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回长安

作品:《天命玄鸟,华夏始焉

    据清风所说,黑松露在最初人是并不吃的,只是用来喂猪的。

    但是在一次大饥之年,山寨之中的村民因为饥饿难耐,尝试一下去吃黑松露,意外发现黑松露的味道还真不错

    于是,便开始尝试着去吃黑松露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黑松露的吃法也越来越多。

    于是逐渐形成了上山寻找黑松露的传统。

    “歆霓姐你看,这就是黑松露”

    高大的树木耸入云霄,点点光斑落在松针落叶之上,松软非常。

    而不远处的清风突然向李歆霓招手,示意过去。

    李歆霓走过去一看,只见在清风面前的地上,她扒开了一大片的枯黄松针,露出了里面的黑色物体。

    “别看着黑松露丑,但是味道很好”

    清风当即拔出几颗黑松露,放在了李歆霓手中。

    李歆霓低头看去,黑松露大概有大拇指大小,呈球形,今日中午自己吃的之所以成片状,应该是切好了。

    看着手中的黑松露其貌不扬,甚至还有一点丑陋的模样,李歆霓有些难以和今日中午那美味的黑松露相联系。

    就在李歆霓观察的片刻,清风已经发现了许多,腰间的竹篓中已经挖到了不少。

    想了想,李歆霓决定入乡随俗,也加入了寻找挖掘黑松露的行动。

    黑松露并不好寻找,它往往是藏在厚厚的针叶之下,即使生长出来,也不过是将厚厚的针叶顶的微微隆起,不仔细看依旧发现不了。

    但是即使如此,单单是李歆霓和清风两人寻找到的黑松露,也有了许多。

    回去之后,清风的家人坚持,也是对着李歆霓称赞不已,甚至主动讲李歆霓寻找到的黑松露处理一下,方便李歆霓带走。

    李歆霓连忙道“我还要在此处打搅几日,而这些黑松露,就当是我付的房钱了,还请不要嫌少。”

    清风的家人一听,顿时表现出不悦的神色,直言道来者是客,岂能让客人付钱的说法

    但是看到李歆霓的确不想带走这些黑松露,他们便说,这几天都为李歆霓用来做美食。

    至此,李歆霓才真正感受到村寨之中人的热情好客。

    一旁的清风不禁道“最近几年,听我家中长辈说,朝廷对村子里的人非常好,而在曾经的大汉,虽然也不曾欺压我们,但是也不真正帮助我们”

    听到清风的话,李歆霓沉默片刻,然后问道“也就是说,是如今的大唐比大汉更好吗”

    “没错”

    看到清风点头,李歆霓并没有想太多。汉朝之时本就是面对外敌最多的朝代匈奴、西域、百越、东瓯、夜郎、古滇国

    而这些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基本都成了大汉疆域的一部分,而如今,也成了大唐疆域的一部分。

    而曾经的敌人,也成了大唐的百姓

    如今的大唐,不过是享受了大汉的余荫

    既然他们已经成了大唐的百姓,那又分什么敌友

    只要愿意归附于大唐,自然会被当成大唐百姓去对待。

    接下来,李歆霓又在村寨之中停留了几天,而在七天之后,李歆霓准备离开了。

    清风十五六岁的年纪,这正是对外面憧憬的时刻,但是她也知道自己无法离去,而看到李歆霓的离去,心中也更加不舍。

    李歆霓并没有让太多的人相送,但是清风还是来了。

    “歆霓姐,不如再停留几日”

    清风泫然欲泣,出声挽留。李歆霓的到来,满足了清风对外界的想象,而李歆霓的离去,似乎也让清风走出去的愿望远去了。

    “时间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使最亲近之人,也会有分别的一天”

    李歆霓看着哭泣的清风,这个肤色微黑但是性格开朗女孩,似乎也有自己的心事。

    “或许将来某一天,我们会在长安相遇”

    李歆霓如此安慰。

    “对我们会在长安相遇的”

    然而,清风却露出了认真的表情,她认真的道“将来我一定会去长安的,未来,我去长安去找歆霓姐”

    “好”

    李歆霓点头,道

    “到时,你去长安女宫找我,直接报我姓名即可”

    “嗯嗯”

    清风擦干眼中的泪水,看着李歆霓远去的背影,那似乎是身在大片之中人,想要走出去的梦

    身后的村寨渐行渐远,在这大山之中,如此的山寨点缀其中,不过李歆霓并没有再次进入。

    只是行走在大山之中,欣赏自然风光,然后向村寨之中的人问路,便离开了。

    一路西去,李歆霓离开了群山,沿着原路返回,她打算回去了。

    “是时候回去了”

    行走天下,似乎时间也过的很快,距离她离开长安城,已经过去了将近六年。

    公元637年,贞观七年。

    大唐兵马远征西域,再次获取了曾

    经前汉之辽阔疆域。

    盘踞在西域的突厥彻底覆灭,成为了历史尘埃。

    无比同时,大唐军队也北征草原,将盘亘在草原之上的突厥人同样击败,剩下的突厥人北逃,犹如曾经的匈奴人一般。

    同时,高丽国有不尊宗主国之嫌,唐皇下令斥责,高丽国更为不敬。

    公元638年,唐皇下令征讨高丽,同年秋,高丽国国王被国内臣子杀害,国内臣子开门投降,是时,高丽国除名

    与此同时,唐皇于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在北方草原设立瀚海都护府,在东北之地设立辽东都护府,在高丽国故地设立朝鲜都护府。

    一时间,大唐边境外敌皆亡,唯有吐蕃一国仍在

    而大唐也变得更加强盛,百姓富足,商贾阜盛,人民安居乐业。

    似乎一个新的盛世即将到来。

    而李歆霓虽然是返回,倒也没有故地重游,走走停停,一路上也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李歆霓走走停停,一路上见到了天下百姓在朝廷的帮助之下,也少了卖儿鬻女之情况,普通百姓也能安稳的生活。

    但是,李歆霓却发现了一点。

    那便是各地皆有门阀的出现。

    无论门阀的大小,都会有相同的情况

    资源的无限集中,资源的无限垄断

    “门阀”

    李歆霓皱眉,不知道这個情况该如何做。

    不得不请教神鸟。

    白止听到李歆霓的疑惑,心中也开始回忆原本历史上的门阀覆灭。

    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五代十国。

    只有战乱,才能覆灭门阀。

    毕竟,战乱的环境,军阀征讨,可不讲究什么律法,屠城灭门之事,时时发生。

    也在五代十国这个时期,门阀的土壤基本被铲除。

    不过,在唐朝,甚至是在原本历史之中的隋朝,统治者无不都和门阀世家做着斗争,而斗争最大的产物,便是科举制

    白止心中豁然开朗,汉时,汉武帝行征辟,亦或是从太学之中选拔人才。

    但是更多的,还是官员举荐。

    但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如今的唐朝仍然是征辟制,因为没有了隋朝,也没有了科举制的形成。

    “那就实行科举制”

    白止突然回答道。

    李歆霓陡然听到白止的回答,同时听到科举制这三个字,也有些疑惑。

    “什么是科举制”

    “所谓科举制,便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考试是否是考核”

    李歆霓顿时明白了。之前她在张氏学堂当先生时,也会时常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进行因材施教,亦或是进行惩罚奖励。

    “没错”

    白止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改革,不仅需要官府来制定学生学习的内容,还需要定期举行科举考试,从最小的乡里、再到府县、再到郡省,再到国都长安,甚至是皇帝亲自监考,一级一级的举行科举考试”

    “其中,不禁需要廉洁的官员充当考官,以防止出现科举舞弊,还需要大儒出题,亦或是诗词歌赋,亦或是经典古籍,亦或是时政治国,亦或是格物致知,亦或是天文历法”

    白止大致诉说了一下,而李歆霓也听的非常认真。

    甚至一个字都不愿意漏掉。

    此时,李歆霓行走在一片山林之中,远远的看去,前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村子,还有炊烟袅袅升起。

    山道之中清风阵阵,吹拂在脸颊之上,犹如母亲的轻抚。

    李歆霓在一棵树下,寻了一个青石坐下,然后才再次问道“如此,恐怕是一个庞大的改革才行,还需要皇帝的亲自干预,不然,很难推行”

    李歆霓的言外之意,便是科举制的推行是冲着世家垄断了知识去的,而世家自然也能看出科举制的作用,必然会出手阻止。

    所以,推行科举制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阻力。

    “没错”

    白止也点头。

    李歆霓沉默片刻,然后才起身走进前方的村子。

    找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借宿,李歆霓并没有急着入睡,而是取来随身携带的纸墨,将科举制的种种细节,都一一写下。

    如此,才和衣入眠。

    第二日,李歆霓快速启程。

    接下来,她不再游山玩水,而是注重好赶路,她想尽快将这科举制给长安城的皇帝,让皇帝尽快适应。

    这件事,慢不得

    因为此时的皇帝也算是开国皇帝,拥有无限委婉,更牢牢掌控全国大军,推动科举制的推行,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若是守成皇帝推行,收到的阻力无疑是巨大的。

    公元639年,李歆霓回到了长安城。

    站在长安城之外,望着恢宏威严的长安城,李歆霓心中感慨万千。

    近十年的时间,再次回来,不知道曾经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