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页

作品:《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番外

    李斯却发现周邈依旧颓靡,“你说这长绒棉,某种程度上强于麻与丝,又说格外保暖,若得这长绒棉,自此天下黔首或许再无冻死之人。难道还不值得高兴?”
    难道是三张牌面的奖励揭开后,还有比长绒棉种子更好的奖励吗?
    如果是直接发给周邈这个奖励的话,他现在会是一个多么活泼开朗的少年啊!
    但是,凡事都怕一个对比。
    “但是,种植长绒棉,所需热量大,也就是说要够热、日照足够!”
    “后世国内的长绒棉产区,主要就在如今的月氏及乌孙一带的盆地里。虽然齐地和赵地的小部分地区,也能种植,但终究不是主产区。”
    “且齐赵之地是粮食产区,种棉花不就挤占了粮食耕地吗?”
    一说到粮食,周邈就心痛得直抽抽!
    嬴政听着,眼神愈加深沉,眼底有名为雄心的火焰,勃勃升起。
    “月氏和乌孙吗……”
    在场的王贲、王离及蒙恬几位武将,眼中皆有着和嬴政一样的情绪。
    就连王绾、隗状和冯劫几人,也陷入沉思。
    其他人还在沉思,李斯已经开口:“月氏王子就在咸阳……或许可以开始想想策略了,是占
    地,还是羁縻……”
    从来谨小慎微的王绾,近来也大胆许多:“还是要尽快遣使走一趟月氏,再往西去探探乌孙国的深浅。”
    隗状接上:“然后在那‘三山两盆’之间,不种别的,就种棉花。”
    “你们……”怎么回事?
    就已经想好要拳打月氏,脚踢乌孙,占领西域了吗?
    他还没说完呢!
    周邈心痛倒是减少了,就是又有些郁结:“还有一个绝佳的奖励啊,就是我和你们说过的高产作物——红薯!”
    “仅是一般品种的红薯,还不是处理过的脱毒红薯苗栽种下去,就能亩产两千公斤。
    换算一下,就是亩产六十七石!”
    “六十七石啊,是时下最高粟产量——五石的十三倍啊!是时下最低生产水平边远地区迁陵县①的平均亩产——约一石的六十七倍啊!”
    “而且这还是一般红薯,系统奖励的红薯种,亩产再怎么也赶得上脱毒红薯种的了吧?
    这样一来,亩产直接翻倍!”
    周邈的痛心,在场大秦君臣都感受到了。
    听明白周邈的话,若说他们不心生向往,不因得不到这样的奖励而心痛,是不可能的。
    但就像当初周邈初见始皇帝时,得知秦一世而亡,嬴政心态炸了。
    但因有周邈比他更炸,直接疯狂乱咬、大放厥词,他反而就没那么愤怒了。
    此时也一样,大秦君臣也可惜、也痛心,但看周邈那么痛心。
    反而觉得他们大可不必太痛心了。
    甚至开始劝说安慰人。
    李斯开口即一针特效药:“长绒棉有种植区域的缺点,那红薯有缺点吗?”
    周邈以他不多的农耕知识储备,想了想:“红薯有些像薯蓣山药,是根块食物,水分多,好像不耐储存。”
    李斯立即接过来:“那么六十七石的红薯,必然不能和六十七石粟米相比,不是吗?”
    周邈顺着一想:“是。红薯毕竟是粗粮,确实不能和正经主粮相比。吃多了还烧心胃灼热,不顶饿。”
    此时王绾接上:“既然不耐保存,那就不能储存着有备无患,只能救荒应急。”
    周
    邈倒是又想道:“不过如果把红薯磨浆后沥出红薯粉,或者再捞成粉条的话,倒是可以保存更久。”
    王绾:“但是会靡费精力时间。而且红薯粉出产量呢?”
    周邈想起小时候的久远记忆,“换算一下,大概是一石红薯出两斗半的红薯粉,一石红薯能捞一斗重的红薯粉条。”
    王绾心中默算过,道:“如此一来,红薯高产的优点便缩小近十倍,不也就没那么突出了?”
    虽然还是有优势,但从红薯到粉条,费劲费功夫不是吗?
    周邈一想:“那倒也是。”
    最后是隗状给出最后一击:“你带来的小麦种,现在已经能确定是高产的品相了。
    再有上一环任务中置换来的大豆,也预备做种,届时未尝不会又有增产。”
    “小麦和大豆增产在望,大秦在粮食上已有所增益,能够养活更多黔首了。何况大秦黔首数量定然不如后世的多。”
    “据说大秦人口数取整的话,在两千万左右,和后来封建晚期的一亿五千万确实不能比。”周邈随口说出数据。
    大秦君臣:……
    说实话,羡慕拥有那么多的人口。
    周邈:“可能现在的问题,其实是地广人稀?而不是地狭人稠,人满为患养不活人。”
    还是冯劫这个做御史大夫的,心性更坚韧:“小麦和大豆增产在望,粮食问题变得不再那么迫切。
    反而是长绒棉,更能解大秦黔首的寒冻之困。”
    周邈接受了开出长绒棉,比开出红薯更适合的说法。
    但是……
    ……
    “但是,我觉得剩下的一样奖励,也非常好啊。”
    大秦君臣:……
    不行,不能多想。
    究竟错过了多大的好东西啊!
    蒙恬:“是什么?”
    周邈:“高炉炼钢。”
    “当然,为了符合当代科技水平,是土高炉炼钢。”
    “现在的兵器,已经出现了铁兵器,但还是以铜兵器为主。
    ——毕竟‘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一’,铸出的就是十一个铜人,而非铁人。”
    “但铜兵器质地脆弱
    ,不如铁兵器坚硬锋利,必将被淘汰。”
    “铁百炼成钢,但高炉炼钢却能直接炼出品质不错的钢水,浇铸的兵器锋利坚硬,吹刃断发,这种兵器在战场上对敌,直接就碾压对方了啊!”
    周邈又想到一点,“而且之前不是说了马蹄铁吗?高炉炼钢能很快地浇铸出马蹄铁,不必费时费力去捶打。”
    听周邈说完,起初还痛心的大秦君臣,已经露出了笑颜。
    便是不算人精的王贲,都能第一个反驳:“战场对战,胜负取决于敌我强弱。而非我方战力碾压对方,才能取胜。”
    “大秦确实佩带铜兵器,但和半数兵力持棍棒的匈奴、百越对战,已经足够了。何必非要佩上吹毛断发的铁器利刃呢?”
    蒙恬跟着补充:“正是如此。即便北有匈奴需防备,南有百越需一统,但你不是也说过,当下的大秦是东方周边、乃至整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如此,我们需要先进的铁器做什么?”
    “只需要在其他国家持棍棒时,我们拿铜兵器,其他国家拿铜兵器的时候,我们已经用上铁兵器。只要领先所有对手,就已足够。”
    “敌人用棍棒,我们用铜兵器,或者用铁兵器,并无多大不同。”
    周邈茅塞顿开!
    “是我想差了,只想所有东西都用最好的,但其实够用就行了!”
    “孺子可教也。”王绾满意点头,又说到马蹄铁。
    “至于马蹄铁,一个一个敲打铸成又何妨?”
    “大秦并不急于在一日之间,就组建出最先进的骑兵,也并不打算组建百万骑兵,毕竟大秦人口取整才两千万。”
    “组建两万精良骑兵,能决胜战局即可。若尚有余力,再图扩军也不迟。”
    蒙恬也透露道:“且这两万骑兵,并非必须三五个月就组建出来。每年能组建一万骑兵,就已是神速。”
    “预计之中,三年完成骑兵组建,届时伺机对匈奴用兵。”
    周邈想到历史上的蒙恬是在上郡驻守了十余年的,预计三年后就对匈奴用兵出击,应该算快了。
    “那就是说,马蹄铁不急,可以慢慢打?”
    蒙恬点头:“自然。”
    周邈:“那就是说,其实高炉炼钢不重要?”
    蒙恬正要点头,李斯突然截断:“有总比没有强,能更快速、耗费更少地,铸造出更精良的武器,总归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