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二也不好意思的搓了搓手,“让你们看笑话了。”
    箫季云等人笑着说没事,赵老二也问道:“箫公子,箫夫人,你们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想买些海货,不知道赵叔能不能帮我多买些?”
    “有是有,不过家里不多,要是你们不介意我可以去村子里收一些,刚好最近大家晒了很多海货,都急着想卖。”
    宋暖点头说道:“赵叔,麻烦你了。”
    “不麻烦,你们先等着,我去和他们说一声,最近说是有灾荒,大家都想赚些银子,不过说起来,我们现在过得那么好多亏了你帮我们牵线搭桥,我们每日负责收货就有进项,贱内的病也都治好了。”
    赵老二一直都没有找到机会感谢宋暖,如今来了,他肯定是要帮忙的。
    很快,他就和村子里海货做的好的人家说了下,让他们把准备卖的海货给带过来了,大家听说有人收,一个个的收拾着准备卖的海货去了赵家。
    海货的品种都很杂,什么都有,最多的还是鲍鱼干,鱼干,鳗鱼干,墨鱼干,虾干,海参干等。
    晒干后的分量其实不多,好在每家每户的都有,收了好几十家的,也收了两千多斤。
    大家还问要不要新鲜的海货,宋暖也收了些,但收的不多,一千多斤,主要是三辆马车她不想拉那么多的海货回去。
    把账结清以后,宋暖还是忍不住的对赵叔叮嘱了下,“听说要闹灾荒,赵叔你还是留意些,可以买些粮食在家里,海货虽然好,但是不扛饿。”
    “我早就准备好了,修了这新屋以后,我们就储存了不少的粮食,箫夫人你放心,我们村子里的人都心里有数,要不然我们也不会卖干货去存粮啊!”
    海货对于他们住在海边的人来说,根本就不算是什么,只要不懒,都可以赶到很多海货。
    只是这玩意吃不饱,不能当主食吃。
    “您知道就好,京都那边的货您就一直送着,只要不出什么事,那也是可以持续挣钱的行当,也省的你们找买家。”
    “我知道的,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我们全家每个月都能挣不少,我已经很满足了。”
    赵老二说着,赵婶子已经把她家里的干货都塞到了他们的马车里。
    “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比起你们的大恩大德来不算是什么,希望你们别嫌弃,都是些海货,不值几个铜板。”
    看着那大大的两个袋子,宋暖在心底里叹了一口气。
    她知道赵叔肯定不会收她的银子,准备等她离开的时候,再塞给赵婶子。
    把货收好,已经不早了,他们赶时间,也没有留下来。
    “赵叔赵婶子,那我们就先回去了,有空了我们再闲聊。”
    宋暖说着,转身的时候突然就把一锭银子塞在了赵婶子的手里,等赵婶子反应过来的时候,马车已经往前走了。
    她拿着一锭二十两的银子对赵老二说道:“赶紧追上去,把银子还回去。”
    马车不快,赵老二很快的就追上去,然后把银子塞在了赶车的黑衣人身上,黑衣人似乎明白这是宋暖给的,他又给丢在了地上。
    赵老二捡起银子来时,马车已经跑开了,他叹了一口气,身后已经跟过来的赵婶子眼眶红红的说道:“萧家对我们,有大恩!”
    “我知道的,但他们不想占我们的便宜,等下次我找个机会,再送一批海货过去吧!”
    紧紧地捏着手里那二十两银子,赵老二感慨颇多。
    去年冬天,他还是个穷到不行的渔民,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他因为收海货和京都那边合作,最开始的那三个月每个月都赚了四五百两银子,就算是现在做的人多了,他依旧每月也有一二百两的进账,他十分满足。
    两个儿子快到成亲的年纪,他花了一百两就给盖了个新屋,也学着萧家一般的围了围墙,省的碍眼的人随随便便的进来。
    看着越过越好的日子,只感觉像是做梦。
    看着那两大袋的海货,宋暖说道:“这次收获挺丰厚的,拿回去以后再晒干些,就可以全部储存起来。”
    一直没吭声的温如新,好奇的问道:“箫夫人买那么多的海货,是担心灾荒?”
    “我们人多,吃的也多,肯定要考虑这些问题,只是我很喜欢吃海鲜,我们又没时间来渔村,就只能多买些海货了。”
    宋暖也没有说太多,温如新却有些担心起来。
    一路上他都有仔细的看过,好像确实人少了许多,而且很多的店铺都关门了,他的心里也有些担心起来。
    若是真的灾荒年来了,朝廷真的能够顶得住吗?
    据他所知,国库空虚,这几次的赈灾全都是在后宫和大臣那里筹得的银子,如果真的闹灾荒,那他们还有退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