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损伤的梨要隔一夜才能放入地窖,放的时候梨柄平放,放好后就不能再翻动了,以免梨子有损伤。宁澜还放进去一些白萝卜同贮,据明《农政全书》记载,白萝可以延长梨的保存期限。
    梨的适宜保存温度为0-2摄氏度,温度高时要及时打开天窗通风降温,随着天气的越来越冷,天窗也得由半关到全关,最冷时甚至要用厚土堵严实。
    如果窖内太干,可定期洒水保持湿度。这样梨子保存到春节或来年三四月都是没有问题的。
    三奶奶她们说是过来帮忙,就真是过来帮忙的,给钱不要,给梨也不要。这有时间了,宁澜把这些人邀请过来,设了个梨子宴。
    《本草纲木》中有记载:“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鲜梨取汁,可与生姜或放凉的茉莉花茶做成浆饮,清甜可口,适合春夏饮用;若做成烤梨或炖汤来喝,最合适秋冬滋补。
    光有梨是吃不饱的,宁澜叫麻婶儿炖上一锅肉,自己去做小吊梨汤和各种烤梨。
    小吊梨汤相传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李氏梨汤,乾隆帝下江南途径赵州时,口渴难耐,咽痛沙哑。一行人行至赵州桥附近,在在一路边茶摊坐下,一人要了一碗茶水。入口,乾隆帝顿感清心润肺,咽喉舒服很多,便把方子带入宫中,后来广为流传。
    做梨汤要选砂锅,沸水下入梨块、银耳、红枣、枸杞煮沸后转小火慢熬一个半小时,再加冰糖、黑糖、一撮盐熬一个小时即可。甜汤喝多了容易腻,用盐可解。
    梨汤熬制的时间可以来做烤梨,梨子去核去皮,先放入冰糖中连皮小火炖三十分钟,这样汤汁滋味足,也可节省烤制时间。
    煮好的梨和梨汤分装到小碗里,每碗加入去核的红枣,再分别加入黑糖、生姜,陈皮、山楂,酒酿、干桂花做成不同口味,然后放入烤炉里烤四十分钟。
    “今天可是有口福了,”三奶奶等人过来,也没空着手,拿来了炒的山中捡拾的干果,众人一边吃一遍聊天。
    “可不是,早就听说宁澜手艺好,我来偷偷师。”
    “你个懒货,人家都做好了你才来,偷哪儿的师。”
    “嗨,偷不了师,当回甩手掌柜,只等吃也顶好不是!”
    秋日里秋风下,热腾腾的炖肉和烤梨刚一上桌,白气就被吹散了。众人再顾不上说话,端起一小碗烤梨吃起来了。
    第58章
    等着的日子太难熬, 时间仿佛是放慢成了0.75倍速。京里、州城、县里久久没有信传来,宁澜也只得安慰自己,秋梨膏做法再繁复、耗时再长,到底是药食同源的, 不能常吃, 自然不像糖和酱油那般容易推广。
    做秋梨膏需先将鸭梨洗净切丝,加老姜丝、罗汉果先煎五个小时, 取出头一道汤汁。锅内原料不扔, 加清水、红枣丝、百合再煎三个小时, 取出第二道汤汁;最后加清水,金银花、干薄荷再煎一个小时, 取出第三道汤汁。
    第三遍时把汤汁滤干净,所有残渣就可弃之不用了。最后三道汤汁混合,加入冰糖、川贝粉上锅熬煮至汁液粘稠,能滴落成珠就算熬成了。
    做一锅秋梨膏要费一天的功夫, 原以为十斤梨可以做出一斤秋梨膏, 实际上做出来只有四百克。宁澜额外做出五罐没加冰糖的,放凉拿梨花蜜拌了, 收起来自己喝。
    “你忙活了几年种的梨树为的就是做这东西?”宁致文休沐时, 难得的带着管家来了作坊。
    “是呀,正好我带你们瞧瞧, ”宁澜领着两人从配料间到清洗间、火炉房、灌装房挨个转了一圈,问道, “怎么样, 文伯?”
    “还不错。”
    宁澜撇嘴, “文伯好就是好, 不好就是不好, 您老人家好好夸我一句,这可费了我好几年的功夫,光研究怎么种梨树我的眼都要瞎了。”
    宁致文吐字如金,“很好。”
    “多谢文伯,”宁澜招呼二人坐下,用温开水冲了两杯秋梨膏。黏黏稠稠的膏体,舀一勺放在清水里,稍刻便化开了,焦褐的颜色化为澄净的琥珀色,浓郁的滋味也化为了清甜,“文伯,管家伯伯你们快尝尝。”
    宁致文先拿起来闻了一闻,没有刺鼻的药味,只有淡淡的香气。喝一口,甜味儿中带点儿梨本身的酸,很清润,“是好东西,功夫没有白费。”
    听到头一个正面反馈,宁兰高兴道,“可不,秋梨膏最适合秋冬服用,不仅可止咳、祛痰、生津,还能滋肺阴、护胃气。”
    宁致文听完若有所思。
    “这要旁人说这是药我可不信,酸酸甜甜的比药好喝百倍,”管家见宁致文不出声,开口打趣,“我要是再年轻十几岁,为了这东西,病都愿意多生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