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糯米藕,选九孔莲藕削去外皮清洗干净,将莲藕大头一端切去一小块,塞进浸泡好的糯米,拿筷子把糯米压实,切去的一块中同样塞满糯米,两截藕对上,用竹签固定好。
    水中加入红曲调色,冰糖、少许盐调味,然后放入莲藕,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煮4个小时,待莲藕能用筷子轻轻插透,放置到不烫手时捞出切厚片。
    煮藕的汤汁捞出一勺,加白糖在锅中煮至粘稠,浇到糯米藕上,最后再浇上一勺糖桂花,软糯香甜的桂花糯米藕就做好了。
    归远大师吃过桂花糯米藕果然赞不绝口,“我只吃过熟灌藕,这糯米灌的藕还是头一回吃,滋味当真不俗。”
    桂花糯米藕是江南一带名点,相传最早出现于扬州一带,是一位母亲专门为苦读的儿子烹制的,后来儿子成了清康熙年间的状元,把桂花糯米藕手艺传入了宫中。
    宁澜原来也动过做熟灌藕的念头,真粉是绿豆淀粉,倒不难找,可那麝香是极名贵的,最终也没有做成。
    不用宁澜和张九如开口,归远大师已知道他们的来意,他与宁致文一直有书信往来,知道洞溪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又拖着吃了一个月宁澜做的吃食,开口应下了。
    第90章
    五月底, 宁澜和张九如启程回清远县。
    这次两人不似之前那般轻车简从,一队人浩浩荡荡地拉拉了许多东西。
    宁澜只带了阿北回去,阿南留在京城照看糖水铺子和卤煮火烧的摊子。
    归远大师也没同他们一起,归远大师还有老友要去拜访, 之后才能往洞溪村去, 约定好中秋前后抵达。
    这次还是元春元秋在前面带路,毛球球依然一脸睥睨地站在马背上。
    张老太爷领着张家一群人把宁澜和张九如送到城外, 要分别是, 老太爷不知从那儿拽出来一个半大孩子, “交给你们了,给我好好养, 养废了就等我找你们算账!”
    宁澜和张九如面面相觑,被这突如其来的举措打的措手不及。
    待二人反应过来,张老太爷已经领着张家的人走远了,宁澜和张九如也只能把这孩子带上马车。
    马车上仔细问过, 二人才了解情况, 这孩子叫张清川,6岁, 是张家远房远房远房亲戚的孩子。父母意外去世, 家产被亲戚瓜分,打会走路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张家的人找过去时, 就问了一句,“张清川, 让你去给别人当儿子你去不去?”
    张清川呆愣愣的, 看了看爆着骨头青筋的脚丫, 点头应下了, 然后就被送到了宁澜和张九如面前。
    张九如握住宁澜的手, “养吗?不养我让元春元秋给他送回去。”
    张清川听闻此话一脸局促,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宁澜略想一想也明白张老太爷的用意,怕他们老了膝下无人照看,故而找了一个孩子。打小养在身边,培养出感情,不至于老了身后没人送。
    宁澜注意到张清川无处安放的眼神,便点了点头。
    张九如拉住宁澜的手,对张清川说,“以后我们俩就是你的家人了,咱们都先慢慢适应着,改口什么的日后再说。”
    “是。”
    “可要改名字?”
    张清川坚定摇头,“我的名字是亲生爹娘给娶的,他们给我的只剩这一个名字了,我不改。”
    宁澜心中认同,明白了张老太爷为何在张家的众多旁枝中独独挑出他来。
    途经青州,宁磊和李小书马上要参加今年的乡试了,宁澜和张九如便在此逗留了几日。
    恰逢端午节,古人将这一日也称为浴兰节,因这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因此家家户户有给孩子泡药汤祛百病的习俗。
    路婶儿见着一个干巴巴的小娃娃心疼的不行,忙去街上买了苦草麦药给张清川泡了个热汤,又给他换上了新衣服新鞋子。
    那边张九如无事,正给宁磊和李小书讲书,讲时事。宁澜则忙着给宁磊和李小书做一道鲤鱼焙面,预祝他们能如鲤鱼跃龙门,此次考试顺利得中。
    鲤鱼焙面全称是糖醋软熘黄河鲤鱼带焙面,向来有“龙肉甘美华如玉,龙须焦脆细如丝”之称,是河南十大名菜之一。
    做鲤鱼焙面需选择黄河鲤鱼,且要选择河底泥土较少、水质干净的河段中的鲤鱼,这样鲤鱼才没有土腥气,刺少,并且肉白嫩紧实。
    鲤鱼收拾干净,改刀成瓦楞形,用盐、胡椒粉、葱、黄酒腌制片刻,控干血水,拍上一层薄薄的淀粉,热油将鱼炸至八成熟。
    锅中烧一锅水,将鱼简单汆一下,去掉油炸过程中鱼身上沾染的的焦黑色淀粉屑,出来的成品会更好看。
    热锅中加入冷水,放入白糖,炒出糖色,加入米醋、盐调味。然后放入鲤鱼,不断的往鱼身上浇汤汁,这一步就是软溜了。待汤汁浓稠,浇入少许热油,继续大火溜到锅中冒大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