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小可怜把头发留长了,理了个狼尾的发型,柔柔顺顺的发丝趴在耳后,更衬的他多了几分乖巧。
    宁澜原来是寸头的,他一直嫌头发长洗着麻烦,寸头洗脸时用洗面奶胡撸一把,洗头膏都省了。
    小可怜魂魄穿过去后人又昏睡了一个月才醒,宁澜留下的记忆太多,小可怜刚过去一下子接收不了。当时宁爷爷宁奶奶已经灰心要准备后事了,没成想人突然醒过来了,病也好了。
    只是卧床太久,又复健了一段时间,小可怜才能行动自如,主治医生说没什么大碍了,爷爷奶奶总是不放心,会带定期带着小可怜检查身体。
    原来宁澜考上的大学因为休学太久已经不能去上了,小可怜和爷爷奶奶商量后,托关系报了个复读班,年前请了老师在家里教,年后再去学校上课。
    也许小可怜格外珍惜这个重来一次的机会,也格外珍惜这个温暖的家庭,学习上拼命的很。他还打算报中医专业,继承爷爷奶奶的衣钵。
    宁爷爷宁奶奶原本是不干涉宁澜学什么专业的,听到小可怜要报中医开心的不行。宁爸爸宁妈妈是不管小可怜报什么都会支持,自从儿子病这一场后,他们对儿子越加关心了,隔三差五就回来看望。
    小胖子赵耀去了成都,宁澜很是替自己遗憾,他光是想着赵耀能天天吃上串串儿、火锅、烤猪脑、麻辣兔头、钵钵鸡、红油抄手、冰粉、豆花就馋的流口水。
    ......
    宁澜醒过来嘴角凉凉的,抹完嘴巴人整个儿都精神了。
    既来之则安之,他早就接受了自己要留在这里的命运,可是每每想到现世那么多的美食只能想不能吃,而这里还没有辣椒,很多吃的做出来总不是那个味,宁澜就气地骂那白胡子神仙。
    其实宁澜更想骂白胡子神仙上头的,又怕再降下来什么天罚,只能凑合骂白胡子神仙出出气了。
    算了算了,洗米熬粥,再蒸上一块儿熏猪肉,搭配着张九如送过来的小酱菜,宁澜香喷喷地吃着午饭。
    熏猪肉切的薄厚正好,每一块儿都是肥瘦相间,油脂经过高温流了出来,吃着肥而不腻,满嘴留香;酱菜是乳黄瓜,嫩嫩的黄瓜又脆又甜,搭配白粥再好不过。
    饭罢宁澜在院里着溜达消食,小九儿已经对雪失去了兴趣,正扒在他肩膀上不愿意下来。宁澜扭头过去,刚好小九儿头凑过来,一人一猫来了个亲亲。
    小九儿还伸出舌头舔了舔,没什么味道,又舔了宁澜一口,宁澜看得傻笑了一阵儿。实在是闲的发慌,索性带着小九儿去后山走走。
    雪后的村子看着和平日不太一样,这会儿路上没什么人,显得格外静谧,河水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偶有一只鸟低空掠过,又很快飞走觅食了。
    宁澜带着小九儿往后山走着,路上遇见几个小娃娃在玩丢核桃窝的游戏,小娃娃们脸和手都冻的通红,依然兴致勃勃的,宁澜走很远了还能听见娃娃们发出的欢呼声。
    山脚下长着很多低矮的植物,这会儿都干枯了,枝干往外面刺着,不小心剌着就是一道口子,宁澜循着阵阵传来的幽香带着小九儿小心翼翼的在干枝中穿梭。
    到了一个斜坡,宁澜才找到正在凛冽寒风中开放的腊梅花,茫茫一片雪白之间,一簇簇的黄色点缀其中。
    宁澜把小九儿扔一边儿,仔细采了很多梅花装进挎包里。他曾在南宋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中看到过一个梅花汤饼的做法,也想做来尝尝。
    书中记载: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出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其实就是用白梅和檀香末泡过的水和面,擀成面皮,再用模具凿成梅花样,煮熟后放入清鸡汤中。
    虽没有白梅,腊梅一样可以食用的,白梅疏肝和胃,腊梅则开胃解郁;白檀香名贵不好找,宁澜也弃之不用,他做吃食向来是看心情,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
    宁澜回到家先把鸡汤炖上,半只老母鸡切块,焯出血水,清洗干净重新和姜片、酒下冷水锅中,烧开后转小火慢炖一个时辰。
    梅花清洗干净,去掉杂质,用开水激出香味,慢慢泡着。等鸡汤炖的差不多再和面,宁澜还切了少许梅花碎一同和到面中。
    和好的面擀成比饺子皮略厚的面片,面皮上洒干粉叠起来,用小的模具凿出一片片梅花。
    把面片入锅中煮熟捞出,盛入清鸡汤。鸡汤清甜,梅花微苦,两种口味交织非常特别,果真是吃过再忘不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