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濯看着他这副模样,不想多动他,便扶他躺下,道:“等你好了,我再来拿你下酒,现在你要好生养着。”
    谢熠秋面朝着顾濯,眼神半刻都不愿意离开他,缓缓开口:“好。”
    夜里顾濯揽着谢熠秋躺在床上,一想起那日发生的事,至今心有余悸,不敢多想,可是谢熠秋问他了,他便也不打算瞒着。
    这些日子他和霍怀一路杀敌,接连拿下三州,西奴对他们来说不算大问题,可没想到最难解决的竟是青甘百姓。青甘百姓长久地被西奴统治,早已没了抵抗之心,即便缺水缺粮,活得艰难,也不想打仗。偏偏西奴人抓住青甘百姓的这一点,他们扮成北明人在青甘打杀,等到真正的北明军队到达的时候,青甘百姓便痛斥北明军队不是人,当年丢下他们,把百姓的命不当命,如今为了拿回这块地,还是把百姓看作草芥。
    西凉关的落石其实不是西奴人做的,是青甘百姓想要北明的军队去死。顾濯那日在要路过西凉关的时候想起这里死过多少人便觉得毛骨悚然,于是他唤了许久没见过的系统,看见自己被落石砸死,瞬间觉得自己浑身都疼。于是他设法引西奴人进去,最后被砸死的全都是西奴人。
    他没跟谢熠秋说实话他看得见自己的未来,于是谢熠秋问他:“你怎知那里不太平,会有落石?”
    顾濯只道:“你夫君我聪明绝顶,况且有从前的宁枕山做前车之鉴,我心里想着你,自然会小心着。”
    他们从西凉关逃生之后,被不肯就降的青甘百姓围住,那日狂风席卷,顾濯跨马横刀,一张面具遮脸,高举鹰首烈弓,一箭飞射,将无数西奴人刺穿百米外。
    多少青甘百姓望着将军英豪,惊叫道:“是世子殿下回来了吗?”
    “世子殿下!”
    烈烈劲风吹动将军发,风雪浇铁甲,他策马拉弓,高呼一声:“驱逐西奴贼子!还我国土安宁!”
    他非世子,却要替北明还青甘百姓一个生。
    天汉三年春四月,积雪尽数融化,枝桠露着春叶。帝京来信,西部三军鏖战四个月,已将青甘拿下,不日便启程回京领功。
    舜秦王与郑覃先行一步带兵回京,李南淮在乾勤殿设宴为其接风洗尘,但重善与顾濯却迟迟未归。
    帝京这些日子多了许多重兵把守,说是为了防止贼寇潜入。而后顾濯送信入京,说重善自请戍边,不再回京,他会同甘宁军副将霍怀一起回京面见陛下。
    李南淮算是松了一口气。从此帝京只是流传着重善将军的名号,却无人见过重善,更无人知道这位重善将军是何许人也。
    顾濯归京那日,帝京百姓夹道相迎数十里路,青甘收复的消息传遍整个北明。
    殿上,顾濯禀奏说这些年边境缺粮,归根虽因上天少雨多旱,但终究也是人祸惹得,农田水利不足,田地大旱。世家大族侵占土地,不少土地都荒废了,即便是朝廷下令清查,世家手中的土地分给了百姓,百姓也无计可施,基本都成了荒地。边境无粮,百姓饿着,不愿打仗,战士也饿着,打不了仗,这便是青甘迟迟收不出来的原因。他们在外面搞屯田,用了一年的时间才算备足了军饷,聚集了民心。
    各州封闭,难以互通有无,粮马道稀缺,粮食难运,这些都是导致各州与帝京联系不够紧密的缘由,各州各自为营,条件又差,便一定会生出不臣之心,暗地里偷奸取巧。如今战事平息,当务之急便是在各州之间修建粮马道,开荒拓地,兴修水利,修建漕渠,以百姓生计为主。
    这件事李南淮交给了工部去办,协同各州州丞和观察使一并去办。
    当夜顾濯请了工部尚书王弼高吃酒,王弼高举杯道:“顾大人当真是天纵奇才啊!这次不光是立了一功,还是一大战功!解了北明五年的心头大患呐!”
    顾濯握着酒杯笑,“尚书大人抬举我了,我非主力,不过是替重善将军挂功罢了。我这般人,怎么上得了战场呢。”
    “那重善将军到底是哪里人?既不上京领功,也不露面,当真是令人称奇呀!”
    “他并非不肯露面,只是怕自己露了面会吓到人。”
    王弼高疑惑,“若是相貌丑陋,倒也不至于会吓到人,咱们也并非以貌取人的人,对有功者自该论功行赏。”
    顾濯淡淡一笑,抬眼看向王弼高,道:“尚书大人见过鬼吗?死了的人临死之前有没说完的话,他会化成鬼讲给别人听。”
    两人坐在秀春楼的隔间里,屋中热酒热菜冒着热气,将顾濯的眸色隐匿其中。王弼高忽然顿住,有些哑声道:“顾大人可别吓我,这世间哪能有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