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页

作品:《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番外

    不会耽搁任务工期!
    周邈:哦哦!那他就放心了。
    #对不起怀疑李斯你了#
    接收到周邈投来的歉疚目光,李斯望过去——道歉两字几乎被写在了脸上。
    李斯:……他李斯本就没想和你计较!
    周邈:#李斯真是个好人!#
    原本已经揭过,结果又被小插曲尾巴扫了一下腿的李斯,唰地别过脸去,坚决不再看周邈!
    周邈:?李丞相怎么变脸了?
    算了算了,有陛下在,李斯变脸也无妨。
    也幸亏李斯转过脸去了,否则高低得被气得语塞。
    “咳咳!”王绾咳嗽清嗓,接过话来:“咸阳在经过数年经营,天下富豪迁入后,黔首数目已超百万之数,征调四万人轻而
    易举。”
    “而至于刑徒,在陛下当初赐爵以大赦天下,又颁行新秦律后,共计已释放近八十万刑徒。然也还剩下一二十万之数,可以遣发以充役夫。”
    “至于罪吏、逃犯、赘婿、贾人等贱籍之人,内史大多有名册记录,可直接签发。”
    萧何接着道:“右丞相之言中,前者征役夫役妇于咸阳,既是就近便宜,也可对咸阳人多地乏的状况稍作缓解。”
    虽然咸阳繁华,驰道四通八达,但到底是耕织社会,土地才是黔首的生存之本。
    人口一旦多了,人地矛盾便也暴露出来。
    萧何:“遣发刑徒以充役夫,便如最初调骊山刑徒为役夫,有例可循。还有签发贱籍之人前往,也是常有之举。”
    李斯、王绾和萧何,说得都是有条不紊,句句有理。
    但周邈突然想到一点,就很疑惑:“不是,难道你们没想过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吗?”
    周邈的疑惑太过明显——或者说,他任何情绪都明显,简直写在了脸上。
    殿中君臣于是都投来目光,“愿闻其详”。
    “兵士啊!随行征战护卫的楼船士啊!”周邈揭晓答案,“之前通往闽中郡那班兵士只作剿匪之用,千余的兵力,就也不说了。”
    “但彭越和我那班,每班就算两万,也有四万之数了!跟着征战奔波,除了有粮草补给,能吃上一口饭,可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了!”
    虽说兵役是大秦傅籍黔首的应尽之责,但兵役往往一去就不是一两年的事,而是一辈子!
    战争好似是无穷无尽的,兵士们就只能往一个又一个的战场奔赴而去。
    就算暂时无战可打,也会驻守当地,就像现在还远在南方二郡驻守的楼船士们,而往往这一驻守或许就是一辈子。
    兵士们的结局,似乎就只有两个:战死沙场,或者老死异乡。
    “我这次做了大将军——虽然实际上就挂了个名,但也切身见证,兵士比役夫役妇们还难多了!
    战时拿命冲锋陷阵,闲时建城筑墙,要问他们得到了什么?一口饭而已。”
    周邈越说越低落,因他的无能为力,却又心生恻隐。
    尽管大秦已是蒸蒸日上,但也
    还不能像后世那样每月给兵士发补贴,可能不足以和高工资职业相比,毕竟也能算作一份工作了。
    现在及以后大秦能做到的,也就是尽量如期换役,让兵役成为一个短期义务,粮草补给尽量准时准量,不会饿死战场,有去有回。
    “但是,这次跟着去中南半岛的楼船士,还会回来吗?”
    不会,就如历史上随任嚣、赵佗等南征百越的楼船士们,直接就驻守当地了。
    殿中君臣一时沉默。
    最终仍是嬴政开口,承认道:“不会。”
    周邈当然知道这个答案。
    “可如果是历史上也就罢了,时代洪流如此,都被裹挟着,透不过气、难以活命。”
    “但现在天下黔首都稍微好过些了,至少勤快一些,多半能勉强混个温饱。役夫役妇们虽然最后会远离家乡,定居当地,但有粮布补贴,也算是发了一笔安家大财。”
    “唯有征战护卫的兵士们,什么都没得到,却要终生驻守当地。”
    周邈情之所至的一席话,说得章台宫大殿一时寂静。
    “那么,何不将兵士充作役夫?”周邈提出方案。
    “中南半岛上的土人更加原始,没有如瓯越一样形成尚算可观的部落联盟,对上他们,大秦甚至不必动兵刃。震慑加利诱,便足矣!”
    “就算有那‘无知便无畏者’冒犯,兵士们也能当即拿起兵械,护卫作战,让他们有来无回。”
    周邈又提出:“就算因此耽搁些时间,我们也可以加班补回来!”
    方案阐述完毕,殿中在安静两息后,接着响起赞同声声。
    率兵征战的王贲,大概更能体悟共情,“确实不公!”
    普通黔首勤快耕织,都能混个温饱了,战时拿命去拼、闲时也不得闲的兵士们,一生驻守异乡,也不过是勉强饿不死而已。
    就试问,这公平吗?
    “随行征战护卫的数万楼船士,确实可以充作役夫,这样就算自此驻守当地,也能得一笔安家钱财。无论是娶当地土人,还是和役妇谈婚论嫁,也能有一争之力。”
    萧何的理由朴实却也真诚。
    李斯也跟上:“确实。否则兵士们长久以往,未必不会因
    役夫役妇们的富足,而生出不公与怨愤,从而横生隔阂。”
    “都是大秦人,非但不能团结以制衡当地土人,反而心生罅隙怨怼。如此,恐使地方不稳。”
    在周邈点破之前,大秦君臣早已形成固定思维,不会突然莫名地想到兵士的难处。
    然而一旦戳破这层窗户纸,便也都能想通个中真理了。
    最终,仍是垂坐首位的嬴政,双臂搭在椅子扶手上,威严如山岳。
    一语定音:“仙使议是。”
    “那便如此,按‘施工计划书’,此次令彭越亦率兵南下半岛,仍与冯去疾协同,负责半岛北段任务。
    仙使则仍与扶苏一道,负责半岛南段任务。可否?”
    彭越和冯去疾都不在场,周邈和扶苏当下站出来领命。
    尤其是前者周邈的声音,铿锵激昂:“可以可以!”
    扶苏不疾不徐地跟上:“唯!遵命!”
    虽然才回来看了一眼妻与子,没能多相处些时日,就又要外出公务。
    但公私轻重,他分得清,没有不满。
    嬴政又接着道:“另,随行征战护卫的楼船士,亦兼职役夫。敌人来犯时对敌,闲时应役做工,粮布补贴一如寻常役夫。”
    “应役结束后,若无调令,则留驻当地。”
    虽然很可能一辈子都要驻守在半岛上了,但话不说满,也能让兵士们有所警醒忌惮。
    不能完全与当地土人伙同一处,否则他们被调走了呢?
    而且……
    李斯想到陛下或许还有另一层用意。也即是,是兵士也是役夫的四万多人,都在半岛之上。
    若是在邻近中原的滇地西南夷一带,因为以后也要留驻当地的原因,恐怕就会忌惮与当地土人结成死仇,以防来日不好相处。
    因而导致作战不积极,进而或许无法完全收服、控制当地。
    但远在半岛之上,大秦兵士一则能完全压制当地土人,二则他们天然便是团结一体的异乡故人。
    如此,就能更好地制衡管控当地。
    就算百年之后,形势易变,秦人兵士的后代也会念在仙使之恩,大秦之恩,能多臣服数十年时间。
    即便最
    终也逃不过改旗易帜,秦人兵士一方势力在半岛称霸的可能性也更大。然后因着早前的这份香火之情,北上肆虐中原的可能也会降低。
    毕竟同根同源,能偏安一隅,又何必同室操戈?
    李斯起身,深深地揖礼:“陛下英明神武!深谋远虑!”
    殿中众臣跟上:“陛下英明!”
    就连王贲也似乎是明白的。
    唯独周邈,眼中清澈仍在。
    左右张望,满脸疑惑,但动作上却不见慢:“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