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嘛,又在京里养尊处优了这些年, 即使他知道,余隐在家里的时候,也有一块地种了不少东西, 照他的想法, 都是下人帮着打理的。
    直到此刻看他有模有样地翻了小半块地,一点都不比行武出身的李三差。
    吕东桂就默默地脸红了起来。
    他跟先生的差距真是隔着一道天堑啊!
    吕东桂迈着小碎步,将余隐教的法子,将种子洒到地里, 再埋起来, 再顺便浇上水, 为了不拖后腿,麻溜的直吭哧。
    跟他一样想法的,还有躲在门外偷偷看了好一会的几个学生。
    刘仁倒是见怪不怪,他爹平时不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翻翻地,种种菜,家里的菜都是他亲手种的。
    大概,有学问的人,都好这一口吧!
    趁着余隐放下手中的东西,擦汗时,刘仁忙上前不好意思道:“大人……”
    好吧,地还有一大半没翻好,现在把人叫走有点不好意思。
    余隐扫了一眼他怀里的东西,笑道:“先,你先放那儿,我这边马上就忙完了。”
    刘仁一路小跑将东西放到桌子上,回来,笑道:“学生在家也帮父亲干活,我来帮大人吧……”
    余隐看吕东桂实在累得脸颊发红,额上冒汗,便点了点头。
    刘仁回头冲着门外站着的几个学生招了招手。
    大家一拥而上,异口同声道:“咱们也来帮忙……”
    余隐回头扫了一眼,大家都挺眼熟,是那日他去书院讲学时,提问题的几个,而且这几个都打算参加两年后的会试。
    知道刘仁最近在余隐这儿帮忙,便趁着休沐,将自己写的文章带了过来。
    余隐冲大家笑了笑,挥起手中的工具又忙活了起来。
    这几个学生中,有几个家境不太好,自小便下地干活的,现在拿起锄头、铁铲之类的,都干得似模似样,不一会就将余隐的这块地给翻完了。
    余隐抹了把汗,招呼大家喝茶。
    吕东桂刚才被人抢了手上的活,现在觉得特别不好意思。
    忙前忙后的给大家端茶倒水。
    余隐接过茶抿了一口,温度刚刚好,便一饮而尽,吕东桂又给他倒了一杯。
    余隐的茶是从京里过来时,在山上遇碰到的,是只极小的小茶苗,细细的,被马蹄踩了一脚,马上要活不成的样子,他便偷偷挖了下来,种到了空间。
    如今已过去三四个月。
    按照他以前的判定来看,大概也有一百多年了,茶叶味浓馨香,自带一股灵气,仅闻味儿,都能提神醒脑。
    刘仁和吕东桂还有李三还好。
    几个头一次喝的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
    “大人,您这茶,学生喝着像茉莉花茶,但是又比从未喝过如此浓郁的。”
    余隐道:“我自己晾晒的。”
    从人这才恍然。
    再联系余隐种地种的那么好,晒个茶肯定没什么问题。
    这话题就打住了。
    余隐来到滨海这段时间,从未有过休沐日。
    今天是头一次。
    城里的一切正在慢慢步入正轨,无论是旧房整改,还是重新修建,整个城里,差不多快完工了,伴随着人员的归笼。
    如今的滨海城,人口已达到十来万。
    没闹倭寇前,在本地谋生的,也陆陆续续回归,重新登记,开铺子的开铺子,做生意的。
    再加上,他们贴出去的告示,有许多的优惠条件。
    还有不少人是慕名而来的。
    有人知道他们今年种了不少的药材,已经签订了契约,只等明年收了之后,便付钱拉走。
    总之,现在他们也不缺人了,正式进入了生产复苏阶段。
    卫国公那边的士兵,由原先带的五千人,到现在又重收招收了三四千人,正在日夜操练着……
    到处一片欣欣兴荣……
    余隐便趁着昨天吃饭时,跟卫国公提了一下,他们可以有休沐日了,还是按照京里的时间来,每月逢五便休。
    众一听这个,顿时欢呼一声。
    这就意味着,此前紧绑的情绪可以缓缓了。
    余隐木想到,自己这才提出建议,刘仁就找到自己,说了一下书院的学生们想让他帮忙看看文章的事。
    余隐便把时间定在了这一日。
    喝完茶,吕东桂和李三去招呼厨娘将饭菜准备起来。
    余隐拿着文章也没细看,大致翻了一遍,饶是如此,几个人看完,也快到了午膳时间。
    每个人的文章和习惯,他都做了点评。
    不过余隐基本上都是先夸对方几句,比如构思巧妙,文笔丰满,字迹飘逸等等,这才提点自己的见意,对方能接受,能改过来,那更好,改不过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几个学生不知道是不是商量好的,拿着笔一一记录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