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江娴是愁钱了,方暄登时脑子里蹿出一个主意。
    他准备在十里湾开设乡学,为十里湾的孩童做启蒙用,多读书总归没有坏处。江娴谦逊温和,谈吐有物,方暄忙问:“江姑娘,你念过书的吧?”
    江娴想了想,道:“略通文墨。”
    诗词歌赋她肯定是做不出来,但繁体字她大都认识会写。
    方暄闻言松了口气,忙说:“如若你不嫌弃的话,待乡学开办,你可以来任老师,教他们最简单的读书认字……一个月三钱。不,五钱!”
    江娴对这里的钱没概念。
    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感觉也不是很难,而且听起来比扛着锄头挖地轻松。
    她没有立刻应下,而是笑道:“我回去问问阿婆意见。”
    “好,好。”
    方暄压根儿不怕她拒绝。这么好的差事,村里人抢破头都想来,他私自给江娴这么高的价钱,就是希望把人给留住。
    江娴回到茅草屋,将此事转告孟阿婆。
    孟阿婆惊呆了,“他真说一个月五钱?”
    “……很多吗?”
    “非常多。”孟阿婆叹了口气,她掰着手指算了算,“我这个老婆子一年都用不到五钱银子呐。”
    如此看来,这是个好活计。
    但是乡学具体什么时候开设呢?万一等半年,岂不是白白浪费光阴。
    第二日,江娴还没主动去找方暄,方暄自个儿就屁颠颠来了。他隔着小溪朝江娴挥手,问她考虑的怎样。
    江娴询问自己的疑虑,“方公子,乡学招生多少?共有几位老师?”
    方暄一一作答,“学生只有七八人,你我两人足矣。等我大哥空闲回乡,也可以顺便教一教。”怕江娴不信,他还说,“我大哥上京赶考过,他见多识广,张员外是他的丈人。”
    江娴“哦”了一声,对他家有几口人认识谁不感兴趣。
    “那何时开学?”
    “随时!”
    方暄双手交握,遥望着树影下窈窕多姿的女子,已经迫不及待和她每日相见。
    江娴颔了颔首,将此事答应。
    她详细问过孟阿婆了。方暄在村里为人很好,读过书,人老实,还年轻俊俏。他许诺一个月五钱,就不会骗人。
    江娴现在很需要钱。
    不过她也没胡来,而是问方暄借了两本书,想看看自己的知识层面在这里够不够用。
    方暄有求必应。
    立马跑回家抱了一筐书来,殷勤地送到江娴的茅草屋门口。
    江娴道过谢,便回屋读书。
    方暄依依不舍,在篱笆外徘徊好几圈,到底是不好意思开口,讪讪离去了。
    第三百零二章 水果
    方暄带来的书杂七杂八什么种类都有。
    从最基础的蒙学《千字文》《三字经》,到当代人写的话本《鸳鸯缘》《侠行记》。江娴每一本都翻开看了,稍有晦涩,但认真分析一下就能理解其中意思。特别是那本《侠行记》,特别有意思,江娴都看入迷了。
    不知道是不是桥段无甚新意,江娴总觉这本《侠行记》在哪儿看过。
    虽然答应了方暄做乡学老师,但江娴还是没有放弃她的农村致富美梦,总在思考如何挣大钱。
    没过两日,十里湾简陋的乡学正式开设。
    地点就是里正家门口的一排茅草平房。以前是羊圈,改造了一下,味儿还没散,摆着几张桌椅板凳,没有黑板,只有一根崭新的戒尺。
    学生只有七个,三女四男,年龄五岁十岁都有,参差不齐。
    其中一个卢文正是方暄的小表弟,听说要上学,十分给方暄面子,主动负责管理班上同窗。
    江娴初次面对一群娃娃还不习惯。
    后来硬着头皮,照本宣科,发现这些小孩儿上课十分认真。下课后,都会在泥地上,用树枝练习新认识的字。
    久而久之,江娴习惯了,甚至喜欢听这群娃娃稚声稚气地喊她“江老师。”
    方暄这人也是挺好,知道江娴愁钱,开学第二天便把月钱预支给她。江娴为表谢意,在王屠夫那儿买了两斤上好的五花肉,给方暄送去。
    方暄本以为江娴会送什么风雅有情的东西,比如木瓜、玉兰、香囊……满心激动地打开油纸包,看到是一提猪肉,顿时表情僵住。
    卢文凑上前一看,笑得前仰后合。
    “江老师真实在!今晚可以炖东坡肉吃喽!”
    方暄看着猪肉,嘴角翘起,“她真与众不同。”
    越相处越招人喜欢。
    江娴倒没在意方暄对她的殷勤有啥不对劲儿,毕竟她以前经常受到这种对待。
    她将剩下的钱买了些新米瓜果排骨,又添置了些家具,还请了村里木工帮忙修葺茅屋。
    孟阿婆心疼她花钱,江娴却道:“阿婆,钱本来就是挣来用的,等下个月我领了钱,再好好把院子翻新一遍。”孟阿婆的茅屋临溪,环境在村里可谓数一数二。这么好的地方,不收拾干干净净,岂不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