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

作品:《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番外

    活像山海志怪传闻里的活尸……
    “始皇陛下!始皇陛下!始皇陛下!”
    蒙恬:哪来的鸭子嘎嘎嘎个不停?
    嬴政:“……前来所为何事?尽管说来。”
    他耳朵不聋不背,叫第一声时就听见了,很没必要一直叫。
    “我在马背上颠簸两天,昨晚做梦,终于叫我想起来了!”
    周邈整个人很兴奋!
    也想不起腿脚酸疼了,只迫不及待想着同始皇陛下分享好东西!
    “之所以骑行辛苦,是少了马鞍和马镫啊!”
    “我想起以前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时,马俑背上是没有高桥马鞍的!
    只有鞍鞯,就是一块毡子铺在马背上,难怪骑坐不稳当,还硌屁股!”
    “也没有马镫!连辅助上马的单边马镫都还没发明,更别说让人能在马上站立作战的双边马镫了!”
    蒙恬:等等!等等!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
    大殿之上,不独蒙恬,个个都是目瞪口呆!
    第9章 鞍镫加马蹄铁
    “最早的时候,马只是和牛、驴等提供畜力的牲畜一样,起到运兵、运粮的运输作用,并不用于战场作战。”
    “直到高桥马鞍和双边马凳的出现,才一举让骑兵成为战场大杀器,甚至改变军队的兵种结构,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起来。”
    周邈用两句话,让殿中一众君臣的注意力,从‘秦始皇陵’分散到马鞍和马镫上来。
    加之上首的陛下纹风不动,众大臣拿不准脉,也就跟着保持了沉默。
    蒙恬:周邈可是当着陛下的面,多次言及生死,现在只是不经意提到皇陵二字,这才哪到哪儿?
    陛下都不再恶言生死,何况皇陵?
    其实陛下性情并不暴躁易怒,倘他不能自如掌控情绪,也不能一路从赵国为质,回归秦国、谋得太子位、登基蛰伏、除奸亲政,最终兼并六国成为始皇帝。
    陛下在意身后之事,于是营建骊山皇陵。但不至执念病态,否则也不会同意用陶俑取代人殉。
    在得知公子胡亥自灭满门,断了祭祀香火时,尚且不曾暴怒无休。
    别说现在只是得知两千多年后皇陵被掘,供人参观。
    蒙恬表示理解:眼下马鞍马镫之事更重要,陛下不至于轻重不分。
    蒙恬还是震惊:……可那是皇陵啊!
    王贲以战功封侯,自然天赋异禀,其父又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兼之家学渊源。
    其他人更多的被‘皇陵’字眼摄去心神时,他却更在意马匹用于战场对战这一设想!
    马匹不驮重物时,在开阔地带扬蹄奔腾,就如狂风卷过,加之马身自重,能把拦路者冲撞出几丈远!
    再踩踏几蹄子,能叫人一命呜呼!
    如果马匹能为将士所控,在战场上直朝敌军密集处冲撞……
    此事大有可为!
    真要那样,改变兵种结构,自此战争变得残酷起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周邈进殿后就随便找了一块空席位,盘腿坐下。
    就继续向始皇陛下安利好物!
    “马鞍,一种用包裹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马背上的座位。皮革内垫塞软物,马鞍前后凸翘、中间稍凹,后面适
    应骑者的臀部,前面顶住骑者的耻部。”
    “让骑者在马背上更加舒适,同时也能稳住前后方向,不容易因马匹陡然加减速而掉下马背。”
    周邈的描述,让众人心中对马鞍有了大概模样。
    嬴政沉稳开口道:“有马缰、马镳、马衔铁组成马辔,控驭马匹走停转向。若再加上马鞍,能使将士在马背上坐稳,马上征战,未为不可。”
    秦并六国大业就在今朝,在场大臣无不善战、懂战。
    对嬴政所言,都没有理解障碍。
    尤其通武侯王贲,激动得拊掌叫好!
    “马上征战,冲撞敌阵!只试想那场景就觉过瘾!”
    周邈继续安利:“仅仅马鞍可不够,至关重要的是马镫,或者说,双边马镫。”
    “在历史上,马凳的发明很晚。”周邈心算了一下,“有史可证的单边马镫,都还要五百多年才出世。”
    王贲作为武将,心神更多集中在马鞍马镫本身。
    殿中文官——尤其李斯,从周邈进殿时起,关于周邈的来历、赵高夷三族,这几日的许多事便若有所悟。
    等到周邈这话一出,李斯脑中似有一道惊雷劈过!
    这周邈难道!莫非!是天神临世!?
    肥遗预示大旱,夔牛预知风雨,狸力预言徭役,这周邈当能通晓未来!
    或者还另有神通。
    又纵使不是天神临世,本领也神异非凡。
    唯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一向得宠的赵高竟被陛下夷三族,又有内史蒙恬陪同、秩比三百石的车郎驾车,载他走遍咸阳每一个里坊市。
    只不知此举为何……
    李斯、蒙毅、冯劫以及王绾和隗状,先去看上首的嬴政,又转看蒙恬。
    两人皆是沉稳冷静,面无异色。
    显而易见,陛下和蒙恬已经知晓且验证了周邈的神异。
    殿中暗处风云涌动,周邈傻白甜毫无所觉,不曾停顿地继续说着:
    “马镫,中空环形,在脚踏的部分加宽。拴于马鞍上,可供骑者脚部踩踏。最初的单边马镫,旨在方便上下马。”
    “眼下的将士都是骣骑——骑跨于裸马背上。
    必须
    一手扶鞍鞯、一手持兵器,还很不稳当,一个不慎就坠马了。”
    “现在的所谓骑兵,只是用马匹将兵运抵战场,最后往往下马作战。”
    “即使有了高桥马鞍,能让将士在马背上坐稳,也不能算真正的马战。”
    “因为坐在马鞍上,虽然稳当一些,但马匹高速奔驰时,能把人屁股颠散!”
    周邈偷偷摸摸屁股,对此深有体会。
    虽没松软的马鞍坐垫,但也有软弹的无骨肥肉减震,起到马鞍的大部分作用,还不是一样把他颠得屁股都要散了!
    “真正的马战,在于解放双手,而马镫能做到一点。”周邈一句话概括双边马镫的重要意义。
    “悬系在马鞍下的双边马镫,能让骑者踩踏借力,让骑者夹着马腹在马背上站起来!”
    王贲双眼歘地放光!
    替周邈说道:“仅有马鞍,骑者就只能单手使轻短兵械。”
    “但若能空出双手,再添一臂之力,长矛、长戟、长戈等长柄兵械都能使出来了!”
    “届时马背上居高临下,长柄兵械能在敌军近身前,就收割掉敌军性命!”
    周邈省了力气,点头肯定道:“对,不止有高地优势,马匹冲阵时还有速度加成。骑兵持长柄兵械,驭马一路冲撞过去,敌军人头颅就咕噜噜落地了!”
    又作补充:“而且在马上还能用弓弩,引弓射箭,轻取敌将首级!”
    王贲两眼biubiu放光!
    “想想就威风!”
    有人捧场,周邈说得更自信了:“双边马镫的出现,立即就让作战变得残酷起来。可毋庸置疑,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大杀器!”
    王贲一整个迫不及待:“此等大杀器,为何不速速造出来!”
    周邈却话锋一转:“传闻马镫是匈奴发明的,不管是不是,总之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骑兵,大多时候都令人闻风丧胆。”
    “但是,有鞍镫的骑兵,天然克制匈奴骑兵!”
    然后周邈看向蒙恬,“蒙内史,你以后是要‘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猛人,你说大秦骑兵要不要装备马鞍马镫?”
    王贲:诶???
    蒙恬?那他呢?他呢??
    蒙恬亦难掩激动憧憬:“此等利器,理当装备!”
    周邈又豪气一挥手:“那我再附赠一个马蹄铁!”
    蒙恬转头看看陛下,又回头问:“何为马蹄铁?有何作用?”
    “马蹄铁,又称马掌,是装钉在马蹄上的蹄形、月牙状铁块。也不止可以装在马蹄上,如果富裕的话,也能装在牛、驴等其他畜力牲口的蹄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