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汴京有个叫李贺的发明了用河沙加糖一起翻炒栗子的法子,做出来的糖炒栗子非常好吃,其他的人都比不过他。靖康之乱后,李贺在内的手艺人四散飘零。宁澜不确定糖炒栗子的手艺有没有传下来,所以才有此一问。
    其实栗子生着吃也很好吃,细细地嚼,嚼出栗子浆,最是细润清甜。
    下山后,宁澜便开始做茯苓栗子酪,茯苓也是很好的,除了健脾,还有利水除湿、宁心安神的作用。
    宁澜把茯苓交给张九如磨粉,自己处理栗子。
    栗子底部剪一个小口下水煮,这样煮出来的栗子好去皮,栗子去皮后加水捣成糊,过一遍筛后再入锅加糖慢熬。
    磨好的茯苓粉要先用少量水和开,这样加到栗子蓉中才不会结块。然后再放少量干桂花。熬茯苓栗子酪时要一直搅拌,避免糊锅。
    熬好的茯苓栗子酪还要再过一遍面萝,这样一碗细腻香浓的茯苓栗子酪才算做好了。
    张九如曾在一本书中看过“烧栗子”的做法,在宁澜熬栗子酪时说给他听。
    “栗一斗大者去皮膜以盐水浸一宿,日煞干。入瓮内白蜜五斤椒一两以文武火烧一夜,次早又入糖二斤再烧,候冷,别器收之。”
    椒在这里指花椒,宁澜忍不住问道,“放椒,好吃么?”
    张九如摇头,“不知道,没吃过。”
    “回头做来试试,”宁澜边说边递给张九如一碗栗子酪,“快尝尝好不好喝。”
    ......
    真要种栗子树实行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栗子本身可以种出栗子树,但通常要 4-8 年才能长成。所以得用嫁接苗种才好,嫁接的栗子树 2-3 年就可以长成结果。
    另外就是栗子树一般种在山地或质地疏松,排水性好的沙质土壤,他家的地肥肥土倒是可以种,只是两亩地还是太少了。
    若是栗子能种成,宁澜还打算种些鸭梨做秋梨膏,秋梨膏自唐朝一直是宫廷秘方,直到清朝才由御医传入民间。
    没有地只能买或者开荒,买地真的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家家户户都不会嫌地少。开荒前面说过了要有大量的人力时间。山上种植也不成的,水源就是一个大问题。
    宁澜虽一筹莫展,但问题既然摆在面前,想办法一条条解决就是了。现在温度已经低了,明年春天他先嫁接栗子苗试试。
    ......
    “今年总共出了 11500 斤的酱油,刘承刘老板那边走了 7500 斤,镇里其他小作坊加起来有 3000 斤,货郎小贩零零散散走了共 1000 斤,总共得银子 136 两。”
    年底分账,除去当初四人共摊的 60 两本金,缴了将近 4 两的税银,宁澜分得了 36 两,秦大哥和族里各分了 14.4 两,三爷爷分了 7.2 两。
    60 两本金是固定不动的,作坊还要正常运营,而且作坊马上就要出一大批的酱油。
    张知把一年下来的银钱收支情况说完,宁澜站起来说道,“总算没有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改日我在家中摆下宴席,请各位一定要赏脸。”
    “我们都是沾了你的光,这顿酒无论如何不能让你破费,”宁建邦站出来说话。
    宁建树和秦大哥也在一边附和,要不是宁澜,他们赚不了这么多钱。
    “看来我有好几顿酒可以吃了,”张知乐呵呵的凑热闹,东家关系处的好,他的活计才干的稳。
    ......
    作坊大量购入黄豆、盐、糖价格比之前便宜了不少,但是又多了用人的成本,还有打点招待等额外支出,利润其实是比宁澜自己做酱油时稍低了一些,但都在可承担范围内。
    好在这里对商户不算苛刻,二十税一,也没有各种巧立名目的费用。
    “士农工商,四者谓之业。士者为学,农者为耕,工者治器,商通有无,此之谓事。”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官府的认可,也大都秉承着诚信经营,还有不少愿意去扶危济困、关怀弱小的。
    ......
    “宁澜,快跟我走,作坊着火了,”年三十儿宁澜正在和宁磊笑笑守夜,宁建树突然着急的过来叫他。
    宁澜惊的鞋子都没有穿好,就和宁建树一路小跑去做坊了,“好好的怎么会着火,有人受伤吗?”
    “还不知,刚才守信来叫我,没来得及问清情况,他又去通知他父亲和秦大了。”
    临近过年,作坊大部分的工人都放假了,每天只有两三个人轮流值班,就是怕有心之人闹事。这个时间点儿出事,要说不是有人故意为之宁澜都不信。
    第24章
    到了作坊,宁守仁和宁大旺正在收拾仓库,仓库乱糟糟的,糖撒了一地,仓库门和门口放着的黄豆都烧焦了。
    院子里绑了一个人正胡乱叫骂,“快放开老子,知道老子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