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磊则在罗明远的指点下备考。前年罗明远考中秀才后, 因成绩优异得以入州学学习, 眼下正在准备三年一次的岁考。
    秀才功名并不是终身制,每三年都要经受一次学政考试, 也就是岁考。
    岁考之后, 秀才按成绩被分为三等, 成绩最好的为“廪生”,由朝廷按月发放粮食, 成绩更为优异者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可以获得入太学读书的资格;
    第二等的被称为“增生”,朝廷虽不再发放粮食,但也可以获得奖赏, “廪生”和“增生”都有名额限制;第三等的被称为“附生”, 指刚刚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
    至于没能入等的,可就要被剥夺秀才资格了。
    因贡生与其他太学的学生不同, 为正途所出, 非花钱买来或官员子弟的名额,因此贡生送入太学学习深造肄业后, 可以直接由吏部派任为教谕、训导、知县等官职。
    罗明远的目标正是入太学,若不入太学要再往上考, 一定是得考中进士才有百分之百做官的可能。考中举人, 也是要等补缺, 这一等就不知等到何时了。
    贡生做官弊端是升迁困难, 但若安心当个小官或者志不在官场, 寻个其他出路也是很容易的,而且作为不一定比在官场上低。
    像我们所熟知的吴承恩、蒲松龄、冯梦龙都是贡生出身。再说句市侩的话,当上贡生之后收的贺礼银子也抵得过多年求学的花费了。
    说回宁磊这边,院试报名与府试流程一样,不过为防止作弊,院试分正试复试两场,由学政亲自点名入场。
    点名结束后,升炮封门,学政坐大堂亲自写试题,主要考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会筛掉一部分考生,留下的考生为最终录取名额的一倍。第二场考试再筛掉一半。
    两场考试后三天放榜,通过的考生便获得了“生员”的称号,也是俗称的秀才,就有了进入州学、县学学习的资格。另外秀才还有免除傜役赋税,见官不必下跪等特权。
    .....
    “阿北,你怎么起这么早?”宁澜一大早打着哈欠走进院子就看见阿北正踱来踱去的,一脸的焦躁。
    阿北明显没有睡好,眼下一圈青,“少爷,今天放榜,我心慌。”
    家里人都起来了,只有宁磊还在睡。知达正在纸上写糖水铺还需要采买的东西,被阿北晃的头晕,一把抓过人按在凳子上,“老实坐好,别晃了。”
    “哦,”阿北听话的乖乖坐下,两只手放在腿上,一动不敢动了。不过一会儿,他就起身跑去看榜的地方等着了,知达怕出事,无奈地跟在后边。
    没想道才不到半小时阿北又回来了,宁澜好奇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人太多,挤不进去,”阿北耷拉着脑袋道。
    宁澜撑不住笑出了声,“哈哈,等着吧,宁磊中了会有人来报的。”
    这条胡同住的学子不少,打吃过饭锣鼓声就没断过。
    宁磊起来后迅速把自己收拾利落,囫囵喝了一碗粥,就和阿北一起僵硬的坐在院子里。他脸上强装着镇定,心里已经乱成一团,每次锣鼓声一响,心就砰砰的好像要跳出来。
    等到锣鼓声终于停在门口,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衙役进来来,他脸上已经麻了,隐隐约约听见衙役大声报喜,“恭喜清远镇洞溪村人氏宁磊老爷高中第三十六名!”
    衙役是个熟面孔了,宁澜拿出几两碎银子谢过,给后面凑热闹也大方地洒出去一串铜钱,一时间喜庆的话不绝于耳。
    “劳烦问一下,洞溪村还有一位叫李小书的可中了?”宁澜把衙役拉到一边低声打听。
    衙役对李小书也有印象,才从他家出来不久,赏钱还沉甸甸的装在袖口呢,因此痛快地道,“中了,李少爷中了一百一十八名。”
    又和衙役聊了几句宁澜才知道,青州下辖九县,参加考试的有2000余人,最终录取人数200人,十还不取其一。
    送走衙役,宁澜给知达阿北和厨娘一一发下赏银,宁磊才大梦初醒般,高兴地跳了起来。“中了,哥哥我中了!”
    阿北是知道宁磊读书如何刻苦的,也跟着跳,“磊少爷最厉害!”
    知达把大门关上,随他们怎么跳去。
    当天晚上李小墨就在药膳坊摆了宴席,为李小书庆贺。宁澜在州城认识的人不多,只叫厨娘准备了一桌家宴,叫上李家的人,赵耀和张九如小聚一下。
    李小墨和笑笑送给宁磊一枚绣着白鹭、莲花的香囊,寓意“一路连科”,里面装了几两银子,叫他自己置办喜欢的东西。赵耀送了一把折扇,上面有青州城名儒的墨宝。张九如则送了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