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三家都是翰林院的,父母性子都属于不争不抢,但是又博学多才的。
    闺女也都很有灵性。
    总之,特别情投意合。
    噗,志趣相投!
    在这期间,余妙还陪着余老太太,余眉一起去青龙观给余隐求了平安符。
    又是司杰画的,此次一道给余隐捎了过来。
    余隐将安符挂在脖子上,上次去观里求的,在那次大雨中,不小心湿透了,符算是毁了,他还想着,要不要找人画个,不料闺女就给他寄来了。
    余隐美滋滋地直冒泡,果然闺女是个小棉袄。
    收拾好东西,看完信,大家继续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工作。
    余隐这才去找卫国公。
    卫国公正在看从京都寄来的邸报,一见余隐过来,便招呼他道:“此次牵扯了许多人,几乎把沈家一脉全给挖空了。”
    94、可疑人员混入
    余隐不奇怪。
    像这种联合判军之事。
    沈丛之即使再不知情,可对方咬出的却是他的家里人,这事沈丛之算是祸从天降了。
    不诛九族都不错了。
    卫国公道:“那病秧子,这次怕是真躲不过去了。”
    余隐没接话,反而道:“您信风水一说吗?”
    卫国公微微一愣,随后点头。
    “我今日去山上看大家种地,顺便看了一下地势,觉得咱们这地方卧虎藏龙,而且地气特别的好,并不比京城的左青龙右白虎差。”
    “……”
    卫国公略一思索便有点明白了:“你是说,咱们抓到的,可能并非真正的反贼。”
    余隐点头:“只是一些小卒罢了。”
    卫国公吐了口气道:“写折子吧!”
    余隐一惊,“您不怕我看错了?”
    卫国公目光沉沉,苦笑道:“您老人家什么时候错过?”
    余隐:“……”
    老子明明比你年轻十来岁。
    折子是余隐写的,不过最后上书是两人一起上的。
    当然,两人就这事还讨论了一些别的方面,比如他们本来想联合北夷,如今那边反水,至于倭寇那边,他们决定在两年内打过去。
    所以,余隐想不通,幕布后黑手,手里还有多少底牌。
    但是不管有没有什么底牌,对方肯定不会在近期出手,顶多就是小打小闹。
    敌暗我明。
    余隐刚才收到余妙给寄的东西时的喜悦心情,跟卫国公一讨论,荡然无存。
    太难了他!
    一个半路出家的,现在除了操心对方留下来的孩子,还得操心对方的职业。
    卫国公从余隐这儿出去,直接去找卫五和楚宗庆了。
    他们现在虽然还在招兵买马,准备组建水军之际,不可否认,对方会不会暗地里给他们当头一棒。
    让大家都打起精神,不要放过任何蜘丝蚂迹。
    余隐不用操心这些,他主要管的是民生方面的,两人分工特别的明确。
    待过几日工部那边来人了,他连造船的事都可以不用管了。
    余隐下午在刘二老爷那里混了一下午。
    木匠活他是半点不会,但是图纸多少能看明白,于是,递个东西,跟刘二老爷商量一下改进,还是蛮有用的。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
    望着渐渐西沉的金乌,余隐心里头有处说不上来的感觉。
    就在这时,卫七和吕东桂从外面走了进来。
    一看到余隐,卫七就立马跑了过来,把一本册子递给他,“余叔,瞧瞧这个。”
    卫七是负责报名的,再顺带着面试一下,对方有没有底子,或者功夫怎么样,把报名的人员,按照基础分到四个队伍里面。
    以方便到了卫五那边,他和楚宗庆好好把握训练度。
    余隐翻了两页,小小吃了一惊,“这么多?”
    今日一天,收了一百多号人,而且全是三队和四队里面的。
    卫七道:“余叔,我也觉得挺奇怪的,你说前几天报名的是有,可能逃出去的人,都听到消息,咱们把倭寇赶走了,正招唤大家回家,有人远,有人近,回归的时间不同,报名的人不也太多。”
    可我听城门那边的人说,今日进城的人数并不多。
    与往常一样,怎么说呢,他们贴出告示已经十来天了,但是真正回归的人并不多,目前满打满算有两万余人。
    而这两万多人中,大部分是滨海土著,原先在滨海开铺子,做生意的外地人,极少来此。
    余隐道:“这些人仔细看着些,一会你们再去给你哥哥与世子说一声,让他们也留意着这些人。”
    如果不是早上他发现了焦头花,此刻也以为这是件好事,说明大家都乐意看到除倭寇。
    可现在,余隐不得不多想一些。
    他们的分组方法,虽然不科学,但是却是挺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