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页

作品:《清穿之娇养太孙妃+番外

    第49章 049
    直亲王贻误战机,不遵号令,致使原本顺利的战事陷入僵局之中,让准部余孽得以喘息时间,岳钟琪和十三阿哥都要在营中养伤。
    他一个人还想再度组织战事,让康熙一道圣旨召回京城。
    康熙这两年精神不济,年纪慢慢大起来后,有些事情也不想太过于严苛了。
    抓大放小,宽柔为上。
    直亲王在江南的事,曹寅李煦,甚至旁人的密折中偶有几句言语,康熙都没有深究。
    可王掞呈上来的折子,详尽描述了直亲王在江南的所作所为,甚至包含许多的铁证。
    康熙深为震动的同时,心中也在想,这是盯着直亲王很久了,并且是胸有成竹,且是特意选在这个时候弹劾的。
    不然怎么会这么巧,偏偏就在这时候,直亲王贪功冒进贻误战机呢?
    可直亲王的性子又确是如此。若他自己无事,旁人又何须这样盯着他,又怎会拿出这么多确凿的证据呢?
    这不是让他调查直亲王,是让他处置直亲王。
    康熙尚不想处置直亲王。这次西北战事,八旗营中还须直亲王带兵。
    绿营是好用,可终归不能用作主力。康熙还是要用八旗的人。
    这些人里头,也就直亲王得用些。十三阿哥与太子亲厚,八旗那边怕是用着不大顺手的。
    太子这头已有了个雍亲王了,康熙倒是不大想再把十三阿哥提拔起来了。
    九阿哥十四阿哥也是官司缠身,身上的差事都不重,康熙晓得这兄弟俩文武双全,要真是直亲王不成了,这俩儿子也能顶上去。
    太子去德州养病后,行为十分低调,从不出行宫,就还跟个隐形人似的。
    比之从前在毓庆宫时,更像是没这号人了。
    这反叫康熙惦记。总叫人去送东西,写书信给太子,问他好不好。
    弘晳跟胤礽还真不是一个脾气,这康熙是早就知道的。
    这孩子打小就骄横,太子小时候乖巧懂事,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都是合他的心意的。
    虽然后来因为生病,不跟着他一道处理政事了。但那性子还是没变过。
    太子不在身边,康熙想培养弘晳,像从前一样,将皇太孙留在身边一道处理政事,教他如何做皇帝,如何做皇太孙,政事繁杂,不似他从前接触的那个样子,康熙想历练历练这孩子。想要他按着规矩来。
    可这孩子太桀骜不驯了。
    跟太子完全是相反的心性。祖孙俩有时候说不到一起去,政见不合的时候,康熙就格外的思念太子。
    弘晳年轻,锐意进取,像一把出鞘的锋利的宝剑。康熙有时候真的会觉得有些吃不消。
    从太子那里没有感受到的压迫,渐渐从和弘晳的相处中滋生。
    康熙看到,年轻的皇长孙,身边已经聚集了一群人,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那些他从小就没有在康熙面前掩饰过的东西,犹如藤蔓一样,攥紧了康熙的心。
    让康熙觉得,似乎不能再助长皇太孙的势力了。
    他感到了一种真实的威胁。将来他百年之后,太子即位,太子那个病恹恹的身体……年轻的弘晳,是迟早要做这个皇帝的。
    他会取代胤礽,更会取代自己。
    这是康熙没有从太子那里直观感受过的一种生命的飞速流逝。
    哪怕他是帝王,他也不能阻止。
    康熙就需要有人守护他。他需要有人能够全心全意的护着他。
    如果一切都如了弘晳的心意,那皇上和皇太孙,究竟听谁的?
    直亲王也受了伤,是带伤回来的。只不过没有岳钟琪和十三阿哥那么重。
    去乾清宫见过康熙,康熙雷霆大怒,重重训斥,令直亲王回府闭门思过,顺道养伤,将直亲王的案子,大张旗鼓的拿出来调查,一切查实后,再行处罚。
    直亲王回府的时候,人都特别的慌。
    他在西北是昏了头了,在乾清宫被皇上狠狠训斥一顿后,人才慢慢清醒过来,可大错已经铸成,他现在就怕皇上重重责罚,要是这个亲王也保不住了,那他就彻底完了。
    他要是完了,将来谁还能和太子一党抗衡呢?
    而他没了爵位,岂不是跟储位更加无缘了?
    直亲王一个人在书房呆坐。
    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个人慢慢推开了书房的门。
    “大阿哥不用这么害怕。”明珠年纪大了,又刚病过一场,但精气神还可以。
    自己慢慢走进来坐下,还如以往一样气定神闲,安慰着直亲王。
    “太子远在德州,可毕竟还是太子。如今弘晳成了皇太孙,这一连下来,皇上倒是把下下一任的储位都给定了。太子也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皇上身子骨还硬朗,皇太孙大约也要做个数年,他们父子岂会没有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