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青梅时节, 用盐和糖制作酸甜可口的酥梅, 再将剩余的梅卤收藏起来, 陆续腌渍各色初放的花蕊。不但秋海棠、梅花、蔷薇、玫瑰、桂花可腌渍, 连橙、橘、佛手、香橼亦可。腌成后, 各色花露兑水,便可制成一杯杯色彩鲜艳、芳香馥郁、酸甜可口的花果饮品,尤其适合酒后饮用。
    宁澜在这儿待不了几天,也只能把青梅腌了,后续的交给张九如去做。
    “写什么呢?”张九如忙完了过来找宁澜,发现他驼着背正奋笔疾书,上来把他的背扶直了。
    “一个才女做花果香露的法子,”宁澜写完放下笔,吹干墨汁递给张九如,“九哥瞧瞧。”
    “倒是别致,若我做不好,岂不是辜负了你和那位才女?”
    “不辜负,”宁澜笑的眉眼弯弯,“这位才女还有一个茶泡饭的做法,九哥一定能做好。”
    “是吗,说来听听。”
    “每饭,以岕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
    “我虽没有岕茶,其他茶想必也可拿来一试,”张九如说着就吩咐下人把他的茶具拿来。
    茶泡饭六朝时已有,历史悠久,吃法很多,可加各类果干蜜饯肉脯。宁澜喜欢什么也不加的,吃茶和米饭的原汁原味。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也写过茶泡饭,“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宁澜还查过野鸡瓜齑的做法,一道小菜,做法繁琐极了
    张九如煮茶方法讲究,有点像陆羽《茶经》中的煎茶法:
    先拿出一小块茶饼在炭火上烤出凹凸不平的小疙瘩,再掰碎细细碾成末,趁热包好,不让茶末裸露在空气中散去精华。
    然后取山泉水煮沸,泉水冒出鱼目般的小气泡时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并撇去水沫。水继续煎,等锅内气泡如泉涌时取出一瓢水搁在一旁备用。然后拿汤勺搅动,使水形成流动之势,投入茶粉。茶水沸腾后倒入之前取出的水止沸,关火,茶才算煮好了。
    取一碗冷米饭,均匀的倒入茶汤,清香的茶汤激出米饭的甘甜,再可口不过。
    “九哥真厉害,”宁澜连着吃了两小碗茶泡饭才停下。
    “比不上你,”张九如片刻不离眼地看着他,“明日我休沐,带你去城外的寒山寺可好,听说那里的平安符特别灵验。”
    “好,九哥还信这个?”
    “嗯,是得道高僧开过光的,”张九如点头,他原来是不信的,有了在意的人就开始信了。
    次日只有小满和知礼跟着,四人驾车去了寒山寺。一路上香客不少,马车未靠近山脚就得慢下速度,停靠的地方也找了好久。
    宁澜和张九如步行上山,小满和知礼远远跟着。这不年不节的,来烧香拜佛的人大都出身富贵,个个带着一溜的婢女小厮。
    “上次和你爬山已经是好久之前的事了,”爬到半山腰,两人都有些微喘,张九如调匀了气息才开口说话,并拿出手帕擦去宁澜脸上的汗。
    “老头子,你瞧这兄弟俩感情真好,”一对老夫妇携手上来,也停在此处休息闲谈。
    几人相视一笑,并不用多说什么。片刻后老夫妇继续往上走了,宁澜和张九如跟在后面看着他们的背影,两只手牵的更紧了。
    寒山寺内清幽,没有一丝炎热的气息,古钟敲响,深远的声音一直在山中回荡,许久才慢慢散去。
    两人先上了三柱清香拜过神佛,由寺庙僧人引领着去请平安符。去时主持正领着众和尚念经,两人站在一旁耐心等候,宁澜还是第一次听到诵经声,听着一会儿竟觉得内心平和不少。待读完经僧人上前替两人告知来意,主持竟亲自请了两道平安符送给宁澜和张九如。
    宁澜把自己的那枚贴身收藏,走时留下不少功德银子。
    宁澜对佛教文化不懂,张九如带着他各处转了个遍,低声给他讲各个殿堂的供奉和避忌,让他多了几分了解。
    听着听着,宁澜想起之前宁致文说要出家必须得相貌端正,目光就不由自主转到别人脸上去了。
    “看什么呢,”张九如轻轻将宁澜的脸抹了个方向,吃味道。
    “不看了,都不如九哥好看,”那些和尚长的确实比一般人好,但都比不上他家九哥。
    “瞎说,”张九如继续带着他往前走,
    寒山寺的素斋也是顶有名的,像什么庆元豆腐、素烧鹅、芋煨白菜,罗汉素面等都是来了必尝的。
    那罗汉素面尤其讲究,汤头一共用到十八种食材,谓之十八罗汉齐聚,其中除了菌菇类,全部选择当下的时令蔬菜,再加上白萝卜和黄豆芽熬的素高汤煮成,鲜甜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