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回暖,宁澜沿着村里的路往官道上走了一遍,他第一回修的路没这么长,路两边栽种桃树之前又修了一段。修过的路宽阔好走,并行两辆马车中间还有宽宽的空隙。
    路两边桃树笔挺,已长出嫩芽,那样嫩绿的颜色,叫人打从这路上走过都觉的充满了希望。
    年后县衙开了印,宁澜便拜托村长和族长往县衙走了一趟。
    如今时局平稳,一个地方若修建寺庙能体现出官员对老百姓生活的关心,对其政绩是大有帮助的,因此村长和族长去衙门说明来意时,新任知县不但不阻拦,反而大开方便之门。
    为免以后的麻烦事,宁澜主动提出寺院建成后直接隶属县衙,知县投桃报李,把建庙用地的费用全部免去了。
    知县还亲自出面请了一位风水先生,那风水先生花了不少时间把洞溪村附近的山头都看了一遍,最后选中了离村子最近的一处半山腰。
    这里村民常经过,踩出了几条小路,因此上山的路不用太费心修建,也省去许多事情。
    新任的虞官也批下了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木石材料都可就地取材,费用都有相应减免,等一应文书下来,选个好日子,就可以破土动工,安排工人进山了。
    第78章
    建寺庙是个大事, 破土前举行祭祀仪式时,引得周边几个村子的人都来观看。仪式无非是传统破土的仪式,不同的是这次案桌上供了三尊佛像,用果品香花、净水杨枝代替荤腥食物。
    寺庙开始修建, 宁澜才知道他们原来的估价还是太理想化了, 光是砍伐林木,清出六亩空地就费了许多功夫, 再加上每日上下山耗费的时间, 工期也比预想的慢。
    头一片空地清出来后, 宁澜便安排人搭建了棚子,如此工人吃饭休息都在山上, 工期就能往前赶赶。
    有一些善男信女家中有多的菜粮都会送来一些,还有几位婶婶伯娘闲着会来帮忙做饭打扫,虽说是杯水车薪,至少叫宁澜看到了信众, 不怕寺庙以后没人来。
    张九如走后不久着小满送来几张大额银票, 任宁澜取用,宁澜再没有钱接不上的后顾之忧, 便放开手让工人去干了。
    后来寺庙快快建成时, 王夫人送来了一尊佛像,宁澜送去西北军中的耐饥丸, 这几年挡了大用,耐饥丸的方子在军中已经推广开了。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过, 蒙古大将军慧元发明了奶粉, 能帮助兵士快速补充体力, 在长途行军和沙漠作战缺少粮草时, 作用尤其显著, 以至助成吉思汗开辟了大业,“元”的国号也是由慧元之名而来。
    宁澜当然没想过这一小丸东西能改变历史的车轮,只要能叫将士们不饿着肚子他就满足了,也幸亏王夫人镇守边关的父亲兄弟把耐饥丸当了一回事。
    宁澜后面还送过一个不畏寒的方子,是用天门冬、茯苓两样研末,用水或酒调服后喝下,时间长了冬季着单衣出门也不会怕冷。
    寺庙这边的事,因为宁澜还在孝期,许多事情不能直接出面与人商谈,多亏了刘承和张泽睿帮忙,两人介绍了许多人脉关系给他,像监工的人就是张泽睿介绍来的,帮助宁澜把控进度和花费。
    宁澜虽不常出门,每日来找他的人倒不少,这样忙忙碌碌的,寺庙地基初见雏形,转眼就来到了立夏。
    立夏开始,天气慢慢炎热,很多人一时抵抗不住热气,会出现四肢乏力、体弱气虚、食欲不振等疰夏症状,因此便有了“吃立夏蛋,热天不疰夏”的习俗。
    立夏蛋常用核桃壳或茶叶碎末来煮,宁澜煮时多加了一味分心木,分心木就是核桃中两瓣桃仁之间薄薄的那一片,有健脾固肾、改善失眠的功效。
    分心木、核桃壳、桑叶、八角、陈皮、桂皮、姜、盐、酱油加水浸泡半小时后,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煮至汤汁浓稠。
    鸡蛋先在清水中煮熟,挨个敲出裂缝方便入味,放入料水中同煮5分钟,再泡一夜就可以吃了。
    建寺庙的工人干的都是出力气的活,尤其容易出现疰夏的症状,宁澜早就叫张婶儿把栗子林中鸡下的蛋攒下了,立夏前一日和麻婶儿一起做了几大锅立夏蛋,留出自己人吃的,剩下的都给山上的工人送去了。
    放饭时工人瞧见摆出的鸡蛋,乐呵呵道,“今儿个好日子,还有鸡蛋吃,”
    “今儿个立夏,东家特意叫添的,”发饭的婶子及时维持着秩序,“后面的人不用急,鸡蛋多着呢,每个人都有。”
    “那感情好,”后面的工人原怕分不到鸡蛋有些相往前边挤,听了婶子们的话又都耐下心来排队了。
    立夏时,除了吃立夏蛋,还要吃立夏粥,立夏粥也叫“七家粥”,是用左邻右舍七汇集的米,加上各色豆子和黑糖煮成的,这粥要熬的绵软,必得要早早熬上,中午正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