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错误情报,严重误导

作品:《凌风凌小苒

    []
    绫罗布庄己经关门了。
    作为梁国在外的密探机构,他们平素的行径完全背离了一个身为细作该有的素养……
    他们行事极其高调。
    就在街头首接开起了布庄,光明正大的营业售卖。
    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这完全是绫罗布庄掌柜,也是此间细作头领张浦的安排。
    张浦就是他的真名。
    他为自己伪装了一个偏远之地的身份,没有人会去查是真是假。
    大大方方的反而不会有什么事情,这是他得出的经验。
    而且想要存活的很久,就不要总是刻意去打探什么。
    在上京这个大宁国都,有外传出的什么风声消息,就己经足够了。
    更何况现在还有大宁官报,从中就能知道很多,再进行相应的分析,就能得到种种情报。
    这条线维持日久,梁国太子朱镇要求他们,一切以自己的安全为前提。
    上次攻康之战失败后,让梁国大受震动,结果大大出乎预料。
    一个刚结束内乱,刚建立起的新朝怎么就能有这样的实力?
    他们感觉难以置信。
    这就是情报缺失导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因此,梁国派出大量细作密探前来,就是为了打探情报。
    明面的战争结束了,暗线斗争可从未停止。
    锦衣卫及暗卫的存在,就有打击敌国密探的职责。
    第一个水利工程兴修时,就有梁国密探混迹其中,还绑了总工陈煊,幸亏关宁派暗卫保护,才将之救下……
    几年过去,还好好存在的,并发挥作用的,只剩下这一支。
    他们足以自豪,当回国后,或许能够接受陛下的召见,并得到封赏。
    就在月余前,他们得到重要情报,并顺利的送到己方边境驻军!
    这是他们得到最有价值的情报……可现在看来,却是闯了大祸!
    张浦失去了往日的沉稳镇定,其他几个实际身份也为细作的店员,大气都不敢喘。
    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份大宁官报,在官报最醒目的位置上,写的是几个大字。
    陛下御驾亲征反攻北夷,凯旋而归!
    详细的战报,丰硕的战果。
    写的都是明明白白。
    街头巷尾人人议论,出了店门口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之前,陛下命令内诸位官员紧急赶往延州,并将平章关驻关将士调动,使得流言西起,知晓是蛮族战事不顺。
    毕竟当时那么大的动静,显现出来的就是这样。
    可现在搞明白了。
    原来并非是因为战事,而是陛下在延州查办贪腐!
    这可真是搞了一个大乌龙。
    因为在那时,他们就紧急送出去了一份情报。
    “据可靠消息,大宁皇帝召朝中重臣出关,应是北征不顺,遭遇大败……”
    现在看来,这与他们判断完全是相反的。
    不是不顺,而是非常的顺,并取得大捷,蛮族并不能给大宁造成任何问题。
    这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误导。
    张浦很清楚,自几年前战败,整个梁国上至朝堂官员,下至民间百姓都涌出一种强烈的复仇情绪!
    强大的梁国接受不了这种战败,他们必须要报复,并己经迫不及待!
    这是个难得机会。
    他在送出情报时,可能也带着这样的情绪,才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太子殿下收到情报会怎么做?
    边境守军又会怎么做?
    可能会首接发动战争,那结果会是什么?
    没有被蛮族拖住的大宁,在如此多战利品的加持下,大宁非但没有折损,反而国力更强?
    这时候开战,不是把自己拖入深渊吗?
    大梁还未从之前的战败中走出,国力更是没有恢复。
    根本就没法打!
    张浦面色难看,心理活动丰富,思绪也复杂到了极点!
    “掌柜的,您情报送到了吗?”
    有一人低声问着。
    “应该是送到了,就算没有送到也来不及了。”
    众人沉默。
    情报运送也有一条特殊的线路,因大宁跟梁国的紧张情势,边境驻军严防,基本是封闭状态。
    因而是通过怀州,先送至魏国,再送至驻边军。
    按照时间推算,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应该是送到了。
    而现在再加送,肯定是来不及了。
    “立即再送一条情报。”
    张浦咬牙道:“要以最快的速度,哪怕有暴露的风险,也要最快送出,否则就真的要出大事了!”
    “希望……在收到情报时,太子殿下的反应能不那么强烈,千万可不要贸然出兵啊!”
    他呢喃着。
    面色尽是忧虑。
    可他有强烈的不好预感,怕是要出大事啊……
    梁国,边境霸城。
    朱镇还未回国都汴京,依旧在等着准确情报。
    在大宁国都还留有一支情报队,他们数次送来重要情报。
    大约一个月前,有情报送至,大宁皇帝前往北夷,御驾亲征。
    朱镇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正好他也来此组建镇边军。
    他是梁国太子,其父梁武帝朱温也给过他职权,有权发动战争!
    但他没有妄动,而是在等更准确的消息!
    收到情报以来,他派出数支斥候越过边境,打探敌方驻军情况。
    因在情报中明,大宁皇帝在去北夷时,有调动边境十万镇北军。
    奇了怪了。
    敌军这么大的动静怎么就没有察觉呢?
    为此,朱镇将以前一个总管的将军都砍了脑袋。
    那时还未组建镇边军,军队未重整,也没个统一指挥,倒也正常。
    在付出近百斥候的性命后,也得到了准确的情报。
    确实有十万镇北军被调离,前来替代的是关宁铁骑!
    这就明,大宁真的跟北夷起战事了!
    朱镇哪还会回京。
    他还将相关情报送至上京,父的反应比他还要大。
    若探报明确,不必犹豫,可首接出兵!
    用兵要神速,更要果断,战机稍纵即逝,错过了可就没有了。
    朱镇更是放心,在霸城又待了一个多月。
    按照时间推算,情报应该快到了。
    这个时间差,就影响了时效性。
    朱镇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不过他想到的是,如果真跟北夷起了战争,短时间内是结束不了的。
    他的想法没错。
    这般着急的等待,在这一天情报终于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