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桃子姜封坛后在冰盆里冰上两天才可以吃,这样一来家中硝石就不够用了,宁澜又去镇上医馆买了一些。
    做好的紫苏桃子姜宁磊和笑笑先尝了,都说好吃,宁澜自己也吃了不少。宁澜奶奶家的小院子就种着桃树和紫苏,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和奶奶一起做来吃。
    一切准备就绪,宁澜早早起床去镇上,小黑迷迷糊糊的也要起来跟着他。小黑正是长个的时候,爱睡觉,站了几次才站稳跟着宁澜走了。
    为了保持紫苏桃子姜的口感,宁澜是连着装硝石的水桶一起拎去了镇上,满满的一桶水,重的不行,拎到牛车上宁澜胳膊已经酸到不行了。
    坛子大,这木桶是他专门做的,放牛车上占了一个人的位置,宁澜多塞给了孙爷爷两文钱。他揉揉发酸的胳膊,搂着趴他腿上打瞌睡的小黑,防止它掉下去。
    第18章
    交钱进市,管道儿的怕狗咬人,叫宁澜仔细栓好了才放人进去。
    宁澜照例把东西摆出来,拿出一些试吃的。小黑乖乖地趴在桶旁边纳凉,六月的早上也有二十多度了。
    不断有人过来尝了宁澜的紫苏桃子姜都赞不绝口,桃子脆爽,紫苏清新,仔姜有一丝丝的辣,再嚼嚼口中还有若有若无的甜和酸,回味无穷。
    “紫苏和姜都是祛寒暖胃的,这紫苏桃子姜吃了不仅消暑,吃多了也不怕伤身体,”宁澜笑着说,“头一次来卖,前五份买一送一。”
    “小哥这东西咋卖的?”
    “四文一份,若要罐子装了带走,一份七文,”宁澜这一回专门做了几十个样式简单大方的小罐子,方便有人要带走了吃,罐子洗净了还能用作别处,也不怕买了浪费。
    “行,给我来两份用罐子装了带走。”
    “我要一份在这儿吃的。”
    “我要两份用罐子装好的。”
    这几份宁澜都按照承诺的把赠品送了,宁澜价格公道,做的吃食味道好,有不少熟客见了他就直接掏钱的。
    “你小子不白盼着你,每次来总有新鲜吃食,”熟客自己吃了一份,“再来一份我给我家里那位带走。”
    “好嘞,”不用交代,只要是熟客来,宁澜给的分量总是比旁人足的。
    “小哥做的东西鲜,桃子还能和姜搭配着一起吃,怪特别的。”
    “嗨,做点儿小生意糊口罢了,比不得您赚大钱的,”宁澜笑眯眯的说着奉承话,一点儿不会让人觉着虚伪。
    刚过晌午饭点儿,宁澜一坛子的紫苏桃子姜就卖完了,35 份的紫苏桃子姜卖了 120 文,净赚 60 文。罐子卖出一个他能赚 1 文钱,16 个罐子送了四个,也没赔钱,还赚了 4 文。
    这会儿正是太阳最毒的时候,宁澜带着小黑去了一家吃食店,要了三个饼子和一碗真君粥,两个饼子撕碎喂过小黑,又给小黑讨了一碗水。
    店里这会儿也没什么人,店老板就出来逗小黑玩,宁澜慢悠悠地吃他的午饭。
    饼子是再常见不过的做法,中间夹了一层薄薄的碎肉在炉子里炕出来的,干香而不油腻;真君粥是熟透的杏子和米一起煮的,凉凉的酸甜爽口。
    杏粥之所以叫“真君粥”,是因为三国时有个叫董奉的,通晓医术,为人治病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几颗杏树。数年后杏树成林,董奉将成熟杏子换成米谷用来救济贫民,人们便尊称董奉为“董真君”,把杏子粥称为“真君粥”。
    吃完午饭宁澜带着小黑去了大桂花树下坐着打盹儿,等日头没那么毒的时候再回家。小黑第一次来镇上好奇的很,一直左看右看。
    “小哥,可找到你了,”宁澜刚闭上眼睛,一个热地满头大汗的小厮跑到了宁澜面前,“幸好小哥还没走。”
    “找我吗,可是有什么事?”宁澜四处看看,此时周围也没有别人。
    “是的,小哥可让我好找,我家主人想定几十份紫苏桃子姜,”小厮热的不停的拿手扇风,宁澜抱起小黑往旁边挪了挪,腾出一块阴凉地儿。
    “没问题,什么时候要,具体要多少?”
    “后日上午得早点儿送过来,要八十份,”后日是他家小公子生辰,府中要摆宴席,这紫苏桃子姜被老夫人尝过就被惦记上了,“只是有一点,这两日小哥儿不能再出摊了。”
    宁澜不解,“啊,为什么?”
    “小哥有所不知,我家老夫人最疼小公子,但凡是小公子用的吃的都要争头一份儿,”小厮解释道,“你放心不会让你吃亏的,老夫人特意交代了另外补偿你 500 文钱。”
    “成,”有钱什么都好说,宁澜爽快应下了,他定做的小罐子那老夫人嫌不精致,只要他后日把紫苏桃子姜送过来就行,他们府中会另外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