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页

作品:《青陵台+番外

    温齐回来后,华滟就正式公布了长兴帝的死讯,这个在位六年的皇帝,以一种格外潦草的方式结束了他为帝的生涯。尽管他在世时也理不了什么朝政,但他薨世的消息甫一传开来,连温齐军中的精锐都有人掩面痛哭,悲难自已。
    后来华昇问过华滟,为什么那些与他父皇连一面之缘都没有的士卒、百姓,会如此真情实感地为一个皇帝的离去披麻戴孝,那时华滟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她想了想,回答这个冲龄于灵前即位的孩子说,也许,他们为之感怀的不是你的父皇,而是你父皇离世象征着的一个太平盛世的落幕。
    温齐回归后,有几位顽固的老臣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应当尽快挑选合适的继承人继承大统,还有几家跟着一道逃出上京且出了五服的宗亲认为,国赖长君,此诚大夏危急之时,更应立一位已经长成的君主理政——意思是他们想令自家二十来岁已经成婚的儿子即位为帝。
    流言传到华滟耳中时,她感觉有些啼笑皆非。
    华滟摇了摇头,略一思考后提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盖上私印命令转交给闹得最欢的那几家。
    传令的小兵领命而去。
    华滟望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道:“还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跟雀蓝说起乡下腌臜事的‘吃绝户’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是家业,一个是国业而已……”
    没几日就传来消息,说是闹腾得最厉害的几户宗亲连夜从行宫附近的村庄搬走了。他们连住进青陵台的资格都没有。
    华滟就笑了。
    华旻坐在她身边,问她在笑什么,华滟随手将一张短笺递给华旻。华旻接过来一看,顿时愣住了。那纸上文字只有一个意思,便是为国本考虑,若想继位,需得捐出家财收入国库。
    这些血脉关系已经很远的宗室们能拖家带口逃出上京,还能在新旧帝位更换之时生发出一点别样的心思,别的不说,家底俱都是很厚的。这样的家庭里自然人人都有自己的算计,若叫他们之中旁支庶出的子弟为了叫一个主枝嫡脉的儿郎坐上皇位而放弃自己本能分得的财物,一个个自然都是不肯的。而各家家主呢,也要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捐出万贯家财,换得儿子坐稳了皇位,自己能有什么好处?现在乱世已初现端倪,他们便是再傻也晓得银钱握在自己手里和握在别人手里的区别。一来二去,闹将起来,各家都吵得乌烟瘴气一团乱,再加上温齐这里时时询问他们考虑好了没,内外两重压力之下,他们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办法:跑!
    华滟淡淡道:“像这种货色,都不必怎么出手,略施小计就能打发了。你往后遇到这种人,虽说不必费什么心思,但前提是要知道事情来龙去脉,须知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慎小谨微是上策……”
    华旻坐在一旁认真听着,时不时执笔记下,此时她还未意识到,华滟教她的,是持家之策,亦是治国方法。
    第108章 更隔蓬山一万重18
    几番博弈之下, 在大行皇帝去世后的两个月后,众人终于得出了最后一致的意见。
    长兴帝华潇在世时修建的陵墓位于上京城郊令暎山脚,此时自然不方便扶灵归葬, 于是请了个略懂些风水道行的人在青陵台周边寻了处墓穴,将停灵两个月的棺木葬入,期盼他日战乱平息后,能将皇帝的灵柩从地下起出,葬入帝陵。
    第二日,华昇作为先帝唯一在世的皇子, 于先帝陵前仓促继位, 改元弘始。
    华滟进永安大长公主,华旻进镇国长公主。温齐加封为胤亲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太师。
    长兴六年七月,也即弘始元年七月, 鞑靼大军倾巢而出, 连同女贞人从东北、北面两个方向两面夹击,甚至占据了上京、直沽两城为都城, 并以此为跳板,联手攻入中原腹地,正式叩开了大夏的国门。
    没有给他们留有多少反应的时间,温齐带领就地募集的五万新兵和十万旧部, 号称三十万大军,立刻启程北上御敌, 一边募兵一边征战, 一边征战一边募兵。在鞑靼于大夏点燃烽火的四五年里, 数不清多少人家的儿郎上了战场, 一去不归。
    弘始二年,局势险恶, 夏军防线连连败退,皇帝御驾也不能不从青陵台启程,退守襄阳。
    弘始三年冬,寒江冷彻骨。温齐亲自带人护送小皇帝连同朝廷重臣南渡大江,送至扬州,以长江天险抵御不通水性的鞑靼军队。
    女贞人却派人乘船从外海凫水绕过辽东,从华亭偷偷上岸趁夜伏击,小皇帝所乘御船底部被人偷凿开来,行至半夜船沉了一半,小皇帝在一片混乱中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