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页

作品:《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番外

    诶?
    周邈听到这里,陡然发现:“既然东胡大军因钢铁神兽威武,而不敢近前,那我们不就不用……”
    话说到一半,在众人唰唰望过来的目光之中,周邈就自我捂嘴了。
    好吧,他又天真了!
    初时不敢近前劫掠役夫,但时日一久,或者几经试探,发现神兽不会杀敌的事实,之后照样劫掠。
    或者还想把神兽也都一起劫走!
    公元前的古人确实见识少些,但并不意味着胆子小。反而因丛林法则更严酷,而更加胆大。
    弑神分食,都不无可能。
    更别说如今的东胡,本就野蛮,又正逢野心膨胀。
    而且即便一时不敢来劫掠役夫,边境普通黔首聚居的村落,也将深受东胡之害。
    “还是那句话,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即便到时长城建起来,若东胡野心不减,举大军强攻一处关隘,也未必不能攻破防御。”
    长城只能防御蚊蝇似的小股侵扰,若是大军进攻关隘,也有攻破之日。就像以明长城之坚固,不也没防住清军
    入关?
    张良颔首:“正如仙使之言,大秦与东胡必有一战。”
    “这一战,宜当在长城未修建完毕之前,便决出胜负来。”
    一则时机正好,眼下东胡人野心膨胀,正是轻敌莽撞之时。
    二则长城修建完成后,秦兵再想出关,深入草原击灭东胡,阻力就要大增了。
    朝堂上有主战之臣,也有抨击穷兵黩武者。
    张良:“否则来日,恐会拖延战机,遗留后患。”
    此时的东胡之势,岂不正像有了冒顿的全盛时期的匈奴?
    周邈直接幻视了。
    “今朝不将东胡打残打散,便会放任其成长,将后患遗留给二世、三世。”
    争取把隐患消灭在始皇陛下一世。
    就算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总能为后人延缓草原危机的到来。
    不然就跟汉初一样,刚开国就被草原危机笼罩。
    “既然东胡必须打,那还请诸位多出良策。”
    始皇陛下既给了他调兵的虎符,或许便已有所预料,那他随机应变不就是遵旨行事吗!
    谋圣张良,兵仙韩信,霸王项籍,汉初三大名将之英布,附赠一个广武君李左车。
    这样豪华的阵容,与东胡一战,胜算总有的吧?
    “张良有一计……”
    “臣亦有一法……”
    这一场献策商议,从晡时到日入。
    定计之后又有多番部署,又过黄昏,人定时分方散。
    【……是日,良、信、籍、布与左车,聚议帐中,定计东胡。
    明日,左车佯叛,投东胡。】
    ……
    第128章 东胡王:收复故土,夺回盐场
    北出代郡后往东,上谷郡与渔阳郡交界带以北。
    大秦境外草原上,濡水弯道回环河段。
    岸边草原上,东胡大营。
    “……昔年秦遣王翦攻赵,赵王派某大父与司马尚抵御。秦行反间计,以巨额金钱贿赂彼时宠臣郭开,诬陷某大父与司马尚欲反叛。”
    李左车追忆旧恨,是声声难平,字字愤恨!
    “因为此等卑鄙毒计,赵王方才使赵葱及颜聚,以代替某大父,又派人秘密逮捕并斩杀!”
    当然在此之后,不过三个月时间,王翦便乘势急攻赵国,大败赵葱并杀之,俘虏赵王迁和颜聚,终灭赵国。
    因果报应,也是畅快!
    “某大父曾为赵之北疆良将,常驻代郡、雁门郡,防备匈奴。后又为大将军,迎击秦军于宜安,大败秦军,杀秦将桓齮①。
    因功被封为武安君,此后三年,更与秦军多番交战,某大父亦皆多番击退,南拒秦军至韩魏之界。”
    当然,驻守北疆之时,不止匈奴,东胡同样是他大父李牧的手下败将。
    “无论是某大父与秦宿有仇怨,还是某大父乃为秦所害,某李氏一族与秦国,都无法共存!”
    若果真如此,始皇帝陛下又怎会封他为侯?
    即便陛下因曾质于赵的旧事,不封赵王室后裔,也可效仿故燕,寻一黔首平民封侯。
    心中思绪无人窥得,只是李左车神态倒愈发愤恨:
    “嬴政封某为侯——尚且不为列侯,不过是没有封邑的伦侯。不过是在天下人面前做戏,以彰显其气度胸襟而已!”
    再则,即使始皇帝确实为表胸襟,才封他一介敌将之孙为侯,
    那么敢让他领兵三万,放归雁门代地一带,这之中对他的信重,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作假的了。
    只因稍有不慎,那么今日的李左车便不是佯装反叛,而是已然成为事实了。
    始皇帝气度,的确令人钦佩。
    李左车面上的愤恨却是无比真实,说到了激动处,已是脸红脖子粗,怒目圆睁!
    “况那冯毋择,仗着宠信与家世,对某呼来喝去,轻视鄙夷太甚!”
    宠信
    且不说,毕竟谁有仙使宠信之深?仙使况且仁厚谦逊,谁人能宠信超仙使,并因此而嚣张跋扈?
    再说武信侯冯毋择的家世,虽与御史大夫冯劫、典客冯去疾同姓,但并无近亲血缘。不过是同姓,如今同朝为官,论为同族同宗。
    自然也不曾对他呼来喝去,轻视鄙夷,几番接触试探,也已有默契——各司其职,协同奋进。
    嘴上却是控诉不停:“秦之君臣辱我慢我!某如何还能待得下去?于是北出秦地,往东来寻东胡王投奔。”
    “还望东胡王收留,此后但凭驱使!”
    李左车说完,向东胡王躬身行礼,以示臣服。
    李左车依计北出代地之后,便往东行来。
    果如预料,东胡大军欲要南下,没有往西去,也不曾经代地。而是直奔着渔阳、辽西一带而去。
    他在濡水源头上游段,便遇上一支前往会合的东胡某部落军,表明了叛秦投东胡之意。
    就跟着一路来到此处,在此时站在东胡王面前。
    正等东胡王接受效忠。
    东胡王及宠爱的太子,以及联盟的诸部落首领数名,皆在此间。
    “李将军尽管放心留下!”披发留须、潦草粗犷的东胡王,开口之时声音炸耳。
    “晚上本王在王帐设宴欢迎李将军。现在李将军就先去歇息歇息吧!”
    东胡王说着,当即大声呼喝:“来人!给李将军引路,安排营帐让李将军歇息!”
    有东胡侍从闻声上前:“请李将军,随奴前往。”
    “多谢王体恤!”李左车言语间称呼改变,又向东胡王行礼告退:“某这边告退了。”
    然后依言跟着人走开。
    也没询问他带来的三万士卒的安顿之事,显然是把一切都放心交付给东胡王了。
    果真是单凭驱使的姿态,投奔之意至诚。
    只在经过跟随叛逃的三万秦军之时,与阵中前列的一个年轻郎君对视一眼。
    却又像是视线在无意之间,轻轻扫过。
    而那年轻郎君,不是大秦仙使座下童子的项籍,又是何人!
    只不过眼下项籍作寻常秦卒穿戴。
    除了少年人本应更加昂
    扬的神态,便再无任何独特出众之处。
    ……
    “诸位认为,这李左车叛秦来投,是否可信?”
    等到李左车的身影远去,东胡王收回目光,开口询问道。
    因受宠常伴身侧的东胡太子,神情骄傲,眉目睥睨,闻言神态轻佻道:“有何不可信?”
    “难道李左车是假?还是带来的三万秦军是假?”
    “三万秦军步卒是不少,但他们后方没有粮草,深入草原已无后路,还能在十万东胡勇士包围中,做出什么不成?”
    “况且他大父李牧及李氏一族,与秦国的仇怨同样不作假。”
    “那还有何不可信?”
    太子之言,其实说出了在场大多数部落首领的想法。
    因为见识深浅、信息流通的差别,别说和后来人比,就是眼下的中原人相比阴谋诡计、道貌岸然这一套,言行也更加趋于原始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