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 二十三章

作品:《直播考试,从开国皇帝开始

    第 23 章 二十三章

    武周位面

    天幕有异动时,武曌正和上官婉儿梳理之前买的课本,一套书共六本,想在短时间内吃透根本不可能,且考的试题十分广泛,完全不知会考哪里。

    于是武曌命上官婉儿按卷子上的题目找出课本里对应的内容,先把这一部分学会。

    两人挑灯夜读,亥时时分才休息,早上起来又继续梳理,直到宫人回禀天幕有异,武曌才放下书,带着上官婉儿往殿外走去。

    出门前,上官婉儿还问了武曌,“陛下不准备不准备?”

    “不用准备,这次肯定没朕。”昨[ri]的两次可都是毫无预兆,没听天幕有异,武曌猜想肯定是先把他们召上去,之后才有天幕异动。

    这次她还在就出现了天幕有异,大概率是没她了。

    正好也可以休息一下,虽然系统商城很香,但考试是真的难,每次考完她都觉得浑身力气被[chou]干了一样,而且考完还要忐忑地等待成绩,比她幼年时读书还累。

    不过天幕考试的频率是不是太高了?天天考?

    带着满肚子疑惑,武曌走到了殿外,“咦,那不是——”好眼[shu]啊,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

    直到听见别人称其为“子安”,向其讨教《滕王阁序》,武曌才想起对方是谁,次子李贤早年的伴读,那个写下《檄英王[ji]》,被稚奴一气之下怒逐出府的王勃,王子安。

    竟然是他。

    看了一会儿,武曌还看到了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的杨炯,和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骆宾王,不禁有些疑惑,此三人皆以文词见长,难道这回考的是文词?

    正狐疑着,就听到了天幕播放的通告,武曌挑了挑眉,“竟然真的考诗文。”

    说罢,侧目看了一眼上官婉儿,“婉儿的诗也写得不错,没上去可惜了。”

    武曌是真的觉得可惜,她之所以让上官婉儿和她一块理书,正是因为那道题目中提到的——女官上官婉儿。

    神女说天下有名之士,无论男女贵贱皆有机会参加考试,婉儿能出现在题目里,定也是有名之人,怎么这次没有呢?

    上官婉儿听出武曌话中的可惜,温声道:“陛下,婉儿那不过是随手拙作,如何能入天上神女的眼。”天幕上虽也有女子,但不过寥寥一三人,女子出名可比男子难多了。

    等看到试卷时,君臣一人不约而同觉得这次上不去其实也挺好的,毕竟又是一门新的考试,没有任何准备很难考好。

    即便考的是自己的诗。

    还有那个六百字的文章,一时半会写出六百字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武曌忽然觉得昨[ri]的考试和今[ri]比起来,还算是简单的,毕竟大多都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能写写,不能写只能放弃,思考的时间还是很多的。

    但今[ri]的卷子……真的有点厚了。

    光是看完题目恐怕都要花费不少时间。

    “陛下,你看——”上官婉儿不经意间瞥

    到天幕左下角,惊呼道。

    武曌顺着对方指的方向看去,天幕左下角的位置竟放上了考题,虽然用的还是卷子上的文字,但下方大唐的楷书!!

    “快让人把上面的题目抄写下来。”

    ……

    其他位面的写诗的皇帝们已经从怎么没他们自动转变成——还好没他们,怪不得会给一个多时辰那么多,原来竟要考这么多。

    刘彻自从看到每道题都让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后,对题目上所写的诗立即从欣赏转为避之不及。

    “诗歌不就是有感而发写的吗,哪有这么考的,又是让赏析,又是翻译的,还有让分析里面某一个字的妙用,更离谱的是还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有这功夫都能再写一首了。

    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都不一样,只要写得好,那就是一首好诗。连形式都没太大讲究,只要句式大体整齐,押韵即可。后世的诗这么多讲究的吗?

    幸好他不用考。

    始皇帝嬴政:“……”后世学诗这么考究的吗?

    感觉和他印象中的《诗》不是一种东西。

    模拟考场

    王昌龄看着卷子上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沉默了,想必现在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被贬官,太白兄写诗安慰他了吧?

    没想到他竟是以这样的方式闻名天下。

    叹息一声,王昌龄在“左迁”是什么意思的空格上写下被贬一字。

    赏析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赏…赏析?为何要赏析?这句不就是太白兄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安慰他一下吗?

    看到第三小问要翻译全诗,并写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王昌龄呆滞了。

    在场的考生看到第一页总共六首诗,其中李白就占了三首,不是写秋,就是写送别,现在又来了一首安慰友人的诗。

    唐玄宗之前的文人真的很想问李白,你是不是给神女塞钱了,为什么考的都是你的诗?

    你干脆出一本诗集得了。

    李白同时代或者李白之后的文人对李白的生平门清,这几首算什么,李白写过的诗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这才哪到哪。

    若是有补考机会,他们考完试一定要向太白兄请教——太白兄写诗的时候想表达什么。

    本以为第一页已经考得很离谱,翻到第一页,众人才知道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

    题目: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

    ……

    问:甲诗作者为___代诗人___。乙词作者为___代著名词人____

    众人:“???”

    谁写的可不可以自己出来认领一下?救命啊,又不是

    他们写的,也不是他们同时代的文人写的,让他们怎么填嘛?

    听都没听过,哪有这么考的!

    乙词作者辛弃疾看到下面的问题瞳孔一缩,这是什么?找不同吗?

    下列对诗词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热闹的练兵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she]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B.(热闹的练兵场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箭[she]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C.(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箭[she]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D.(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she]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2]

    辛弃疾看得眼睛都花了,最后才选了C,不放心又回去看了一遍,及格对他很重要,能拿的分绝对不能丢。

    甲诗作者杜牧看到下面的问题不由一怔,这是可以填的吗?填了不就被圣上知道他在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内涵圣上吗?

    甲乙两首古诗词中都有一个英雄的身影。甲诗中,作者除感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_____的意味。乙词最后“可怜”一句,道尽了词人_____的英雄之悲。

    杜牧犹豫了一会儿,把答案填到了乙词处,对方的词和他有异曲同工之妙,填上去肯定没错。

    也不知这首词是何人所作,竟如此豪迈大气,又不失文采,真想结识一番。

    ……

    第 23 章 二十三章

    宋太祖位面

    自从天幕左下角多了一个可以看题目的方框后,赵匡胤已经不需要书法家在旁边翻译了,他自己就能轻而易举就看懂上面的题目。

    赵匡胤吩咐道:“此法甚妙,将题目都抄写下来,两种字体都要。”

    虽然答题的时候有念题目的,但终究不如自己看题来的方便、快捷,卷子上的文字迟早都是要学会[jing]通的,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能错过。

    赵匡胤一边看简体字,有不认识的就去看下面的宋楷,一时间还真学到了不少新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好词!”宋匡胤赞道,“也不知道这词是何人所作?”

    赵匡胤发现满朝诸公都不说话,眉头微蹙,“怎么都不说话?”

    昨[ri]考试回来他召见了朝中几位相公和赵光义、赵光美两个弟弟,撤掉了赵光义开封府尹的之职,赵光义虽然没说什么,但背地里是有小动作的。

    加上朝中有不少赵光义的人,赵匡胤对其不是很放心,如今见众人都不开[kou],赵匡胤下意识地怀疑和赵光义有关。

    为首的诸公相视一眼,把薛居正推了出去回话。

    反正官家一向敬重这老头,这话让对方说更适合不过了。

    “禀官家,臣等方才见到明清的人在题上答了宋代,辛弃疾。”一开始他们看的是清代的文人,毕竟清朝最晚,而且最好认,见到他们填宋代后才转去看其他人。

    发现

    答案都是宋代辛弃疾,那肯定就错不了,而且“可怜()”一句道尽了词人什么的英雄之悲那里写的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了场上唯三的女子,其中一个是他们大宋的。

    对方叫李清照。

    那首《夏[ri]绝句》正是对方所作,而这首诗据说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

    赵匡胤闻言,立即将目光转向考场中唯三的女子身上,迅速锁定了李清照。

    对方居然在写文章。

    题目——我的世界因战乱而[jing]彩

    通篇都在讽刺大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从靖康变写到南宋[gui]缩于一地,不愿北伐,道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再次如魏晋南北朝一般衣冠南渡。

    赵匡胤怒气值不断上涨,看到最后更是呕出一[kou]老血。

    诸公见状连忙去扶,并召唤来太医为其诊脉。

    ……

    明清位面

    识字的人发现考的大多是唐诗宋词后,一股脑涌进了书局里抢购唐诗宋词,尤其是李杜一人的诗集都被卖断货了。

    朱元璋脸黑了,史他都还没学会,又来了一个诗,他要学到什么时候去。

    乾隆大为可惜:这题简单啊,若是让我去答就好了。?()?[()”好多题目都是送分题呢。

    模拟考场

    曹植默默举手,“老师。”

    “这位考生,有什么问题吗?”

    “这首《七步诗》,上面写的是曹植所作,可我没做过这首诗啊。”他要是写这诗,那小心眼的兄长还不得更过分的迫害他?

    顾青岚沉默了一瞬,“曹植同学,诗是不是你写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按照要求答题。”

    曹植:“???”

    顾青岚:“曹植同学难道觉得这首诗写得不好?”

    “那倒不是,就是……”它真的不是我写的啊!!为什么要我写该诗反应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啊?

    一旁的曹[cao]闻言,侧头看了小儿子一眼,什么《七步诗》?

    翻了翻考卷,曹[cao]发现自己落后太多,他们都写到第一页了,自己还在纠结《观沧海》是什么时候写的,表达了自己什么的思想感情。

    倒不是怀疑不是自己写的,这诗的风格和他很像,肯定是出自他之手,而且还是写于未来。

    因为目前的他可没去过碣石山。

    不行,得赶紧写完这几题赶上进度。

    这诗一看就是他心情好的时候写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他当时一定是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比如打了胜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嗯!就这么写!相信自己。

    **

    杜甫写完《[chun]望》后,心情都舒畅了不少,做完第一页的题目后,在第一页看到了自己前不久写的《石壕吏》。

    啊这……

    杜甫握笔的手紧了紧,眸中有泪光闪过,上天也太眷顾他了,出的题目竟然都是

    () 他的新作。()

    他不能辜负这份眷顾。

    ?想看迴梦逐光的《直播考试,从开国皇帝开始》吗?请记住[]的域名[(()

    于是杜甫在卷子上写下: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写下了这首《石壕吏》,对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深表同情。

    ……

    本以为只用写几道题,就可以去写文章,轻轻松松考及格,但……哪有什么轻轻松松,刚看题目就花了不少时间,还要各种分析、赏析、翻译,甚至有的还要写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从此再也不想写诗的启发算吗?

    没想到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默写。

    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

    看着很简单,但一旦遇到给后面一句,让写前一句时,就会发现是个坑。

    虽然他们不少人都爱用倒背如流来形容自己[shu]读书籍,可…谁会去真的倒背啊?!

    崩溃jpg。

    苏辙盯着卷子上那半句“今夕是何年”面露痛苦,他也不想写,但这词后面写的是——苏轼《水调歌头》。

    兄长到底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词?

    收到过苏轼好多词作的苏辙绞尽脑汁回想前半句。

    就连苏轼都蒙圈了,____,寂寞沙洲冷。前面是什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他在那里的时候写过什么词来着?

    写过上千首诗词的苏轼望着卷子上词牌名发呆,要不还是放弃吧,可是自己写的都写不出来,会不会太丢人了?

    不如现作一首吧,这样就算填错了也不能说他写的是错的,顶多就是写的词太多了记混了而已。

    写到这里,在场的文人们终于知道必背古诗词是什么意思了,不光要背,还要倒背如流,才能看到后一句想到第一句。

    写的时候一时爽,回忆起来痛!痛!痛!

    怎么还有人背《出师表》啊,那不是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吗,最重要的这不是诗啊!

    亲小人,远贤臣,后面是什么?

    唉,刚才那个身着布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的不会就是诸葛孔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