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隐这两天给家里准备东西,让冯达送回去。
    他带着吕东桂和卫七, 随着一个本地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头,一起到近海的地方搞点海鲜什么的。
    卫五则和楚宗庆一起招兵买马,考虑着把水军组建起来
    卫国公和冯达商量过了。
    水军肯定得建, 倭寇肯定得平, 别特么他们一走,对方又过来咬一口。
    海岸线那么长,所以, 滨海现在算是一个试点吧。
    待这边的水军准备好了之后, 再往临近的两个郡试点,慢慢扩展, 到时候在整个楚朝的沿海城郡都设立水军, 以陆军为辅, 待水军有所成,便可出海贸易。
    余隐加了一句贸易, 被两人吐槽, 眼里只有钱。
    余隐不甘示弱, 慢悠悠道:“若是没钱, 拿什么养你们的大军?”
    “两位将军该知道,贸易的钱以后大部分都是你们的!”
    两人瞬间精神一震。
    这些余隐都在折子里写得清清楚楚,水军目前算是重中之重,至于北夷那边,让他们先内扛去吧,只要柳将军在那边待着,基本上没什么事。
    滨海这边的百姓,目前正在陆陆续续的回归,余隐看过资料,滨海郡下属十二个县,统共一百来万人,滨海属于郡城,加上流动人口,可能有三十来万,这倭寇打来之后,走得走,逃得逃。
    还有一部分在这次的大火中被烧死了,这次不知道能否回归二十万。
    不过他们会出新的政策,让附近的城镇,或者下属的县域的人来这边,希望引流能成吧。
    至于倭寇的事,余隐他们的计划是,两年内把其给端了。
    好吧,余隐摸摸日渐浓密的发顶,待回去,可能还真得两年后了。
    望天!
    也不知道小鱼儿还记不记得他?
    在七月底,冯达带着一群反贼踏上了回京的路。
    带了两车的海鲜,还有当地的土特产,以及两只山参。
    卫国公抽抽嘴角道:“你这是把人家冯将军当成自己的私人保镖了吧,也不瞧瞧人家这是干嘛,你倒好带了么多东西,可别回京后,有人参你。”
    余隐大窘,他本来也没这么多东西的,可是后来越搞越多。
    这个想让捎,那个想让捎。
    正说着,就看到李三跑过来,道:“大人,书院的刘山长找您有点事,现在正在衙里等着呢。”
    余隐想起这事,前两天这位刘山长送来了一封贴子,要来拜访他。
    余隐还特意跟人打听了一下对方的情况。
    据说跟余隐是同榜的进士,不过余隐是头甲,对方是二甲三十来名,做了几年的官,后来就辞官回来了。
    滨海书院据说是他们家族的书院,至今有一百来年了。
    余隐当年初来京城时,手里没钱,跟这种富家子弟,肯定没多打交道,如今对方来找他,大概是想混个眼熟吧。
    书院建在山上,算是滨海被反贼占领后,唯一留下的好地方。
    大概是因为反贼想给天下读书人留个好印象吧。
    就连大火也没有一点波及。
    卫国公去练兵,余隐便跟李三回去了。
    现在的滨海城,处处都是人手在清理垃圾,按照图纸重建家园。
    衙门算是最先清理出来的一片地方,
    余隐过去的时候,卫七正指挥着人怎么修路。
    吕东桂正跟一个瘦高的男子聊天,从背影看,余隐觉得这是个帅锅。
    然而,看到脸之后,余隐卧槽了一句。
    比想象中的还要帅!
    儒雅的气质扑面而来,关键是长得高,吃得瘦,皮肤还白,饶是跟他同一榜的进士,年近五十,依旧不见什么皱纹,反而因为年纪的关系,让人看起来颇为成熟稳重。
    不像他,只有重。
    余隐笑着跟对方打着呼:“刘山长久仰,本来想去拜访的,结果这边实在腾不出手,没想到,您就先来了。”
    刘敏道:“余大人客气了,大人为国为民操劳,实在令人敬佩。”
    两人客气了两句,刘敏也知道余隐这边忙,便没多说废话,开门见山道:“敏听闻大人博学多才,在京时时常教导皇子们,所以,敏有个不情之请,望大人有空闲时,上山为书院的学子们讲上一堂课。”
    余隐道:“刘山长客气了,等手上这点事情办完,隐一定过去。”
    刘敏这次过来,除了跟余隐说上山讲课的事,还带来了一张图纸。
    余隐只一眼,便心头一跳,恭敬的向对方行了一礼。
    刘敏忙道:“大人客气了。”
    “余隐这是替楚朝的百姓感谢先生,不管此事成与不成,先生对楚朝的百姓都有极大的恩情……”
    刘敏拿来的是一张造船的图纸。
    是刘家几代人研究的结果,可惜楚朝不注重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