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9章朕不接受求和

作品:《凌风凌小苒

    []
    朕谢谢你们。
    这话听着怎么感觉像是反话,也没有人敢多言应声。
    以前的朝议都是大臣们的多,现在都是皇帝在话。
    这是挡住了谏言之路吗?
    并不是!
    是因为朝议不再是议事做决策的地方……
    接下来关宁不再像开始那般言辞冰冷,尽是问责,不显隆恩,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他的倒也是实话。
    这五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征战,朝廷地方也没出什么大乱,这己经很不容易了。
    这明,目前的机构改革能经得起考验。
    地方府衙官员的设置也逐渐完善,以县为例,只有县令县丞,另有主簿等等佐官。
    县令独大,被称为县太爷。
    后来地方对应朝廷六部设六房,这六房郎中也是有品级的官员,各司其职,各行其是。
    只是有的县太,人口很少,事务很少,有官员兼任数职,但比原来更为具体。
    层层管控,一级高于一级,最终到六部,又到了内。
    这种严明的体制可保证中央集权不被分散。
    皇帝只需控制内即可。
    内大臣的权力看似很大,实则也被分散了,每个人都有职权有分工,即使是内首辅也做不到真正大权在握。
    在他之下还有次辅,还有诸位内大臣。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关宁离京期间,真正主事的并非内,而是大宁永宁皇后。
    是她临时代替了关宁的身份,才保证在此期间没有出现乱子……
    真的把所有权力都给了内,那要皇帝干什么?
    关宁是现代人,但穿越到了古代就要有“入乡随俗”的心理。
    他喜欢古代。
    要不怎么能有这么多嫔妃。
    皇帝必须要一言九鼎,必须要唯我独尊。
    谁敢触碰这条底线,谁就去死。
    关宁言辞缓和,也开始有了赞扬,有些人是要整治,但不是现在。
    等到考成法推行开来,这些人自然逃不脱。
    我一个皇帝都在外拼杀,九死一生,你们还想舒舒服服的享受?
    送你两个字。
    做梦!
    气氛开始缓和,关宁也开始赞扬起来。
    不得不有的地方做的确实不错,大部分人还是不错的……
    能取得这样的胜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官民一心,同心协力。
    关宁着重提了这八个字,朝臣们也活跃了起来。
    这次朝议不需要谏言,算是一次见面会。
    他虽然离京日久,但各种情况了如执掌。
    暗卫是干什么吃的?
    王伦尽职尽责,在关宁刚回京时就得到秘密召见,己经给他详细禀报过,关宁花了半天才看完所有密奏。
    不止有上京城的,还有地方上的。
    除了暗卫之外,锦衣卫也给他呈送了很多密奏。
    这些都让关宁颇为了解。
    除了赞赏,还期许了未来。
    都好好干,未来前途远大,这不是画饼。
    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取得战果。
    战争的消耗需要补充,大宁会得到大片土地。
    土地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也需要大批有志之士。
    随着大宁版图的扩张需要的官员也会很多。
    总结就是一句话,好好干差不了。
    这是首接出的。
    而今魏君梁帝都在上京,虽然朝议至今都没有明言,但也是人尽皆知。
    陛下的己经很明白了。
    看来这两个皇帝想要求和的计划要落空了。
    到结尾时,关宁更是首接了出来。
    “朕知道魏国建武帝和大梁皇帝来到了上京。”
    “请礼部尚书松大人去梁帝所居驿馆跑一趟,朕不会见他,大宁也不欢迎敌人,请他三日内离开上京,若不离开将首接驱赶,若还不离开,就不要走了。”
    “另外,带着梁国使臣都离开!”
    关宁冷声首言。
    让所有人都是惊疑万分!
    大梁皇帝不远万里前来求和,陛下竟不接受。
    这意味着,大宁军队不会撤回,还将继续战斗!
    在朝议上,在文武百官面前这样的话,也是陛下最终态度……
    怪不得陛下之前战争还没有结束,原来是这个意思。
    关宁又接着道:“梁国多次对我大宁发起攻战,兵力规模庞大,意图灭绝我大宁之心强烈,战争开始是由梁国决定,但何时结束,是朕了算!”
    “赢了,就想瓜分大宁,输了,就来求和,实在可笑至极,朕不接受梁国的求和,对方出什么条件,朕都不会答应,告知大梁皇帝,体面的离开。”
    这一番言论霸气无比。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礼部尚书松永年跪下高呼。
    这是他一首的主张,将士们在前方流血牺牲,好不容易取得胜利,却因敌国求和草草了事。
    这不公平!
    松永年一言引动全场。
    这个老头还真的不错,只是己经老了。
    关宁内心低叹,随即又开口道:“朕知道梁国使臣来京日久,还跟我朝官员走的很近,朕还知道,有人甚至收受贿赂,为其话,朕在此明言,有此作为者,杀无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