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大队几位干部听完...

作品:《八零之穿剧离婚后

    大队几位干部听完赵瑞的陈述,又分着看了报纸,面面相觑,一致看向坐在首位的大队长和支书。

    二人一个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个低头用手抠着报纸。

    “您二位倒是给句话呀!”会计着急道。

    其实,他们也需要看报学习的,哪里会不知道赵瑞说的这些事儿,不过是他们这儿离改革的地方太远了,上边领导思想没那么开化,再加上石栗大队不缺粮,所以大家伙儿都不愿顶着被撸下马、甚至被劳改的风险挑这个头。

    但今年不一样了,赵瑞带着人种那两分自留地西红柿挣的钱,动了人心了!

    想想一个壮劳力每天下地挣十个公分,不过能换五六毛钱,那二分地在下工时间随便伺弄几下的收益,就能抵得上一天累死累活干几亩地挣的钱,谁还有心思干活儿!

    “支书、队长,咱们干吧!”有人提议道。

    又有人附和,“是呀,这报纸上这位不是主管农业的大领导吗?他都说能干,咱们怎么就不能干!”

    “这上面还说那个村子打的粮食,家里都放不下,得搁屋外,那得有多少!”

    几人七嘴八舌地劝说着,老支书用旱烟杆敲了敲桌,待人安静下来后,只问赵瑞,“你今天来,要是促成了包产到户这事儿,也打算用来种菜,挣了钱再买粮食交公?”

    赵瑞不种红薯又买红薯养猪的事儿,可让人笑话过。

    赵瑞点头,“是有这个打算。”

    未来几年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了,这样干没问题。

    “还用那个大棚?”大队长接着问道。

    “对。”赵瑞答道,他和钱或光达成了交易,钱或光那边可以用做试点的名头,给他发过来。

    在场的几人一听,更心动了。

    一年三茬蔬菜,可能挣不少钱,尤其这反季蔬菜,翻倍的赚。

    原本几人中有人认为花钱搞大棚不值,如今也重新审视估量了,心里暗暗算着一笔账,到底划不划算。

    而后,又开始劝说大队长和老支书。

    两人对视一眼,让赵瑞先回去,他们再开会讨论讨论。

    赵瑞知道大家都动摇了,既然如此也不着急,告辞离开了。

    他走后,老支书叹了口气,“既然要干,那就议一议怎么分田分地才能让大多数人满意吧。”

    于是,在场之人喜笑颜开,开始讨论起来,只不过一说按户分,一说按人口分,双方各持观点,吵闹起来。

    一吵就是好几天,终于吵出了个章程,召开了村民大会,宣布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决定,按照人口数分田分地,至于地的优劣,均衡着来,好田搭劣地,劣田搭好地。

    赵瑞家人口少,田地加一块儿只有八亩多。

    赵母不由感慨,“要是你和小南早点儿定下来,咱家还能多分点儿。”

    赵瑞闻言一笑,“再多分点,那是要累死我。”

    说着话,眼见又浮现江南巧笑嫣然的模样,这才分别几天,他就想得厉害,怪不得人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赵瑞叹息一声,夜里又将那条红裙拿出来看了又看。

    地分好了,大队委开始组织村里需要大棚的人家报名交钱,只即使人人心动,能负担得起的人家也是少数。

    赵瑞找大队长以大队的名义开了介绍信,又按要求填好申请表,才给钱或光去了电话发货。

    钱或光才跟赵瑞发了一趟财,如今又得了一笔大订单,哪有不开心的,满口答应,利落帮他办好。

    李旭等赵瑞挂了电话后,笑嘻嘻地问他,“瑞哥,你不去沪市接货,看看我姐?”

    李旭明知他去不了,还拿言语诱惑他,赵瑞咬牙一笑,逮住他,迎着这大冬天的寒风,到山上把去年长势不好得那些中药全挖回来、处理了,小赚一笔,又让李旭成功“醒了醒神”

    。

    而两人口中的江南,和莫敏一起从印刷厂回来后,计算起她们这学期来的收入与支出。

    虽然七月《狂瞽》休刊了,但是供给《雅意》的稿子和话题是她们早就准备好的,因此,七月她们仍然收到了五十元的服务费;八月放假,无支出也无收入。

    九到十一月复刊,共收入《雅意》的服务费一百五十元,《狂瞽》刨除成本后,卖报收入十一元二毛二,批发收入六元零三毛。

    支出了本学期六期报纸稿费后,账面上还剩下二十一元六毛。

    而现在她们为了制作《班马》,已经支出了封面封底稿费四十元、三百份免费报纸成本五元零七毛,美术人员一人工资十元,兼职人员画酬九元,杂志印刷制作费二百七十八元零五毛,再加来回的车费、样刊纸张油墨等拉拉杂杂费用两元零一毛,合计三百四十五块零三毛。

    “咱们和《雅意》一样定价三毛二,扣除用来作样刊和赠送宣传的一百本后,就要赔三块七,这且没算作者们的稿费。”

    莫敏放下手上的笔,叹气道。

    江南笑着劝解道,“创业初期总是要有投入的嘛,只要宣传到位了,品牌做起来了,后期销量起来了,咱们就能挣钱了!”

    莫敏点头叹息,是这个道理!

    而后又“啊呀”了一声,无奈笑道,“我还算少了,咱们批发给毕岩峰总不会是三毛二吧?”

    江南点头,要经营品牌,就不能允许毕岩峰随意定价了,所以一定要给到他足够的优惠,“给他二毛八吧,把印刷成本赚回来就行,先期还要靠他给咱们把杂志散出去做宣传,合同先签一年,明年再重新定价。”

    说到这儿,两人又讨论起发行问题,商议后决定去找团委帮忙。

    王书记听说她们的来意,拿出早早准备好的两份介绍信和推荐信,一份邮局的,一份心华书店的。

    江南和莫敏惊喜不已,接过后连声道谢。

    王书记笑道,“去谢谢牛教授吧,是他先让人送来了推荐信,我才给你们开的介绍信!”

    莫敏忙道,“都要谢的,感谢老师们的支持。”

    王书记听了直感慨,“没想到,你们走得如此之快。”

    转眼,就从校内转向了校外,居然要发行杂志

    了,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校园报快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唉!

    江南和莫敏可不知道王书记的心理活动,

    道谢又道别后,便往牛教授办公室去。

    面对她们的道谢,牛教授轻轻摆手,和蔼笑道,“我很期待你们的成长,也想瞧瞧这条路你们能走到何种地步。”

    江南闻言,微微收起笑意,坚定道,“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解决了大致的发行问题后,就是跟进杂志的制作,江南杨玲莫敏课业都不轻,所以只能抽空轮流去印刷厂。

    十二月初,《班马》终于制作好了,江南和业务员联系暂时不送货,她和莫敏杨玲到印刷厂取了几本新杂志,先带去邮局和心华书店,谈定邮发和代售的各项细节及事宜,才让印刷厂先将杂志送到邮局和书店各二百份后,再帮她们送回学校。

    明明一切很顺利,三人脸上却没个笑意,俱是一脸坚毅。

    她们被蔑视了,因为凭区区几人便不自量力做了一份杂志,还大摇大摆上市发行;又被人明里暗里不看好兼奚落,“名校生资源就是好”,否则,哪能和他们这种单位拉扯合作细节。

    显然,这些人对江南居然敢大方跟他们谈条件很有意见。

    “莫欺少年穷。”

    背对邮局,杨玲这样说道。

    而后,三人头也不回走了,皆在心里发誓来日一定要让这些人刮目相看。

    印刷厂的卡车进校,F大师生原以为是心华书店来卖书,满怀期待,谁知不是,失望之余知道是《狂瞽》的新杂志做好了,又升起好奇心。

    在江南验货、核对后,给印刷厂的业务员结尾款,送人离开时,莫敏几人已经将一摞杂志拆开售卖了几本。

    还有不少同学围在一旁,拿起翻阅起来。

    江南见到这一幕,才露出真心的笑容。

    “给我也来一本!”

    江南正看着人群出神,便听有人在她耳边道。

    她转头,原来是邓芳芳。

    江南笑,把她手上的钱推回去,让被人围在角落里,怯生生的楚山青给她递了五本出来,悄声向她道,“送你一本,另外四本,麻烦你帮我送给你的高中学校。”

    “送给学校?”邓芳芳挑眉,这又是什么意思?

    江南解释道,“这本杂志的受众主要是学生,我们没地方宣传,只能依靠这种方式了。”

    将杂志免费送给沪市的初高中生,先让老师和学生试,如果他们觉得作为一份学生拓展物不错,对学习和写作都有帮助,也许会想订阅呢。

    邓芳芳听完后点头,她了解了,于是爽快应下,但是手上的钱还是塞给了江南,“上次你们帮我登报,也没什么能谢你们的,这次就当报答你们了,不要让我再欠你人情!”

    这“人情”说的江南不收钱的事儿,江南无奈,没再当着同学们的面儿给她还回去。

    而后,两人又说了会儿话,邓芳芳要赶去摊子上帮忙,就道别走了。

    邓家的摊子又重新开张了。

    围观的同学

    们看了会儿热闹,看过杂志觉得有趣的同学们又买了几本走,江南几人才将卸下来的杂志搬进办公室。

    “同志们,新杂志到库,售出十三本,开门红!(s)?()”

    莫敏大举着手上的钱币,欣喜扬声道。

    江南闻言,立即“啪啪啪()?()”

    用力鼓掌,杨玲随后跟上,楚山青愣了一瞬,也抬起手动作小小地跟着鼓起来,逗得三人一笑。

    掌声落下,莫敏才分派任务,分头去给作者们送样刊,又给几位沪市本地的作者和相熟的同学多带上二至四本,请他们送给他们的母校。

    因为楚山青腼腆,所以分了几位送完杂志就能走的作者和对他们多有照顾的如王书记、牛教授等师长,拜托人的事儿由她们三人完成。

    江南三人的话术极为统一,“‘出名’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好歹让学弟学妹们瞻仰下诸位的风光!()?()”

    这话一出,逗得几人哈哈大笑,又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几人俱是一口应了下来。

    又说带着杂志回到摊子上的邓芳芳,将杂志小心递给她妹妹,并嘱咐道,“你把这四本杂志带回家给大弟和小妹,让他们分别带到学校送给他们语文老师,就说是F大自主创办的,送给班上同学作课外物。?()?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而后,邓芳芳给妹妹介绍了杂志的来历,她妹妹知道这是曾经帮助过他们家的江南等人创办的后,更加上心,回家后便将杂志分给了二人,并严肃警告二人一定要亲自送到。

    二人虽然也很感谢帮助过他们家的人,但并不想牵扯到学校,心里有些不情愿。

    只人都逃不过真香定律,这个年代的娱乐太少、学生对于书籍的渴望也很热切,两人不过随手翻了两页,就被里面的和杂谈趣事吸引住了,直到被邓母催促才熄灯睡觉。

    第二天,兄妹俩顶着一对相似的熊猫眼,却神采奕奕。

    “哥,你看完了吗?”小妹问道。

    她哥遗憾摇头,小妹欣喜,低声道,“你说,我们能不能留下一本,或者等我们都看完了再送去。”

    否则,就要跟同学们抢着看了。

    “不可以!”

    邓小妹忽听她二姐的声音,惊得立马立正。

    只又听她二姐道,“大姐那儿还有一本,我今天去帮你们带回来,这四本必须今早带到学校。”不然,弄脏了、看旧了怎么办?

    “你们要是喜欢,可以让大姐以后都给你们订,好像整年订会便宜一些……”

    摆摊以后,家里条件好了许多,供得起这每月一本的杂志。

    两人听了这话,瞬间又振奋,草草吃完早餐,收拾好书包往学校去了。

    早后,两人就迫不及待去了老师办公室。

    二人的语文老师对视一眼,虽然没打开看里面的内容,但一瞧两人这黑眼圈就知道什么情况,笑眯眯问道,“好看吧?”

    两人连连点头。

    “熬夜看的吧?”

    二人又瞬间僵住,邓小妹的老师拍了一下桌,“邓巧巧,你今天要是敢在课上眯一下眼,我会告诉你们班主任,让

    你一整天都站着听!”

    ()?()

    邓小妹瞬间萎靡,只听她哥的语文老师也道,“你也是。”

    (s)?()

    听得她哥和她同病相怜,心情好了一点儿。

    ()?()

    而后,两位老师把兄妹俩赶回去上课,摇摇头相视一笑,各自翻看起这本杂志。

    ⒀想看繁华水不回写的《八零之穿剧离婚后》第 59 章 大队几位干部听完...吗?请记住.的域名[(.)]⒀?来⒀$?⒀$?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⒀

    ()?()

    嚯,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注明F大某系某级某某,光凭这名头,想不吸引人都难!

    邓巧巧的老师随手翻了一页,是一篇描写秋天的散文,文笔极为细腻,既写秋的凄凉又写秋的温暖,好词佳句不断,如果学生写作时,也能这样……

    想到这儿,这位老师倏尔一笑,原来打得是这个主意,那帮一帮也无妨,毕竟互惠互利。

    邓大弟的老师则被一篇吸引住了目光,只看完一页,往后翻却不见后续,只在页脚看到一个括号,连载中……

    他遗憾地放下杂志,却见同事目光灼灼看着他,问道,“好看吧?”

    像极了他刚刚问邓巧巧的口气,这位老师听得额际跳了一下,“刘老师,我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用这种表情和语气跟他说话,让人怪紧张的!

    刘老师摆摆手,“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作为一本学生物,是不是还不错,可以推荐给学生的吧?”

    这位老师犹豫,“会不会影响学习?”

    就连他都被吸引住了,如果学生看过之后,不思学习,整天惦记着怎么办?

    刘老师立刻翻了一篇写作技巧给他瞧,“见仁见智。”

    这位老师感觉他被内涵了。

    不再理刘老师,打算仔细研究过,再行决定。

    刘老师更年轻一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也强,第二节到他的课,便带上一本杂志去了教室,嗯,另一本他要先看完再拿去。

    进门后,邓巧巧见刘老师手上那茅屋赏雪的封面,不由兴奋又紧张起来。

    果然,刘老师进门后第一时间便介绍了这本杂志的来历,听说是邓巧巧姐姐的F大同学制作并赠送,大家不由发出了“哇哇”的惊呼及起哄声,连连看向邓巧巧。

    邓巧巧被注目着,既害羞又自豪。

    没错,她的姐姐是F大的学生,她的同学们也很厉害,在校就能创办杂志!

    “老师粗了两篇,觉得文采极佳,如果同学们看过后能习得一二,作文分数提高,也许距离F大就不远了!”

    刘老师不吝夸奖道,而后放下杂志,压下众人的兴奋与好奇,开始正式上课。

    而他留在办公室的另一本杂志,被一位为板报内容头疼的老教师发现,拿起翻看了几页,惊喜连连,不问自取,先带去将那篇写作技巧出了。

    这样的情况陆续发生在收到《班马》的几所中学中。

    当然,也有收到杂志后,觉得这就是一种引人消费的低级营销手段,不愿“上当”,又看不上这样籍籍无名杂志的老师。

    情况不一而足,但《班马》在几个中学中传播开来,静静发酵。

    江南等一概不知,他们又在主教学楼前摆摊。

    待看热闹和购买杂

    志的老师同学们散去,江南眼见天气越来越冷,决定收摊儿不摆了,几人把桌子还了,又将剩余杂志带回办公室。

    ()?()

    进屋后,忙倒热水喝了几口才缓过劲儿。

    ()?()

    “学弟,你不是买新棉袄了吗?怎么不穿?”杨玲皱眉问楚山青。

    ?本作者繁华水不回提醒您《八零之穿剧离婚后》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

    楚山青解释说他把棉袄寄回乡下给他妈妈了。

    ()?()

    因为他妈妈住在牛棚里,不好穿得太惹眼,所以他买了一身男士的蓝色棉袄。

    杨玲听了,放下手中的杯子,正色道,“学弟,虽然我不愿探听你的隐私,但我想帮你。这个月连“资本家”都大批摘帽了,如果你家还得不到平反,你妈妈可能……”会在乡下呆一辈子。

    楚山青闻言,着急地红了眼眶。

    杨玲见状,又道,“如今,国家正在对外招商引资,对我们这些海外亲戚有资本的人很是优待,你告诉我们,也许我能帮你解决。”

    她太知道亲人在牛棚的苦了,所以不愿看到楚山青这般艰难。

    楚山青嘴唇嚅喏了两下,才哭了出来,“我爸爸妈妈是冤枉的。”

    而后,江南三人便听了楚家的故事。

    楚山青的父母都是一家万人机械厂的工程师,他的哥哥继承了父母的天分,从小聪慧,智商奇高。

    楚山青移居香港的舅舅觉得国内现阶段教育水平不够,不忍外甥在国内蹉跎,便把他哥哥接去香港上学,而他哥哥走后一年,就爆发了革命。

    楚山青的父母被机械厂的人抓了,原因是由楚山青的父亲改进的一项技术,被香港的一家工厂引用了,机械厂的人认为是楚山青的父亲让他的哥哥带走了这项技术,并泄露给了香港公司,涉嫌泄露国家机密。

    “但是,那项技术是我哥哥无意中看到父亲的文件后,帮助父亲改进的,是我哥哥的专利!妈妈说爸爸明明跟工厂报备过的,但是他们不认了,说哥哥当时才十三岁,不可能懂得这些!

    后来,哥哥回不来了,也许回来过,也找不到我们了。”

    楚山青泪流满面,他们的家早就不在了。

    江南三人沉默,明白可能是有人要整楚家。

    杨玲便道,“你舅舅和哥哥分别叫什么,做什么工作、在哪个学校上学,我让人帮你找。”

    她家在香港也有亲戚,也许找到,让他哥哥回来作证,可能能解决这个问题。

    楚山青听了,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忙忙将母亲不停让他记忆的信息默写出来,颤抖着手递给杨玲。

    杨玲仔细收好,安慰他道,“别哭了,找到了你哥哥,你妈妈就没事了。”

    江南和莫敏听了直感叹时代弄人,不过还好,有杨玲帮忙,还有希望。

    几人正说着话,只见徐馨馨气喘吁吁跑进办公室道,“林林姐,那个韩炯又来了,他还带了几个人,说要找你!”

    杨玲皱眉,心生怒气,怎么还没完没了的。

    “要不,你先躲躲,我们就说你不在?”莫敏建议道。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0723:09:33~2024-03-0823:53:1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是橙子啊6瓶;打酱油的小丸子、pufferfish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