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27 章 番外九

作品:《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

    有后世的见识,李洵深知,打下广阔的疆域成为统治者只是一个开始。

    身为一个负责任的统治者,他还必须保证这辽阔疆域的统一,和平,富庶。

    要统一,就必须保证孤悬在外的军队一直对他保持忠心,对所有疆域都同属于大启这国家保持高度认同。

    人都是健忘的,他个人最多只能影响这一代的士兵,要让所有士兵一直保持对国对君的忠心,离不开从小到大,持续不断的思想教育。

    要和平,就要保证边将不能拥兵自立,周遭没有侵略性太强的邻居,这离不开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掌控,以及对地方军迅速有利的支援。

    所以,以肃城为中心的贯通整个疆域东西南北的两条直道是必须修建的。

    要富庶,就要先解决温饱,有更多人口填充地广人稀的区域。

    出海寻找高产粮种势在必行,但这涉及到组建远洋海军,需要很多适合海航的大船与训练有素的海军。

    上述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每一样都离不开大量的钱财物资与人手。

    人是钱粮养活并招聘的,所以归根到底是钱粮物资。

    他对沈今夕说不缺钱,那是骗人的。

    只不过目前许多事情还没开始办,暂且能维持有盈余的状态而已。

    一个偌大的国家,要办的事情太多,就少有真的不缺钱粮的时候。

    这也正是李洵如此坚决要在醴河平原与江南进行土地再分配的原因。

    江南,醴河平原,秦川平原是大启三大粮仓赋税之地,前两者加起来比秦川平原加上其他所有地区的产出都要高,他自然要充分调动百姓们的积极性,严查隐匿土地,才能保证国库收到更多的粮食赋税。

    到永泰元年秋天,两个地区的土地再分配便已经全面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李洵便已经让农事部尚书周如植带着大半个农事部前去推广再生稻技术了。

    这项技术在与醴河平原差不多纬度的秦川平原就很成功,能使得每亩地至少增产八十斤以上。

    这产量,几乎等于没进行农事技术改革前,肃城周边地区一年的亩产量了。

    若放在土地更肥沃,气候更温暖的江南,产量还会更高。

    所以,他自然是不会放过在醴河平原与江南推广此事。

    再生稻技术,一方面涉及到肥料的制作,另一方面则是头季稻收割的注意事项,追肥时间等,需要大力宣传普及。

    为此,李洵特地下令,宣传部,所有郡守县令都必须将农事放在第一位,尽全力协助农事部工作。

    大半年时间,两个地区的官员忙得跟陀螺一样。

    没有谁敢懈怠,毕竟人事部已经发了话,以后每年粮食产量都是要纳入考核指标的,连续三年不合格,就会被罢官。

    若有弄虚作假,不顾百姓死活故意把产量往高了报,被隐匿在民间的宣传部发现,一经查证属实,就别提官位能不能保得住,全家都会直接被流放到苦寒的沙国去。

    不过众人的辛苦确实是值得的,当年的粮食亩产量直接增加了一百斤,前所未有的丰收,不仅百姓们能靠着这些粮食平安过渡到明年收成时,官员们收赋税也变得容易了许多。

    土地再分配加上再生稻技术,直接导致两个地区的粮食赋税收入比往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这并不是因为李洵提升了税率。

    而是粮食增产使得以往收不齐税收的地区足额缴纳了税收,原本可以足额缴纳的地区则是因粮食增产比往年多交了些税收,再加上原本被隐匿的土地也纳入了计税范围,是以第一年的增幅十分可观。

    有了这些钱粮,李洵便立即下令工造部,以最快的速度制造三百艘新型远洋航行船只。

    根据工造部工匠们的改良,如今已经能造出两三层的五桅船与七桅船,根据徐海凤的估算,只有这样的船只才足以进行沿岸远洋航行。

    有了充足的钱财,要造出足够组建一支舰队的船只便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工造部的汇报,扩招工匠后全力制造,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全部交付。

    等待的时间自然也不是干等着,冬天的时候,洋流风向正好合适,李洵便让徐海凤率领训练了大半年的三千海军水手领了三十只传统三桅海船出海。

    这主要是为了让这些从内陆水军里选拔出来的船员水手积累经验,这些人大多都是从水军中选拔出来,只有内陆河湖航行经验,也从未经历过海航与北方冬季的寒冷,自然是需要先适应的。

    这一趟出海的目的地是新罗扶桑等小国,是徐海凤熟识的航线。

    船上拉了很多产自大启的晶糖,棉布,丝绸等物,在各小国很受欢迎,回程就换回了不少的财物,还换了很多当地特产的人参,海货等大启比较稀有的货物,回到大启后,又卖了不少钱。

    一来一回赚的钱,竟是抵消了所有的出海费用还有的赚。

    除了

    赚的钱和拉回来的货物,徐海凤还率领船员将遇到的海盗生擒,把这些海盗连人带船一起擒回了大启。

    这叫李洵龙颜大悦,越发欣赏徐海凤的本事,赏赐了不少钱财不说,还将他升任为五品海上游击将军,令他总揽整个出海的舰队。

    大启的官员如今待遇虽然大幅上升,要升官却并不容易,这徐海凤从一个白身到五品,也不过短短一年时间,实在是堪称传奇。

    大启的青年才俊们,不管是官场上的中下层吏员,还是尚未出仕的读书人们,无不对他羡慕不已。

    就连身居高位的大人们,也纷纷与他这皇帝宠臣交好。

    一时间,徐海凤在整个大启官场都是风头无两。连带他的家族,也从临海郡一个不起眼的商贾之家变得举足轻重起来。

    不过徐海凤本人却并不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回到大启国土上,依旧专心操练水军,培养船员。

    他深知陛下的抱负,自然是不能在小事上浪费时间。

    夏季的时候,又顺着洋流与风向带着船员海军再次出海,这一次却是顺海南下,让船员们提前适应一下南边的炎热气候与夏季海上容易出现的风暴。

    等到工造部的船只交付时,他总共选拔培养了两万余名海军与船员,又花了几个月教导海军与船员们适应新船,这才完成了出海的准备工作。

    而朝廷方面,也给这庞大的舰队准备了极为丰厚的人力物力。

    足够两万多人吃一个月的粮食,御寒散热的物资药品,维修船舶的人员与备用零件,十几名医疗人员,能在船上使用的炮弹与冷兵器,能水陆两栖作战的军队,用于出海交换的各种货物等等,尽可能考虑到他们此次航行的方方面面。

    李洵本人,则是凭记忆画了一份世界地图,拿给徐海凤在航海的时候判断大致位置和方向。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东西,便是他亲自手绘的黄金洲作物图,食用方法,以及这些种子的保存方法。

    尽可能多地带回种子,是这支远洋舰队最重要的目标,其余所有都必须为此让路。

    为表重视,李洵甚至亲自前往临海郡为舰队送行。

    只见整个海港的海面上,全被两层与三层的大型海船占据,每一艘船上都有着五到七杆巨大的船桅,高高飘荡着象征着大启皇帝的明黄色龙旗。

    这是李洵特许他们使用的。

    有这龙旗,便意味着他们此行是代表大启皇帝巡视沿海列国,一路在沿海各地靠岸修整补给的时候,不管当地人听没听过大启的名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舰队,也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徐海凤身穿航海专用的棉服,率领上百名海军将官一同,跪在李洵面前辞行。

    李洵殷切叮嘱道:

    “徐卿,数万里航程,海陆皆有无数凶险,务必保重。

    然后亲自扶着他起身。

    徐海凤顿时就红了眼眶,眼中满是对知遇恩主的孺慕不舍,也充满了对此行克服万难也要完成任务的坚定:

    “陛下,臣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辜负陛下厚望,一定完成任务,带着将士们返航故土!

    ∨)

    李洵点点头,眼中满是期许与信任:

    “好,朕等着你们平安返航!

    徐海凤再次叩首辞别:

    “陛下保重龙体,臣这就去了!

    然后起身,不再留恋地带着众多海军将官登船。

    李洵远远地朝他们挥手,然后下令:

    “起航吧!

    “起航——

    太监高声传令,紧接着岸边响起雄浑的号角声,庞大的舰队楼船启动,在蓝天白云之下,顺着季风北上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