百姓的好官。

    他放下手中的笔,说道:“大人此举大善。”

    李如成也如是说道,而后又道:“那等五月农忙完之后下官就去安排。百姓们要是知道今年待遇这么好,肯定要争着抢着来服徭役了!”

    三月匆匆而过,四月中开始逐渐忙了起来,等到五月的时候到了农忙时节。都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家家户户人少了根本忙不过来,一直到六月初,才渐渐停歇。

    今年百姓们都知道到了服摇役的时候了,但眼见着到五月底了都没动静,都在小心翼翼的观望着,甚至心底隐隐的期盼官府把这事儿给忘了,最好是取消了今年的徭役。

    但事情并未如他们所愿,六月初的时候官府出了消息,今年的徭役开始征调民夫了。

    下辖的各个县都是看府城的命令行事,几个县的县令也一直都等着通知。

    李如成把宋声的命令传达给了各个县,县令们都惊讶了,没想到知府大人竟然还给这些民夫们发钱,原来只管一顿饭,现在还改成了管一日三餐。当真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

    只是这些钱从哪儿出?从他们各个县的账上出吗?

    这些县令忍不住皱起了苦瓜脸,知府大人把好话都说了,显得人家体恤百姓,是个好官,可是钱却让他们分摊着出?

    远在边界的西平县县令吴大人也皱起了眉,他们这地方太穷了,哪有那么多钱分给民夫啊?

    吴大人坐不住了,准备亲自出门去府城打听一下情况。

    光是赶路就走了十多天,到了府城的衙门,碰巧宋声出门巡查农耕去了,不在府内,是李如成他们接待了他。

    吴大人刚一坐下便皱着眉头焦急的说道:“李大人,陆大人,这今年的徭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这还要给民夫发钱?当然,我不是不愿意给他们发钱,前提是我有钱的话。两位大人,我们县原先属于三不管地带,现在归到肃昌,又是在最边上,跟没人管没什么两样。这地方穷的厉害,哪有多余的钱发给民夫啊?”

    李如成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宽慰道:“看来吴大人还没收到府城发出去的最新消息,这征调民夫花的钱,都由府城这边给你们拨,知道你们没钱,就没打算让你们自己花钱。”

    吴大人被这个消息打的猝不及防,甚至还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知府大人亲口说的,岂会有假?今年府城的粉条厂你知道吧?”

    “当然了,我们县里面也有买,现在粉条炒肉可是我们那的特色菜。”吴大人说起这个来脸上的表情还有几分骄傲。

    “粉条厂发展迅速,你可知这背后的投资人?”

    吴大人摇摇头,“不知。”

    “自然是咱们官府呀。不过这些挣的钱,按照比例分红,大部分都到了衙门公账上。大人说这次征调民夫花的钱就从这账上出,你们不用操心。”

    “这可真是太好了!”吴大人得了准话,拍着大腿说道。

    县令事情也多,吴大人在府城只待了一天就匆匆回去了。

    他回去之后,从府城开始逐渐征调民夫服徭役了。

    但一开始府城周围的百姓们并不知道情况,乍一听到服徭役的消息,家家户户都慌了。纷纷打探的情况,看看有什么法子能让自家免除徭役的。

    此时的魏家村,魏五郎家中也得知了服徭役的消息。

    他们家成年男丁多,一共有五个,跟当时宋声家中的情况差不多,这意味着他们家要出两个男丁。

    魏母自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愁眉不展,上次服徭役是家里的老大和老二去的,今年按理来说轮到老三跟老四了,可是想想上次老大跟老二回来那副样子,她就心疼。

    老大跟老二还算是身体强健的,回来眼眶都凹了进去,瘦的一把骨头,更别提老三跟老四身子骨还不如他们呢。

    魏母

    嘴上不说,晚上却在偷偷抹眼泪。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天子对他们已经够好了,听说别的地方都是一年服一次徭役的,他们三年一次,比别人好多了,她要懂得感恩,不可埋怨。

    隔了一日魏五郎回来了,他现在在粉条厂身居要职,一般不轻易回来。现在也不是他休假的时候,这时候回来还是为了徭役的事。

    他在粉条厂干活,消息比别人灵通许多。官府的告示刚出来他就听到了消息,知道家里人担心,想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

    回了家,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直接拉着魏母说道:“阿娘,你别担心,今年的徭役跟以前不同,这一次服徭役的民夫每个人每天都有五分钱的补贴呢。而且一天管三顿饭,知府大人说了,一定会让大家吃饱的。”

    “五郎,你说的是真的?”魏母眼神里泛着光,抓着魏五郎激动的问道。

    “是真的,阿娘,官府已经出告示了,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阿娘,咱们现在的知府大人跟以前那个可不一样,他是个好官,什么都想着咱们的。”

    魏家兄弟几个从地里回来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反而争抢着要去当民夫了。

    一天五文钱呢,还管吃管喝,一天三顿都管。平时找个这样的活都不好找,干上一个月,那就是一百五十文。

    最重要的是管饭呀!对于他们这些农家子来说,钱跟饭同样重要。

    要知道从前服徭役那可是啥都没有的,干活干的慢还要被监工骂,现在多好呀,还有钱拿,还管饱饭,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