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页

作品:《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番外

    大秦的十月岁首新年,也早已如期而至。
    时间回拨,在收到灭乌孙的家信兼战报之前。
    二十七年最后一天,九月廿九。
    首届科举考试在历经县试、郡试、会试和殿试之后,终于迎来揭晓殿试排名的‘制名大典’。
    制,天子之命曰制。
    制名,天子宣制排名。
    章台宫矗立高大台基之上,气势恢宏,有覆压天地之威。
    皇帝的卤簿大驾设于章台宫外台基之上,乐部的黄钟大吕陈于檐下两旁。
    宫殿之前、高台之下的宽阔广场上,穿袍服、佩彩绶的百官公卿,分文、武、法,各戴进贤冠、武弁大冠、獬豸冠,着大朝礼服,按官阶高低,竖分两列。
    来自曾经的战国七雄、现在大秦各地的群英贤能们,身着朝廷赐发、统一制式的玄衣红裳礼服,百余人也分两列,整容肃立于百官之后。
    一切就绪,礼官出列,高唱:“奏乐!”
    于是黄钟大吕奏响,庄重宏大之音兴起。
    礼官再唱:“跪!”
    台前广场上的百官及科举考生跪下,行跪拜大礼。
    “拜!”
    “再拜!”
    “三拜!”
    “起!”
    “再跪!”
    “拜!”
    “再拜!”
    “三拜!”
    在周礼早已崩坏,大秦帝国新生的当下,一切都是新兴的,礼制自当与时变化。
    这‘二跪六拜’大礼,正是叔孙通所修‘秦学’的小小成果之一。
    二跪六拜大礼既成,礼官又高
    声道:
    “始皇帝二年,九月廿九,分明法、明算、明字、进士四科,试士于天下,试分县、郡、会、殿四场。
    今皆已毕,于是开榜以论高低,等分一甲、二甲与三甲。
    今日始皇帝陛下躬亲、制名先后!”
    始皇帝二年①,是在天下一统、仙使降秦的重大意义之下,形同改元的新年号称呼。
    至此嬴政执政期间可分两个阶段,秦王元年至二十五年,那里是旧日创下的无上功绩。
    以二十六年为始皇帝元年,开启的未来,这里是光明希冀与无限可能。
    今年二十七年即始皇帝二年,今天一过、明天一到,便是始皇帝三年。
    ——这也是叔孙通所修‘秦学’的附带成果之一。
    始皇帝嬴政立于高台之上,手执一卷黑底玄鸟纹的‘玄榜’。
    乐声已歇,天地肃静。
    嬴政亲自开始宣读名次:“一为明法科,三甲十三者,内史(咸阳)章台里东南、陈普!”
    高台两旁卫士,随即齐声传名高呼:“一为明法科,三甲十三者,内史章台里东南、陈普!”
    嬴政:“三甲十二者,三川郡阳武县户牖乡东、孟忱!”
    卫士亦是再次传名高呼:“三甲十二者,三川郡阳武县户牖乡东、孟忱!”
    “三甲第一者……”
    “二甲第十者……”
    “二甲第一者……”
    “一甲第三者,内史章台东里西、李由!”
    “一甲第二者,陇西郡狄道县城东里西、卫津!”
    “一甲第一者,颍川郡颍阳县东乡南、荀炅!”
    在始皇帝嬴政宣布‘玄榜’名单时,宫前广场上的明法科考生们无不紧张万分!
    从三甲最后一名宣布,越是往前越紧张,既希望迟些听到自己的名字,如此就意味着有更佳的成绩。
    又希望早些听到,因为生怕一直听不到,最终是未能上榜。
    这种挑拨折磨人心绪的法子,真是叫人牙痒痒!
    (仙使周邈:嘿嘿~叫公元前的考生们见识一点综艺悬念的震撼!)
    但等到揭晓了二甲第一名,又念到一甲第三名时,众
    人突然意识到:始皇帝在殿试一关中,竟未曾黜落一人!
    明法科参加殿试者,合计二十六人。
    而刚才揭晓了三甲十三人、二甲十人,此时一甲既为三人,那么合计正好就是二十六人!
    也不知是四科都是如此,还是仅明法科特殊——毕竟大秦以法治国,法家在大秦享有格外殊荣。
    宣读完明法科,嬴政换过一卷明算科‘玄榜’,再次开始宣读:
    “二为明算科,三甲第五者……”
    下方的考生一听,纷纷心中默算:明算科总共十八名考生参加殿试。若是固定一甲三名、二甲十名,那么三甲正好余五名……相加正好是十八名考生!
    殿试一轮之中,始皇帝果真未曾黜落一人!
    这个结论一出,应试考生们心中顿安。既然殿试不曾黜落,那他们就都榜上有名,只是名次高低之分而已。
    ——始皇帝竟果真恢宏大度,能识人容人。
    应试考生心中不约而同地,又一次生出对始皇帝的好感,以及感恩。
    虽已确定自己多半榜上有名,而凡是殿试得中者,都有授官资格,官肯定是能当上了的。
    但名次和官阶也有高低之分,谁都不会想落入三甲,皆许愿二甲,甚至一甲!
    于是,这会儿就又都开始在心中默念:别念到我,别念到我……
    晚一会儿听到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有更高的名次啊。
    “三为明字科,三甲十六者……”
    “一甲第一者……”
    宣读完毕明字科共二十六人的排名,嬴政最后再换进士科‘玄榜’:
    “四为进士科,三甲廿四者……”
    “二甲第三者,陈郡陈县北里北、陈馀!”
    “二甲第二者,砀郡陈留县高阳乡西、郦食其!”
    “二甲第一者,陈郡陈县北里北、张耳!”
    “一甲第三者,三川郡阳武县户牖乡南、陈平!”
    “一甲第二者,南郡竟陵县南里南、陆贾!”
    “一甲第一者,……”
    到进士科时,若周邈在场,就会发现好几个汉初名人,其他的就都是不曾听闻过的。
    这
    是因为汉初‘黄老七十年’,也唯有儒家同为显学,才有许多儒生名留史书。
    而法家没落,史书之上罕见法家名人。
    明算、明字又不受重视。于是竟似乎是儒家名士们占领了进士科。
    只是被尊为汉朝第一儒者的陆贾,都只得了进士科一甲第二,便可知儒家倒也没占到进士科的半壁江山。
    法家、道家与兵家,还有墨家等家,虽稍显弱势,却也能算是平分进士榜了。
    ……
    嬴政亲自宣读完毕科举四科的名次,放回玄榜。
    之后将有奉常衙门博士部抄录榜单,张贴于章台宫的宫墙大门外。
    这一份始皇帝亲笔落下的榜单原稿,将会收藏保存于咸阳宫书馆。
    嬴政又道:“今日擢选野之贤才,明日授赐朝臣、郡县之官,还望诸位莫忘初衷,谨守本心。
    为国之富强,为民之安乐,为己身留名青史!而勤谨、清廉、奉献,奋斗余生。”
    “唯!”
    一百零八名参加殿试,由始皇帝参与阅卷,亲自排名并书写榜单,亲自宣读名次,名符其实的天子门生,皆齐声应道。
    礼官出列,高唱:“跪!”
    “拜!”
    ……
    此次两跪六拜之礼,是拜君,亦是拜师。
    跪拜既毕,‘制名大典’主体上就已经完成。
    只在最后,始皇帝嬴政赐下恩典:“今岁首届科举取士,宜当特有恩赐。
    凡应试于廷殿之士,榜上有名者,凡二甲、三甲之列,各赐良马一匹。一甲者,各赐二马车驾一辆。”
    “另有,今日制名既毕,特赐四科廷士②御马游街,一甲者今日特许行于中道。”
    此恩典一出,众廷士无不心潮澎湃!
    即便是最差的三甲,都能得赐良马一匹,这是何等的厚赐,又是何等的殊荣啊!
    更莫说四科一甲,那更是二马拉车驾!
    今日在列的百官朝臣,许多都尚且不曾拥有一匹马。而也只有三公九卿及宗亲侯爵之列,才有财力配备二马拉车驾。
    最重要的是,二马拉车驾虽不似驷马、六马拉车驾,有严格的形制限定,可寻常士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