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那边一个卖浆水的小娘子,穿着素雅,布巾把头发都束了起来,一张干净清秀的脸庞也用薄纱半遮住了。
    浆水有好几种味道,宁澜花 5 文钱买了一碗桂花味的,酸酸甜甜的很好喝,一边喝一边听身边三三两两的人闲聊。
    “听说了吗,咱们知县大老爷得罪上头被罢官了,来接任的是京里大家族出身的,还是个探花郎。”
    “哎,管他大家小家的,只要不鱼肉百姓就好,好不容易过几年安生日子。”
    “这谁说的准呢,也许就是个来走过场的。”
    歇的差不多了,宁澜准备往东边去看看,才走了几步,被卖浆水的小娘子叫住了:“小哥,那边是贵人的住处,不好过去冲撞。”
    宁澜了然,这时代民风虽然比较开放,但还是阶级分明的,他郑重谢过小娘子便往回走了。
    待将这镇上转的七七八八,已经是午饭的时辰了,宁澜进了吃食街一家生意热火的面馆。面馆中种类丰富,有炒鸡面、三鲜面、盐煎面、笋辣面、笋泼肉面等十余种。
    宁澜要了一碗盐煎面,无他,好奇这盐煎面到底是啥。
    待盐煎面上来,是一块儿煎的金黄的面饼,上面浇了店家自己熬制的酱汁,宁澜尝了一口香脆可口,面条应是先煮熟沥干后,再放油锅里煎的。
    结账时一碗素面花去了 18 文钱,宁澜有点心疼,这时代工艺落后,磨出和现世差不多的精面粉需要大量的人力,耗费的时间也长,价格自然也贵。
    “小二哥,那药棋面是什么?”宁澜拉住小二好奇问道。
    “是已经晒干的细面,方便保存,且细仅一分,薄如纸,眼下送礼都少不了这个,客官可要带些?”
    “不用了,多谢小二哥。”
    细一分,薄如纸的干面,可不就是现代的挂面么,宁澜暗自思量,古人的智慧当真不可小觑。
    再看这吃食街,各种店看的眼花撩乱。卖饮料的,卖甜点的层出不穷,虽不比现代种类多,但是瞧着精致,另外各种水果干果炒货也是不缺的。
    宁澜忍不住咋舌,他要在这里靠美食赚钱,须得找些这里的人没吃过的吃食,剑走偏锋才行。
    出了小吃街,宁澜去粮铺买了五斤白米,五斤糙米,五斤粟米,一斗小麦。精米五斤共 85 文,糙米五斤 40 文,粟米五斤 60 文,一斗小麦 150 文,总共 305 文,店家去了零头,只收了 300 文。
    又买了三斤盐共 50 文,五包黑糖 100 文,四斤猪肉并几根猪骨头花了 75 文,还在医馆买了一些现世常用的调料花了 100 文。
    买衣服时宁澜犯了愁,布匹便宜,可他不会做,又急需一身换洗的衣服。只能咬咬牙买了两套成衣,一套自己先应急,一套给秦大哥。另外买了一匹布,两双鞋子,这些总共花费 780 文。
    最后买了一套厚厚的被褥,芦花做的,花去 600 文,宁澜又问了布店老板,这里不知棉花为何物。
    棉花是明朝开始推广使用的,再结合这里的饮食、医药,宁澜初步判断出这时是宋朝之后。后又了解了国土面积、民风民俗等,宁澜便确定这是在宋元之间的一个小朝代了。
    买完东西,这刚到手的银子便只剩下了一两多,幸亏有那方子得来的银钱,要不然今天哪能这样大手大脚的采买。
    宁澜坐在牛车上发愁,现在已经是九月中了,过冬所需的衣被食物还需要一大笔钱,而且自己还有五两银子的外债。
    “哟,宁澜,买了恁多东西,你那小身板拿的动吗?”牛车上有那刻薄的婶子打趣宁澜。
    “不劳婶子费心,婶子那一筐子吃食给我,我也拿的动的。”
    “呸,想的美。”
    呵,宁澜转过身不再理她。
    孙爷爷拿出一颗糖塞给宁澜,“莫理她,甜甜嘴儿。”
    “谢谢孙爷爷,”这糖宁澜在现世是吃过的,用麦芽糖做的叫碰糖,他小时候路边常有人叫卖。
    到家之后宁澜卸下买的东西先做饭,中午那份面份量小,宁澜回来这一路饿的心里发慌。
    自从来到这里宁澜第一次奢侈的用纯白米焖成干饭,心里的高兴要溢出来,一边做饭一边哼不成调的歌。
    买来的四斤猪肉,宁澜把肥的部分都切下来,用刀背仔细的刮掉脏污,清洗干净,然后切成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水加姜慢慢炼成猪油,剩下的一小块儿瘦肉明日再吃。
    炼好的猪油放凉了凝成雪花儿一样白的固体,挑出一筷子放到热气腾腾的米饭中,再加少许盐拌匀了吃,每一口饭都能满足到爆炸。猪油渣洒一点点椒盐,也是非常好吃的小零食。
    饭后宁澜把买的东西拿出来分好,一包饴糖和新被褥送去花婶儿家,不过花婶儿还是把旧被褥拿走了,新的给宁澜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