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 章 因果

作品:《纨绔夫君的内阁之路

    第一百一十八章

    信来得虽有些迟,但厚厚几页纸,写满了他当下的处境和对温殊色的相思,把这几个月的担忧和思念,全都弥补上了。

    知道人没事,心里安稳了不少。

    二夫人曾同她说,“你父亲没把他翅膀折断之前,他那股傲气,能登天。”

    正如自己之前所想,谢劭的那颗野心并非是后来被逼出来的,而是从小就埋在了心底,如今鱼入了海,给了他施展的空间,河西河北没个结果之前,以他的性子,是不会回来。

    许是为了稳住她,信上还写了海错的价格和丝绸生意的规划。

    心中对未来的期盼跃然在纸上,一家人都等着他胜利归来。

    谢老夫人瞧完了信后,递还给了温殊色,叹了一声,“以前见他无所事事,老在我眼皮底下晃悠,担心他这辈子没什么出息,如今倒是有出息了,人却又不在身边,也不知道我那一番相逼,是不是对的。”

    没出息的子孙,也有好处,至少能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谢大爷出事之后,谢老夫人的身子大不如从前,虽也有说有笑,但已不如往日的精神气。

    家族重要,还是人命重要?活了一辈子,到死了,她恐怕也无法参透。

    谢仆射怕她太过于担忧,安抚道:“人生自古两难全,他那么大人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母亲不必多想。”

    新帝上位几月,朝廷的局势看似平静,背地里的暗涌却不断。

    元氏一倒,朝廷上那些喜欢拉帮结派,替自己找个倚仗的人,顿时没个方向,如同无头苍蝇,有的急于投奔,有的则四处奔走,探查着局势。

    而如今朝堂的势利,无外乎就谢杨两家。

    一朝之中两位宰相,相互制衡,乃百年来不变的规矩,在利益和局势面前,昔日的盟友谢家和杨家,也就成了对立面。

    杨将军或许对谢家还有几分旧情,但杨家其他人没有。

    先帝驾崩之后,杨将军的身子也大不如从前,侯府之事,多数都是由杨家的世子爷在处理。

    杨家世子的性子与杨将军有所不同,太平盛世长大的孩子,没见过战乱,所有的心思便花在了家族利益上,把朝廷当成了战场。

    一面想拉拢,与谢家扯上姻亲,在关键时候好掣肘谢家,一面又急于抢在谢家之前,让杨家后辈占据朝廷的重要位置。

    上回谢劭主动向皇帝请命,前去整顿河西河北,等杨家

    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后,已经错失了先机,只能把力气使在宫中。

    科考前,太妃借着自己的寿辰,将杨世子写的一篇祝寿词献给了皇帝。

    那首词不仅是贺太妃的寿,连带着夸了皇帝对太妃的孝心。

    杨太妃虽没被封为太后,但先帝也没有封其他人为太后,皇帝要想在天下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孝心,只有太妃能成全。

    太妃想将杨家世子调配到门下省。

    元氏覆灭后,先帝让杨将军接手了门下省,如今杨将军已年迈,尤其是一场病落下,也不知道能不能起来,若起不来了,杨家这宰相的位置,总不能落到旁人手上。

    杨家能不能再次回到之前的辉煌,就看这回杨家世子能不能进入门下省,任职给事中。

    皇帝打了个太极,将事情拖延到了明年。

    虽没同意,但也给了杨家的机会。意思很明白,机会他愿意给,但杨家世子得有一个让他提拔上位的正当理由。

    杨家世子最近几个月忙得不可开交,一身便衣到街头上去体察民情,又是捐粮又是绢布,更为科考的学生们,盖了一座歇脚的学院,不仅提供吃穿,还能免费得到各种有助于科考的书籍,科考一过,杨家世子确实留下了一片好名声。

    但想要进门下省,还差些火候。

    谢家这头倒是不着急,那臭小子看准了先机,拿命去赌,若能立功回来,别说进自己的尚书省了,还能被封爵授勋。

    没在刀尖上走过一遭,将来拿什么去承受这些荣誉?

    走之前谢仆射一万个舍不得,如今倒是越想越开了。

    有家有室之人,自己的夫人和孩子还在等着,没有那个把握,他不会贸然行事。

    一家人轮番瞧完了信,心头都松了松。

    除夕夜要守岁,谢老夫人,谢仆射和二夫人围着火炉子打算熬一夜,温殊色怀有身孕,孕吐过后,尤其嗜睡。

    坐了一阵坚持不住了,撑头打起了瞌睡,二夫人瞧见,赶紧让晴姑姑和祥云将其送回了院子。

    外面还在落雪,暖阁内烧了地龙,暖烘烘的,一点都不冷,沐浴更衣完,祥云扶着温殊色躺下。

    正要退出去,温殊色叫住了祥云,让她把那封信拿了进来。

    等祥云吹了灯,走出去了,温殊色便把那封信盖在了自己的肚子前,低声道:“这是你父亲,来,给他道一声新年祝福。”

    祝福什么呢。

    “祝郎君平安顺遂,早日回来。

    ”

    —

    东都的新年,比凤城热闹多了,从除夕当日到元宵,街头上每日都是张灯结彩,人山人海。

    等一切安静下来,街头两边的柳树,不知何时已抽出了绿芽。

    有身孕在身,温殊色很少再出去,整日能活动的地方,只有谢家的院子,知道她闷,祥云想发设法地把外面的消息带到她耳朵。

    “前年大夫人知道大娘子也回了凤城后,哭了几天几夜,把大爷从头到脚骂了一遍,说大爷心狠,不认槽糠之妻便罢了,连自己的女儿L都不要了,还跑去知府大闹,说是谢大公子用了什么见不得法子,把大娘子蒙骗了回来。”

    温素凝回凤城那日,谢家大公子亲自去港口接的人,很多人都看到了,旁人眼中两人乃情深义重,但大夫人什么都清楚,骂温素凝脑子糊涂了,东都不好,偏要回凤城往火坑里跳。

    “整日没完没了,隔着一条街都能听到哭声,大娘子也是个厉害的,竟然去把安家老爷请来了。”

    温家一家人都搬去了东都,当初大夫人一人回来凤城,是砸了温家大门的锁才进去的府邸,这事儿L安家老爷早就听说了,心头猜测多半是出了事,但既然姑爷温大爷什么都没说,碍于面子,他便也当什么都不清楚。

    可大夫人却半点没有收敛,依旧不知悔改,要再这般闹下去,安家的脸迟早都保不住,安老爷到了温家宅子,一句都没多说,让安家的大舅子捧上了一条白凌,“十几年的养育之恩,你就让我图个清净吧。”

    “安家老爷走后,大夫人彻底闭了嘴,再也没有闹过,谢大公子再上门提亲,也没听大夫人吭一声,爽快地交出了八字。”

    祥云说得绘声绘色,“谢家屋里的两位姑子,也被制得服服贴贴,这不年前两人都定了亲,整日缠着要同谢大公子要嫁妆吗?大娘子得知后,派人给两位姑子一人送了一把菜刀,并丢下话口,说她们想要多少都可以,自个儿L凭本事去外面抢。”

    谢家大房能沦落到如此地步,本就是因谢大爷谋逆。

    这一刀不外乎是在提醒两人要知趣,认清自己的身份,别把谢家再往深渊里拽。

    最后两人的嫁妆都是温素凝定下来的,一人半抬,从谢家大夫人的妆匣子里拿。

    两位姑子不乐意,闹着要谢大公子多添一些,温素凝态度强硬,一口回绝,“女儿L出嫁,由父母置办嫁妆,乃百年不变的规矩,哪里还要哥哥出的道理?”

    也不知道大娘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

    ,会不会想到当初她和娘子的事。只有事情落在自己的头上,体会过其中滋味,方才能理解他人苦。

    想来她应该是明白了。

    几个月的功夫,谢家大房几乎个个都怕温素凝。

    那谢家二奶奶,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如今也知道自个儿L洗衣做饭,照顾孩子了,二公子更是,抄书拉车,干得格外起劲,每月按时上交银钱,生怕晚上一日,惹了自己那位准嫂嫂不开心。

    “说来也奇怪,谢家的一摊子烂事,大娘子一去,都治好了。

    温殊色也没想到,叹了一声:“大姐姐的一身本事,倒是有了用武之地。

    都说天定的姻缘,雷都打不散,兜兜转转她还是嫁给了谢大公子。

    成亲那日,温家除了温老夫人和温殊色两人不宜奔波,其余人都回了凤城。

    温殊色也托温淮送上了贺礼。

    那一场被她和谢劭抢占了的婚礼,最终还是还给了她和大公子。

    等温淮从凤城回来,东都春季的气息正浓,温殊色出门时,不用再披上厚实的披风,因此隆起的肚子愈发明显。

    温淮把一个包袱递给了她,“这是王爷托我带给你的,说是哑女的心意。

    温殊色一愣,“哑女?

    ?)

    “再过一段日子,怕是该叫王妃了。

    一进凤城,他便听到了那位新上任的王爷和哑女之间的传言。

    说王爷进了凤城后,偌大一个后院,就安置了一位哑女,几个月了,两人同吃同住,形影不离。

    温淮进府拜见的当日,见周安牵着一位清丽的姑娘从里走了出来,便知道传闻不假。

    虽说那哑女不会说话,两人之间的默契却极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南城深山里的那一别,本以为再无交集,温殊色怎么也没想到裴卿还会去找哑女。

    打开包袱,里头全是婴孩的东西,鞋袜帽子、衣裳、整整一套。

    哑女亲手绣的。

    藩王无召不得入京,“王爷说等妹夫回来后,他递奏折到南城,让你们把孩子抱出去,给他瞧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