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十六章

作品:《直播考试,从开国皇帝开始

    第 16 章 十六章

    第16章

    武曌看着卷子上“唯一的女皇帝”并不意外,两场考试都只有她一个女帝,不难猜出她之后再无女帝。

    谈不上可惜,也谈不上自得与看不起,她首先是皇帝,然后才是一个女人,坐在皇位上她本能的不喜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包括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侄子外甥……

    后世会以她为戒,不许后宫干政,不喜欢有野心的女人她也能理解,毕竟坐上皇位的她,也不喜欢这样的儿媳。

    不过,野心这种东西是会滋长的,到那时会发生什么又有谁会知晓呢。

    只有真正拥有权势才能体会到权势是多么的美好,会有无数人想方设法讨好、献媚,你的喜好就是天下的喜好,一个眼神就能主宰一个人的生死……

    站在万人之巅,以天下为棋盘,那种滋味没有体会过的人是不会明白的,但一旦体验过,又怎么甘于平庸?

    在治国上,男人不过比女人多了二两[rou],身份上更合宗族礼法罢了,除此之外,他们和她这个女人又有什么差别?

    他们能做到的事,她不也一样可以?

    武曌对此很平静,倒是对卷子上提到的伟人有些好奇,伟有高大、奇异、卓越之意,用来夸人通常只会说雄伟,比如《晋书·慕容德载记》里——年未弱冠,身长八尺二寸,姿貌雄伟。

    直接称之为伟人,倒是第一次见。

    不过此人对她的评价能用来当考题,想必极有名望。

    也说明,后世认可她的政绩。武曌嘴角微微上扬,在括号里填下B。

    一旁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题先是看了武曌一眼,题目里说的女皇帝是谁不要太明显,但选项里怎么会有房玄龄、杜如晦呢?

    这是他的左膀右臂,他的房谋杜断,他继位后就任玄龄为中书令,克明为兵部尚书。虽然克明现在还不是宰相,但过几年肯定会是,这点他很确定。

    他两怎么会出现在女帝的题目里?

    想到女帝[cha]在他们大唐皇帝中间,李世民心里有种不详的预感,该不会是李唐的江山被这个女人半道截走,后又被李唐子孙夺回吧?

    之所以没有像王莽篡汉一样分成两汉,出现两个开国皇帝,是因为这个女人是他们李家的……媳妇,是大唐的皇后、太后。

    越想越觉得这个可能[xing]很大,怪不得后面的李唐皇帝不敢正视他,目光闪烁明显有鬼!

    李世民冲着李隆基飞去一个刀眼,用力的在括号里填上B,虽然很生气,但送的分还是要拿的。

    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他的人,而且年纪比他了一辈,不可能会成为女帝的丞相,长命百岁都不可能的那种,李世民对自己和儿子很自信,女帝绝对不会是他们两朝的人。

    况且他自信房杜二人绝不会背叛他,另投他人。

    至于贞观之治,贞观是他自己的年号,定与女帝无关。

    被前面题目摧残过的李隆基、李忱看到这道送分题,眉眼都舒展了,终

    于!终于有一道题是他们闭着眼睛也能做对的了。

    对于武周之后的皇帝(),这道题和送分题没区别?(),就连忽必烈、皇太极都自信的填下了答案。

    李世民之前的皇帝看到这道题照例头疼,且大多都选择了C,因为题目中提到了识人之智、用人之术,选择完善科举制和任用宰相很符合呢。

    唐高祖位面

    大唐君臣表情都有些微妙,女帝后面的两个唐朝皇帝一副祖宗保佑的样子很难不让人遐想。

    再加上天幕里的李世民先是震惊,随后愤怒,后又忿忿不平动笔,前后甚至不超过十个呼吸就填下了答案,真的很难不让人多想。

    李渊望向李世民,“秦王,你有何话要说?”

    李世民面不改[se],丝毫不慌,“父皇,儿臣还是那句话,静观其变。”

    以他对自己的了解,天幕里的自己应该是猜到了女帝身份所以生气,但生气归生气,考试还是要考的。

    天幕里的自己只思索了几个呼吸就得出了答案,还和其他皇帝一样,想来就是正确答案了。那般肯定,想来贞观定于他有关,或者就是他自己的年号。

    思及此,李世民心跳都加快了,贞观之治,古来治世、中兴、盛世都是史书对皇帝执政的认可,能被评价为贞观之治,他的功绩肯定差不了。

    况且贞观这个年号,确实很戳他。《易经》中提到过“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观以正示人也,是他会用的年号。

    等考完试听解析的时候,想来阿耶就不会质问他了吧。

    大秦位面

    “陛下怎么还在纠结第四题,这题不是很明显选C吗?”

    “难道不是应该选B吗?”

    “不对不对,这题应该选D。”又一个大臣站出来反驳,并且cue了李斯:“李公你说此题是不是应该选分封制的弊端?”

    李斯还沉浸在陛下竟如此信任他的思绪中,连“卿可自取”的话都能说出。虽然知道陛下的话是对秦二世的李斯说的,但李斯仍旧感动不已。

    心道陛下待斯如此,斯定尽忠大秦,以死相报。

    君不负臣,臣必不负君。

    李斯正分析着大秦如今的近况,被争论几个大臣打断,心中不悦,虽然他支持郡县制,反对分封,但不代表他没有脑子,这题目和分封有什么关系吗?选什么D。

    第 16 章 十六章

    “陛下动笔了。”

    “陛下怎么选了A?这……”

    刚才讨论题的大臣们瞬间沉默了下来。

    汉武位面

    太史令司马谈看到题目上的司马迁、《史记》眼睛都瞪圆了,很早之前,他就立志撰写一部通史,这些年也一直在收集资料,撰写史籍,可惜年纪大了,越发力不从心。

    抱着能多写一点是一点的心态,他仍在坚持撰写,甚至想过若临终前没有写完就将这个大任[jiao]给儿子司马迁,让儿子完成他的心愿。

    没想到他真的看到了儿子写的史籍!

    () 和司马谈[jiao]好的同僚见状,连忙凑了过来。他们和司马谈[jiao]好,自然是知道司马谈有一子名司马迁,一直在外云游。这题中的司马迁莫非就是对方的儿子?

    !!!《史记》是儿子写的,老子还能不知道这题选择什么吗?

    “司马兄,所以这题应该选什么?”

    “对啊,该选什么?”

    还有人问:“令郎何时能写完这部《史记》,可否让我们一饱眼福。”

    司马谈:“……”

    ***

    模拟考场

    嬴政写下第四题的答案后,看到第五题的题目,眉头不由一皱,又是他不会的题。

    算了,先跳过。

    第六题

    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xing]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A.反映了科举制度进步B.体现了民族[jiao]融的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1]

    嬴政:“……”这又是女皇帝又是女将军的,难道不是反应了大唐的皇帝不行吗?

    为什么没有这个选项?

    选什么啊?这一刻嬴政都忍不住看向考场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曌了,企图从对方脸上看出点什么来着。

    汉人长相,看着不像有胡人血统的样子,那可以排除B了吧。

    在A和C之间犹豫了好一会儿的嬴政最终选择了C,因为他看到了第七题。

    第七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唐太宗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C.唐玄宗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D.宋太祖、宋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这题假设B是对的,那就是从女帝开始才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说明在此之前已经有女帝了,和科举无关。

    如果不对……那就算了,反正他也不认识后面的皇帝,又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嬴政在第七题的括号中写下B。

    另一边,武曌本人看到这题也是懵的,就一个科举竟能出现这么多选项?

    A可以排除了,科举起源于隋,而且进士科是隋炀帝创立的。至于C、D里提到的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她一个也不认识,都是她后面的皇帝,她哪知道他们干过什么。

    还是选她自己安全一点。

    李隆基盯着“唐玄宗”三个字,皱了皱眉,庙号起源于商朝,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世代祭祀曰“世”,一开始的庙号只有这四种,到三国时就泛滥了,凡是称过帝的都能用上庙号。

    庙号泛滥之后,就以太高中世为尊了,而且庙号向来是下一任皇帝继位后拟定的,子承父业,庙号通常都不会太难看。

    就像他们大唐,高祖皇帝,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中宗皇帝,还有他爹睿宗皇帝,庙号都极好,连伯伯李显都得了个中宗的庙号,这玄宗是怎么来的?

    也不知道是哪个皇帝竟然得了这么个是似而非的庙号,李隆基心里啧了一声,果断的排除了这个选项,要是唐玄宗真这么做,士人们夸他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会上这种庙号。

    看来看去,竟然只有[nai][nai]的那个选项最为合理。

    赵匡胤可以确定自己没动过科举,但他不确定宋太宗有没有动过,为什么让他们出现在同一个选项里,他想排除都不知道该不该排除。

    这个宋太宗该不会就是赵光义吧?庙号太宗,他干得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