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页

作品:《有本事你别休妻(快穿)

    远远地似乎听到有人在低声交谈——
    “牛二,听说燕北军要撤回来了,你哥他是不是要回来了?”一人压着声音道。
    他口中的牛二回道:“还早嘞,说是要进京领赏,怎么也得好几个月。”语气中隐隐带些炫耀。
    那人也接着他的话,羡慕道:“真好啊……我听人说,燕北侯麾下特别容易出人头地,你哥运气真不错。”
    “都是拿命去换的,容易个屁!”牛二似乎有些急了,声音不觉高了些许,察觉之后又连忙压低,“就连燕北侯,这次不是也差点死在北边?听说棺材里都放好衣裳了,京里法事都做好,就等下葬了……”
    ——燕北侯?
    乔书莫名觉得这个称谓有些熟悉,脑中不自觉地浮现了一个名字——
    韬圭……
    韬光养晦、不露圭角。
    若是这个名字有所知觉,安在那样一个人身上,怕是要哭吧?
    ——奇异的、与名字同时出现的,竟是这样一个想法。
    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张笑脸,模模糊糊地看不清面容,但其中的张扬与锋锐却全无遮掩。就是这么看着,便生出一种被刺伤的错觉来。
    这感觉……原主认识这个“燕北侯”?似乎还挺熟的……
    不过,京城同毅州何止百里,两人大约也不会有什么交集。
    这样想着,乔书毫无负担地放弃了对这位燕北侯的种种揣测。
    *********
    与此同时,离京数百里之外,一支万余众的队伍正缓缓地向京中进发,人数不多,但各个都是精锐。
    ——是此次燕北军中,要回京受赏的部众。
    赤色的旗帜高高举起,上面的黑字若隐若现,既非国号,亦非军队番号,而是主帅姓氏——“易”。
    而这位堂而皇之地将军队冠以自己姓氏的易大将军,却没有策马在队伍前段引领着这一众部下,而是在中后部、运送伤员的车板上,仰面躺着。
    ——他身上也确实带着伤就是了。
    易韬圭双手盘在脑后,嘴里还咬着一根不知从哪里揪来的草梗,左腿曲起、右脚搭在左膝之上。
    虽是动作姿态都十分悠闲,但他却眉头紧锁,像是遇到什么难事儿一般。
    他这兀自深想,可苦了那边来找人的军医,连唤了几声“大将军”都没有人应,还是一旁的伤员给他指了指方位,他才在众多一模一样的车板上找到了自家大将军。
    “我方才叫你呢,吱一声能死?”
    易韬圭只动了动眼珠瞥了来人一眼,又伸了右手的小指掏了两下耳朵,没什么诚意道:“对不住啊,没听见。”
    颜奚也不恼,能得这位大爷一句“对不住”已经是感天动地了,还追究什么语气?
    两人大眼对小眼地看了一阵儿,颜奚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起来换药!身上的刀口还咧着呢,你还打算回去让阿书看看啊?!”
    易韬圭看了他一眼,慢吞吞地起身,“你……”他只吐了这一个字,就被颜奚抢过话头。
    “行行行,我知道了,‘阿书’不是我叫的。”颜奚满脸不耐,“将军夫人、燕北侯夫人、嫂夫人!行了吧?……动作快着点,老子可不只伺候你一个人!”
    换完了药,颜奚正整理收拾着药箱,易韬圭已经仰面躺下、恢复了原先的姿势,眉头仍是紧锁着,不知在思索什么。
    颜奚倒是能猜到几分,随口安慰道:“阿书没你想得那么脆弱,你别瞎想了。”
    易韬圭应了一个单音,脸上的表情却没怎么放松,显然没被这话安慰到。
    这次的北虏统帅是属乌龟的,两方对上,能缩着就绝不出来,还他娘的缩得挺严实。
    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儿,易韬圭从不缺跟人慢慢耗的耐心,但朝中又不知出了什么问题,送来的粮草少了一半还多,眼看着拖下去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易韬圭不得已,想着诈死把对方骗出来。
    胜了是胜了,可胜了之后……
    朝廷里头的账自然要清算的,可……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家媳妇……
    既然是诈死,当然是演得越真越好,听说家里头都给他备好衣冠冢了……也不知道阿书怎么样了?可别哭坏了身子……
    第41章 绿帽
    ?
    乔书发现, 近来崔维的心情似乎不是很好。
    虽然在自己、或者说原主面前,他仍是十分体贴关切,没有露出丝毫负面情绪。但乔书几次觑见, 他独自一人向着东北、也就是京城的方向呆呆望着,眉头微蹙,显然是遇到了什么难事。
    原主同她夫君这般恩爱,看见这情形, 应当是担心的。
    乔书这般想着,在又一次撞见崔维站在水亭上远眺时,没有像从前那般避开, 而是走上前去, 斟酌着开口道:“夫君似有心事,若是不嫌弃, 便同妾说说罢……妾虽无才, 不能替夫君分忧,但只听一听,也是好的。”
    听到乔书的声音,崔维一惊, 脸上凝重的表情骤散, 换上了另一种慌张来——
    “娘子怎么过来这里了?!这里风大,可莫要着了凉。”说着, 就小心地搀着乔书, 往外走去。
    等两人走出了水亭,崔维这才有心去想乔书刚才的疑问,脸上不由露出些苦笑来, “是我不好,竟是累得娘子为我担忧了。”
    乔书轻轻摇了一下头, 温婉地笑道:“夫妻本就一体,夫君若遇到什么难事,妾自当同忧,怎能说是累及?”
    崔维握着她的手紧了紧,放低了声音感慨道:“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可这话终了,他又沉默了下来。乔书也不催他,两人静静地走了一段,走到了府中的花园附近,崔维才又开口道:“我前些日子收到调令,下月便要迁到枢察院去……是京官。”
    乔书对这个世界的官制了解不多,倒也分不清这是升是降,但单听崔维的语气当知,他对这次调任是不太情愿的。
    这想法也说不上错,按照崔维本来的打算,他和乔书两人在毅州呆上一两年,等燕北侯府彻底败落了、阿书也在心底接纳他后,两人再回京城去。到那时,阿书便是正正经经的丞相夫人、他崔家的大夫人!
    ——但说是“不情愿”,其实也不大对,因为这调任,却是他自己要来的。
    皇家已经势弱数代,今上更是年不满十岁,朝政之事早就被官员把持手中。
    而崔维幼时拜入先丞相门下,少年入仕,弱冠之龄便继任丞相之职,这么多年下来,根基深厚、常人难及,要一纸调令还是十分容易的。
    ……
    看着崔维脸上的难色,乔书试探道:“夫君可是……不愿回京城去?”
    崔维叹了口气,没有回答她这话,而是面带苦色、似是难以启齿道:“是……为夫无能。”
    乔书正待开口劝,却被崔维摆了摆手止住,他拉着乔书坐到花园的石凳上,做出一副长谈的架势,“……当年先师座下有弟子三人,我虽不才,却因年纪之故居长。”
    崔维口中的“先师”便是原主故去的父亲了,先前他便同乔书说过此事,只是未曾提过,原主父亲还有其它弟子。
    “当年老师最宠爱的,乃是居于行二的弟子,他姓‘易’、名曰‘韬圭’。”
    乔书倏地回忆起,那日听见外面小厮门低声谈论“燕北侯”时,自己脑中映出的名字……原来是他,怪不得原主对这人如此熟悉。
    崔维一面说着,一面仔细观察着乔书的神色。见她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一股郁气从心底生出——前尘尽忘,却独独对那人有印象吗?!
    拢于袖中的左手死死地攥紧,抓着乔书的右手却仍是力道轻柔,脸上的表情也与先前一般无二,极为自然地继续道:“他也无愧于老师的宠爱,以军功起家、数年前便已封侯,冠于‘燕北’之名,在朝堂无人敢于正面违抗。”
    乔书有点不解:按说这是好事啊,都是同门师兄弟,有一人出息了,自觉不自觉的,都会提携他人一把——除非两人的关系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