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页

作品:《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番外

    始皇帝霸道独.裁,见不惯,罢黜也就罢了,怎就要大肆屠戮!岂非暴虐之举,德行尽丧也!
    吾等儒生万人一心,始皇帝又能如何!
    万人尽数坑埋吗?那他必将遗臭万年!
    众儒生:……
    但这,不是不复万众一心了吗?
    青壮儒生挣扎之余,难免闹出点动静。
    周邈早有预警,一直留出股心神关注着后面的儒生,第一时间发现了异样。
    而嬴政居高临下,看得更清楚,睥睨前方的目光逐渐冷冽。
    如今的齐
    鲁儒生,远没资格叫他权衡隐忍,先前是不在意,就事论事。
    若是一再冒犯,坐实‘坑儒’又何妨?
    同样发觉的,还有立于下方主持议程的叔孙通。
    心中不由道:可别愚蠢冲动了,今日所议乃封禅大事,若坏了好兆头,他亦保不下几十条性命啊!
    周邈连忙给叔孙通使眼色。
    怒斥打脸固然爽,但就像玉器与瓦砾相撞,叫儒生破坏了今日议程,即便坑杀了罪魁祸首,也使玉璧有瑕。
    始皇陛下的封禅大事,在史书上,必须是完美无瑕的!
    叔孙通会意,高声道:“自古帝王,功德已满,又有空暇至乎泰山,何尝不封禅?
    今始皇帝功德兼隆,又受命于天,身已至泰山与梁父之间,封禅之机已至!”
    “古者封禅,乘蒲车,是恐伤泰山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草禾编成,是古不如今之物阜民丰。”
    “时移世易,今已难以施用,宜当修缮、打扫车道,乘銮舆登至山巅,再筑台以封。诸位以为,然否?”
    今天说是商议封禅之事,但其实流程早有腹稿,只是过一个明路而已。
    仙使周邈再次拊掌大赞:“然也!沧海桑田,天地恒久变化,世事也当如此理,封禅之礼自亦当与时变化。”
    “然也然也!”
    “然也!”……
    又是一阵附和,此起彼伏。
    至于后面儒生的些微异动?无足挂齿。
    【……即皇帝二年,东巡郡县,礼祠邹县峄山。又议封泰山、禅梁父之事,皆如太祝通言,无有异议……
    ——摘自《秦书》】!
    第87章 这场合,根本冷静不了一点!
    叔孙通在众议封禅之事时,阐述了始皇帝嬴政‘功德兼隆’,但天降祥瑞呢?
    天降祥瑞,方才表示帝王之位,乃‘受命于天’。
    “……所以祥瑞呢?”等百家博士和儒生退去,只剩下数名朝中上卿时,周邈问出了这个问题。
    此问一出,周邈立即受到大秦君臣瞩目。
    周邈:???
    太祝叔孙通神色难言,但职责所在,终究由他回道:“仙使临秦,完缮咸阳,修治驰道,普惠黔首。”
    “这难道不是在那些景星庆云的大瑞之上,类同麟凤五灵的至高嘉瑞?”
    祥瑞有五等,至高为嘉瑞,其后是大瑞、上瑞、中瑞和下瑞。
    “祥瑞竟是我自己?”周邈一整个震惊,反手指自己!
    大秦君臣:这反应,未免也太延迟?
    叔孙通郑重颔首:“众所周知。仙使岂不见今日,竟无人提起祥瑞一事?只因仙使就在当场。”
    仙使在,嘉瑞便在。
    周邈:活的能走能动的嘉瑞本人是也!
    嘉瑞本瑞的周邈,早已深刻认识到:这趟出巡,是始皇陛下的专场加主场。
    并打定主意,他绝不出风头,谨防喧宾夺主。
    以身为盾,护卫左右,保始皇陛下安全无忧——乃是这趟出巡的主(划掉)、兼职!
    原以为是主职的,但如今成为嘉瑞本瑞,那行走的活体嘉瑞就是他的主职了!
    夸夸拍手,呐喊助威,当一个彩虹屁气氛组——则是他的副业。
    以上,就是周邈对自己这次蹭出巡旅游的职能定位。
    因此周邈未作任何特殊布置,像是借助基建系统的工业机器人,搞点声光效果,制造些玄异祥瑞,诸如此类。
    他不想让史书上在记载封禅一事时,出现诸如:‘仙使邈驭使神兽扫道、筑坛,声震天表、光耀九州’这一类的记载。
    那会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始皇帝嬴政的封禅大礼,全靠仙使襄助,才得以办起来一样。
    #一切会抢始皇陛下风头的事他都要严厉杜绝!#←这是唯粉的素养!
    而且太祝叔孙通筹备的封禅大礼,已经足够盛
    大庄重,气势恢宏。
    ……
    封禅,其实应当拆分理解。
    封,为祭天,多为皇帝登临泰山,筑圆坛祭天,以报天之功;
    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山丘,筑方坛祭地,以报地之德。
    天以高为尊,便筑坛以增五岳至高的泰山之高,以报达天的功劳。
    地以厚为德,于是筑坛以厚梁父之基,以报地之德行。
    所谓‘登封以报天,降禅以除地’,就是源于此了。
    封禅大礼,即是在功德兼隆、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隗状领头挂名,叔孙通全揽事务,紧锣密鼓地筹备起封禅典礼。
    如礼祠峄山一般,先派出数千士伍,兵分两队,同时修理、打扫阳坡登山、阴坡下山的山道。
    而后几乎同时,叔孙通亲自先上泰山,准备筑坛、列队、献礼等一应事宜。
    做到在心中预演无误,成竹在胸。
    以太祝之身筹备、主持始皇帝的封禅大礼——哪怕名义上主管之人是隗状,他叔孙通只是副手,却也已能在史书上有一笔之地!
    况且筹备主持封禅大礼,是当世就能拿得出手的大功一件,于他的仕途有巨大助益。
    因此,叔孙通可谓是夙兴夜寐,力图将封禅大礼筹办得完美无缺!
    而达成完美成就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征发来的三十儒生弃置一旁。
    并非如历史上一样‘罢绌’,就是名正言顺地,把他们晾到一边去。
    “封禅大礼是国之大礼,列席者为君、臣、百家博士,及于大秦江山有功者。”
    换言之,你们这些齐鲁儒生不过野地里的学子,无官无职、无功无绩,没资格随行封禅大礼!
    齐鲁青壮儒生:……
    齐鲁老儒生:言之有理。
    理自然是有理的,他叔孙通拿到明面上来的说辞,总归不会有可供指摘的漏洞的。
    何况还有不必宣之于口的理由。
    “尽管众议封禅之事时,那些毛躁儒生没闹将起来,但那些小骚动,皆已是心照不宣。”
    刘季两腿岔开,坐得像个筲箕,撇撇嘴:“明知有儒生心怀不满,还允准他
    们参加封禅大礼,万一届时生出事来,破坏了大礼,那是要留载史书的!”
    “那始皇帝不应是君王,当是圣人了!”
    叔孙通亦深以为然,当即就将剔除齐鲁儒生一事,回禀嬴政:
    “……且百圣归秦,有百家博士便足矣,再令儒生随从封禅,颇有不公偏宠之嫌。”
    征发儒生共议封禅大事,姑且算是占了地利——当然若允准随行封禅,也可以作此解释。
    可若牵强附会,随从封禅,也确有此嫌疑。
    当然,一切揣测,在始皇帝旨令之下,都将散作云烟。
    即便令儒生随从,也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但现在不令随从,亦更是一件小事。
    “太祝议是,依言而行。”
    “唯。”
    叔孙通不由心中暗叹:蠢货们啊,随从封禅的大好机遇,被你们自己作没了!
    果然,聪明的三百儒生都被他选出带入咸阳了,剩下的不就唯有些歪瓜裂枣了?
    不是儒生愚蠢狂妄,是聪明谦逊的,都已经上交国家了!
    如此一想,文通君叔孙通心中念头瞬间就通达了。
    驻扎泰山脚下的第二日,叔孙通在奔忙筹备封禅事宜。
    嬴政则在召见济北郡和博阳县的郡县两衙官吏,周邈照样随从左右。
    济北郡治所位于南边的博阳县,而泰山和梁父山,就在博阳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