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还是她想要和赵老二熟悉一下,若是明年宋家不搬回雁城,她便打算在县里开家店试试水。
    她手里的银钱不少,但钱这种东西越用越少,她想要学学在古代开些那些人没有的店,看能不能吸引客源。
    箫季云他们在客厅里和赵家父子说话,清风明月则是在做午膳。
    宋暖拿着生蚝在外面想要撬开,赵忠看到了,从里面走了出来,拿着生蚝给她示范了起来,还教她怎么分辨好的生蚝和坏的。
    当然,这也是宋暖的计策。
    她知道住在海边的人,对于这些海货处理的方法是有窍门的,果然,留赵家父子在这用午膳,赵忠把该教的都教了。
    魏玉和叶影他们也是第一时间过来听,大家在赵忠的教学下,很快开了很多生蚝。
    午膳煮的是鱼头豆腐汤,红烧土豆牛腩,东坡肉,腊肉拼盘,红烧牛排,青菜,都是大盆装的。
    赵家父子没有因为荤菜多就埋头苦吃,相反的,三父子吃点东西很有礼貌,都是多吃饭少吃菜,让宋暖等人的好感度也拉满了。
    临走的时候,宋暖给他们回了一块十斤的野猪肉,自己手工做的牛肉干和五斤红糖。
    箫母看着满地的海鲜,对着宋暖问道:“暖暖,那么多的海鲜我们要怎么做。”
    “该烘干的烘干,该炸的炸,把这些海货都储存起来,我们就不需要再出去买年货了。”
    第059章 生蚝的妙用
    其他人在撬开生蚝把肉给取出来,宋暖则是在看海参。
    古代的海参叫刺参,优质的海参巴掌大,二十几三十厘米,价钱也是比较高的,赵老二送的是两指大小的海参,小的海参不值钱但是营养价值都一样。
    有这样十厘米左右的海参,宋暖觉得已经很好了。
    清风已经把两个土烤箱烧了炭火,她用铁板将生蚝放了进去,下面则是用小小的炭火烘烤,烤干即可。
    四千多斤的生蚝,一边开一边烤,螃蟹则是全部裹上面粉油炸。
    其他的虾烤的烤,烘干的烘干,满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出。
    有在山上的村民闻到这香味,一个个的忍不住舔了舔唇,“萧家怕是又在做好吃的了。”
    “是啊,这萧家小子运气真不错,娶个大小姐什么都懂。”
    “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想要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呢,要是有银子,我也把我家几个孩子送到学堂去。”
    “想想就行了,前几日曾家那小子在深山被狼咬的……这辈子怕是完了。”
    说完,大家都纷纷的羡慕起箫季云来。
    他是村子里为数不多敢去深山还能全身而退的人。
    一连几日,宋暖和他们都在开生蚝,烤生蚝干,炸螃蟹,顺便还把发酵好的豆腐裹上调配好的辣椒粉调料放进罐子里,倒入花生油,再把所有的东西都储存起来。
    期间大勇兄弟来过一趟,在吃了烤生蚝以后,第二天就去县里买了上千斤生蚝回来烤干,买的还都是赵老二家的。
    一眨眼,已经快十二月底了。
    外面的雪没有停过,洋洋洒洒的大雪将村子里的路给堵住了,想出去外面都是不大可能的事。
    箫季云趁着这段时间把地窖全部都挖好了,将之前多余的青砖铺了上去,再把四周的土给磨平些,一个四五百平的地窖和近三百平的冰窖就可以用了。
    储存东西的地窖在地下两米处,储存冰块的冰窖挖到了地下八米处,还用泥,草做了隔热,冰窖地面全部用青砖结起一米高的围墙,把里面垫上干净的油纸,便形成了一个干净放冰块的容器。
    地窖拱高三米,就算是真的遇到了什么,他们也可以在地窖里躲。
    只是下雪天,大家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自然也不会把东西放下去。
    一日三餐的变着花样吃,加上这段时间大棚里的番茄,蔬菜,各种豆角辣椒都成熟了,宋暖开始烘辣椒干,张嬷嬷还教着她们做了三缸泡菜。
    只要泡菜水不被破坏,这个泡菜就可以一直放,一直吃,而且还很干净。
    雪越下越大,不少的人家都纷纷跑到萧家,问能不能再帮他们烧点木炭,因为要囤粗粮,不少的人都把木炭卖了换钱买粗粮,现在一下雪,那些人晚上在家里冷的直打哆嗦。
    宋暖便教着他们用泥土在屋子里的角落里结一个取暖壁炉,只要里面的火不灭,一家人在里面取暖就不会冷。
    天气实在是太冷了,村子里的人一个个的也都开始挖土,按照宋暖教的结了壁炉,虽然有些费柴火,但总比冻死强。
    萧家里,大家都躲在二楼的客厅里取暖。
    此时的气温已经低到了零下三十几度,宋暖也拿着炭火炉在大棚里放了好几个,木炭烧出来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吸收,温度也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