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我还信不过你么。”
    两人几句话谈妥,宁澜半个多月的辛苦,总共赚了四两银子,倒也值得。
    天色还早,宁澜便去了一趟罗家村。罗明远去年考中了童生,明年就要考秀才了,罗家供应罗明远日子过的俭省,宁澜常买些吃的用的送过去。
    罗家院子里刚散去一群人,小舅舅罗杰正蹲在院子里叹气。
    “小舅舅,发生何事了?”
    “宁澜呀,快进来,”小舅舅强颜欢笑,“没事儿,进屋坐吧。”
    宁澜进屋发现一家人整整齐齐的,罗明远也在,“表弟怎么没去书院?”
    “书院休沐,我回家待一日,”罗明远语气中也是难掩的失落。
    屋中人人都是一脸难色,对宁澜却是闭口不提,宁澜也敛了神色,“原来阿爷阿奶舅舅舅妈还是把我当外人。”
    “胡说什么呢,”最终是罗阿奶开了口,“你阿爷过了年身体总不好,大夫瞧过开的方子要用人参作引,家中总共这么多银钱,给你阿爷抓了药明远的书就读不成了。”
    罗阿奶还有一件事没说出来,有人落井下石,说可以供罗明远读书,但要罗明远入赘。
    第25章
    其实再等两个月地里的粮食卖了,罗家手中也就有钱了,偏偏所有事情都赶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宁澜先问,“阿爷身体现在如何了?”
    “我没事,”罗阿爷憋着咳嗽,声音闷闷道。
    宁澜便有了计较,“我刚去镇上得了四两银子,舅舅先用吧,若是不够,我家中还有,舅舅随我走一趟去拿就是了。”
    “这可使不得,”罗舅舅忙推拒,罗阿奶和舅妈都把身子撇过去悄悄抹泪。
    “舅舅不要推拒,阿爷的身体和表弟的前程,哪样不比钱重要。再说我爹刚分家时,舅舅也没少接济。”
    都说救急不救穷,宁澜多往罗家跑了两趟,拉着舅舅去山上认了几味中药,叫他采了去镇上医馆卖掉,每月也能多个进项。
    这时的药材来源主要是两种渠道,一是野生的,二是人工种植。比如人参自唐朝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了,品质不比野生的差。
    但是要种植药材最起码要了解药材的习性,要有时间有精力去研究土壤气候,要多次实验,所以哪怕有人工种植的药材,价钱也不便宜。
    地里刨食的老百姓,总是很容易被生活里的各种难处压倒。
    这些日子宁澜经常去阿爷家照应,罗舅舅习惯自己扛事,手头的钱用完了便想把牛卖了,幸亏宁澜在给拦住了。
    光靠采草药解决不了罗家的眼下的困难,宁澜想了两日想到一个靠中药做的养生糕点“八珍糕”。
    “八珍糕”创于明代,本为御医陈实功的家传秘方,他一生注重脾胃气血的保养,寿命达到 80 多岁。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一书中留下了八珍糕的方子,并称其“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有据可查乾隆和慈禧都极其喜食八珍糕。
    八珍膏需要山药、茯苓、白术、薏米仁、芡实、白扁豆、莲子、山楂各 5 克,糯米、粳米各 250 克。
    白扁豆炒至表面焦黄,山药炒至微黄,所有原料碾粉并混合均匀,然后用糖水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醒 20 分钟。
    醒好的面团切分成大小一样的剂子,放入模具中做成糕胚,再上锅蒸 30 分钟即可。
    用了山楂的八珍糕健脾消积,若将山楂换成人参或者党参,则可以增补元气,强身健体。
    这里宁澜好像没见过党参,人参价格又高,所以便选用了山楂。宁澜买够原料,先教舅妈做了,做的时候阿奶还有表妹明芳都过来帮手,几人熟练后一天能做出不少。
    八珍糕哪怕是用了山楂成本是不低的,宁澜没有打算叫舅舅去镇上摆摊卖,而是带着舅舅去找了刘承,之后的事宁澜就没再管过了。
    四月份温度适宜,宁澜忙着嫁接栗子苗,嫁接成功的栗子苗还要养护,顺利的话到第二年秋季才能种植。
    宁澜之前种在院子里的两颗桃树都死了,他去镇上找了几本农书没有找到关于果树嫁接的,就厚着脸皮向宁致文请教,没想到宁致文真是知道的。
    这里很多书籍都被世家大族把控,没有一定地位根本接触不到,也怪不得宁澜在镇上根本找不到有用的农书。
    嫁接栗子树的事一时急不来,宁澜只得耐下心来慢慢研究试验。
    六月院中的荷花盛开,宁澜又做了一坛荷花酒,炙过后用泥封了埋在地下。宁致文爱酒,宁澜就投其所好。
    小麦收完,罗舅舅便把宁澜借的银子还了,并且承诺过两个月给宁澜送八珍糕的分成,八珍糕给刘承家的茶楼带来了不少生意,刘承正安排了人把八珍糕往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