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张作霖的由盛转衰

作品:《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直奉大战过后,张作霖虽然取得了胜利,正式走向巅峰。

    但也并不意味着张作霖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还需要调转枪头对付冯玉祥。

    冯玉祥的实力虽说不如张作霖,但也不会坐以待毙。

    为了对付张作霖,冯玉祥拉拢了很多盟友,想要一举击溃奉系大军。

    也是直到此时,张作霖好像明白了自己最后失败的原因。

    在主播说北洋时代过后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他就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

    直奉大战过后,他张作霖的实力远比其他军阀势力强得多。

    可依旧没能延续下去,反而让南京国民政府钻了空子,这就说明后面出了大的变故。

    现在从主播口中得知冯玉祥勾结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和李景林,他才明白应该是这两个叛徒断送了自己的千秋大业。

    郭松龄和李景林是他颇为信任的军长,可却在将来背叛了他,这让他大为愤怒。

    不过好在提前得知了这一信息,只要拿下这两人,他有把握统一全国。

    “1925年奉军整编后,共有六个军团,合计二十個师。”

    “外加七个步兵旅、二个骑兵旅以及二个炮兵旅。”

    “六个军团的负责人分别是第一军团姜登选、第二军团李景林、第三军团张学良、第四军团张作相、第五军团吴俊升和第六军团许兰洲。”

    “这六个兵团总计兵力约为20万,这20万人是奉系的精锐,也就是奉系的根本。”

    “后来奉军入关,席卷华北,又收编了大约20多万其它派系的部队。”

    “但这收编的20万跟奉军的20万精锐是不能比的,那都是不堪一击的,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的草头军。”

    “比如后来盗掘东陵的孙殿英的直鲁联军第十四军,根本就不能称得上是军队。”

    “打仗不行,军纪不行,人品也不行,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根本靠不住。”

    “而在这20万奉军精锐中,张学良统领的第三军团就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论兵力,第三军团约占奉系精锐的30。”

    “论装备,第三军团的各式轻重机枪多达千余挺,这个比例不仅高于同期的民国军阀,也高于日军。”

    “在当时中国领土上,能与之比肩的只有日本关东军。”

    “张作霖可以说是把奉军的老本都交给了张学良,明显是在培养张学良将来接班。”

    “而张学良又把郭松龄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对其极其信任,让郭松龄当了第三军团的副军长。”

    “不过张学良平时不怎么管事,所以第三军团实际上就由郭松龄控制。”

    张作霖郭松龄不仅辜负了我的信任,也辜负了我儿子的信任,实属忘恩负义的小人。

    要不是看在郭松龄是儿子老师的份上,他根本就不会让郭松龄担此大任。

    他原本是看不上郭松龄的,此人虽然有能力,但肚量太小,不是担任将帅的绝佳人选。

    但没有办法,儿子信任郭松龄,并且一直力保。

    无奈之下,他也就只能从了儿子的选择,让郭松龄担任儿子的副手进行辅佐。

    不过为了郭松龄将来能够死心塌地的效忠儿子,他时不时就会进行打压。

    他们父子两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才能让郭松龄对儿子感恩戴德。

    可万万没想到,郭松龄最终选择了背叛。

    想到此处,他好像明白了郭松龄为什么背叛他的原因。

    很有可能是他一直打压郭松龄,使得肚量小的郭松龄记恨上他了。

    不过不管如何,既然郭松龄选择背叛,那就不能留了。

    当即他就下令让人捉拿郭松龄,将其关入大牢等待审判。

    “按道理来说,郭松龄在奉系中就等于是太子老师。”

    “将来张作霖驾鹤西去,郭松龄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奉系中的泰山北斗。”

    “但即便奉系给了郭松龄如此优厚的待遇,郭松龄在奉系中又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最后郭松龄还是选择了反奉。”

    “这场反奉风波一度还把张作霖逼到了绝境,甚至张作霖还做出了下野的打算。”

    “虽说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但郭松龄的反奉事件直接导致了奉系由盛转衰。”

    “1925年8月,张作霖任命李景林为直隶军务督办,姜登选为安徽军务督办,杨宇霆为江苏军务督办。”

    “张作霖本来是想让郭松龄当安徽军务督办,姜登选担任江苏军务督办。”

    “可偏偏这时候杀出一个杨宇霆,死皮赖脸的非要主政江苏。”

    “为了平衡势力,张作霖只好让杨宇霆去江苏,姜登选去安徽,冷落了郭松龄。”

    “张作霖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理由。”

    “郭松龄是他留给张学良的肱股之臣,现在越是打压郭松龄,将来张学良才越有操

    控空间,让郭松龄对张学良感恩戴德。”

    “不过张作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郭松龄这个人虽然有能力。”

    “但自尊心很强,心眼还小,与姜登选、杨宇霆都有矛盾。”

    “尤其是与杨宇霆的矛盾,整个奉系可谓尽人皆知。”

    “若是被别人顶替的位置,郭松龄或许不会计较。”

    “但偏偏这个人是死对头杨宇霆,郭松龄的心里顿时就不平衡了。”

    “两人之所以有嫌隙,简单来说就是靠山不同、分配不公、矛盾重重。”

    郭松龄淡定的看着弹幕上骂他的话语,丝毫不惧,脸色无半点波澜。

    他之所以选择背叛张作霖,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国陆军大学,经过专业的军事学习,成为正经的军事高材生。

    而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为了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热。

    他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自然是看不上张作霖这样的草莽英雄的。

    而且在两次直奉战争中,他凭借着过人的指挥能力,取得了极大的功劳。

    然而,功劳最高的他,却独独不在封赏名单内。

    而那些没有做出大成绩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赏赐的,这让他心里如何能平衡。

    还有直奉战争胜利后,膨胀的张作霖决定乘胜追击,继续攻打南方的国民军,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他对此是坚决反对的,认为当下的重点是开发东北,积蓄实力,抵御外敌。

    自从他和张作霖政见不合之后,那些本就嫉妒他的军官趁机大进谗言,对他是处处排挤。

    也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他才下定决心反奉的。

    不过只是有些可惜计划暴露了,必然会引得张作霖震怒。

    为今之计,还是先逃跑再说,以后再做打算。

    “北洋军阀虽然号称直、皖、奉三大派系,但奉系和直、皖两系有很大的区别。”

    “直系和皖系基本上是北洋军,或者清末新军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军队特征。”

    “而奉系的前身基本上都是东北各地的保安队,几乎全是大字不识的粗人。”

    “这些奉军的老班底以张作相、张景惠、吴俊升等人为代表,被称为旧派。”

    “因为他们当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又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

    “因此在张作霖独霸东三省后,他们也都跟着张作霖一起成为了奉系的领导人。”

    “这些人的优点是非常团结,对张作霖极为忠诚。”

    “东北在他们的控制下,基本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但同时老派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普遍思维落后,不懂近代化战争。”

    “让他们带几百人打游击还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不行了。”

    “张作霖指望这些人跟直系和皖系争天下根本行不通,旧派指望不上。”

    “张作霖也只能任用一批有军校背景的科班生来帮他训练新式奉军,这批被张作霖启用的新式军官被称为新派。”

    “新派人的特点是会打仗、会建设、会练兵。”

    “但他们在东北没有基础,必须依附于老派才能发挥自己的本领。”

    “于是,这批奉系新派军官就分成了两派人,分别是士官派和陆大派。”

    “士官派又称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经历,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杨宇霆。”

    “由于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他的校友姜登选等人也跟着沾光,被张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军的一部分实权。”

    “陆大派又称本土派,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龄。”

    “由于郭松龄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因此陆大派也受到重用,在奉军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实权。”

    张学良要是爹没有采取让郭松龄和杨宇霆相斗的策略,或许就没有如今拔刀相向的地步。

    奉系集团内部本身就隐藏着重重矛盾,有士官派和陆大派、老派和旧派、文官派和武将派之争。

    而他爹比较重视新老之争和文武之争,却对士官派和陆大派并不关心。

    而且他隐约感觉得到,对于士官派和陆大派之争,他爹反而有一种分而治之,坐山观虎斗的嫌疑。

    士官派老大杨宇霆和陆大派老大郭松龄水火不容,而杨宇霆利用他爹的支持始终压制陆大派。

    不仅让郭松龄,甚至就连他都十分气恼,可却又无可奈何。

    郭松龄的反奉,很大程度上与杨宇霆有关,都是被杨宇霆一步步逼迫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郭松龄反奉是不争的事实,他是不能原谅的。

    在东三省讲武堂教学期间,他结识了郭松龄,也认识到了郭松龄的才华。

    他的第三旅和郭松龄的第八旅,能成为奉军战斗

    力最强的主力部队,这与郭松龄的训练和用人是分不开的。

    他和郭松龄共事七年,奉军人人都说郭松龄是他张学良的灵魂。

    他是如此信任郭松龄,可现在郭松龄背叛了奉军,背叛了他,这让他如何能接受。

    “老派还不想退,新派又想掌权。”

    “但是蛋糕就那么大,哪有那么多的实权职务给新派将领呢”

    “这样一来,新派内部之间就势必要争权夺利。”

    “见郭松龄对张作霖不满,冯玉祥迅速与之搭上了联系。”

    “不过,虽说郭松龄对张作霖不满,但他还有张学良可以依靠。”

    “只要能熬死张作霖,他一样可以施展抱负,所以这时候的郭松龄也不是非要急着与冯玉祥合作。”

    “但事情就是这么巧,由于一连串的事,坚定了郭松龄反张作霖的念头。”

    “1925年9月,杨宇霆跑到南京视察,还派奉军第20师以戒严名义驻防上海,暗暗将矛头对准浙江。”

    “孙传芳见奉系气焰嚣张,有吞并自己之意,便暗中拉拢江苏军务帮办陈调元,决定反击。”

    “10月,孙传芳自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通电讨伐奉系,浙奉战争爆发。”

    “开打之后,孙传芳调集浙军4个师,另6个旅向上海发动突袭。”

    “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这其中还不包括张宗昌和李景林的部队。”

    “数量上,奉军兵力并不少。”

    “但由于地盘太大,10多个师分散驻守,这就导致每一个省的兵力不足。”

    “为了收缩兵力,杨宇霆命令驻沪奉军撤退,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溃败。”

    冯玉祥只要郭松龄和杨宇霆有矛盾,郭松龄迟早要和我合作反奉。

    在直奉大战后,张作霖就要调转枪头对付他。

    他自知实力不如张作霖,就只能到处拉拢盟友。

    当他得知郭松龄对张作霖不满的时候,就立马意识到机会来了。

    只要和郭松龄里应外合,一定可以一举消灭张作霖。

    虽说第一次联系郭松龄策反的时候被婉拒了,但他深知只要杨宇霆不停找郭松龄麻烦,郭松龄迟早有一天会站在他一边对付张作霖。

    “杨宇霆这个人属于典型的狗头军师,让他做参谋,搞建设,搞外交一点问题没有。”

    “但让他主政一方,执掌军队,简直就是灾难。”

    “面对危局,杨宇霆居然抛下部队跑了。”

    “他这一跑,群龙无首,奉军2个主力师被全歼。”

    “而更糟糕的是,苏南丢了,临近的安徽顿时门户洞开。”

    “安徽的本土军阀认为奉系大势已去,随即纷纷倒戈。”

    “姜登选见事不妙,只身溜走。”

    “如此一来,驻守安徽的一个奉军主力师也惨遭缴械。”

    “苏南、安徽两战,孙传芳摧枯拉朽,轻轻松松歼灭奉军3个主力师。”

    “得知前线溃败,张作霖暴怒。”

    “虽然张作霖没有当面对杨宇霆、姜登选表示不满,但私底下还是大骂。”

    “江南只有刘毅飞跟孙传芳打了八个钟头的仗,别人他爹妈少给他装个胆,一枪没放,全投降了。”

    “为了扭转战局,张作霖电召在日本观摩军事的郭松龄立即回国。”

    “郭松龄接到电报,认为张作霖只是把他当做工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有好处的时候,总是想着杨宇霆那帮士官派。”

    “出了事就总让自己擦屁股,实在没劲,把他当什么了。”

    “于是郭松龄回国后,便以生病为由住进了天津的法国医院。”

    “见郭松龄故意装病,张作霖也不便打破砂锅问到底,只好另谋人选。”

    郭松龄张作霖为了个人权力,出卖国家的利益,怪不得我背叛张作霖。

    他作为奉军的代表跑去日本观摩军事,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

    他还以为张作霖派他前往日本,仅仅只是为了观操,可结果并不是。

    他当初在日本观摩期间,日本参谋本部的一位重要官员来拜访他,询问他到日本是否还有代表张作霖与日本签订密约的任务。

    直到那时,他才知道原来张作霖想要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商定由日本给奉军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此等卖国行为,激起了他强烈的义愤,自己是不能接受的。

    国家破败到如今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国家,选择和日本苟且。

    张作霖的这种做法,他是如论如何都不能苟同。

    他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

    从那时起,他心中就有一个想法,张作霖要是利用卖国的这批军火攻打国民军,他就攻打张作霖。

    “张作霖环顾一圈,姜登选、杨宇霆、

    韩麟春这些人,要么是光杆司令,要么是老弱残兵。”

    “无奈之下,张作霖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张宗昌身上,委任其为直鲁苏皖防御总司令。”

    “收到任命,张宗昌倒是很积极,他将麾下12万大军分别部署在邳县、荡山、宿州,试图依托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抵抗孙传芳。”

    “但孙传芳毕竟是正经科班出身,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孙传芳发现了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稳固,但侧翼不防空虚。”

    “于是孙军便从侧翼绕到了防线背后,打了张宗昌一个措手不及。”

    “后路被抄,这不是闹着玩的。”

    “情急之下,张宗昌下令撤退,指挥人马转进如风,逃往山东。”

    “论跑路,张宗昌一直是专业的。”

    “获悉张宗昌溃败,张作霖心急如焚,但奈何实在抽不出兵力增援。”

    “浙奉战争的时候,奉军嫡系在提防冯玉祥。”

    “浙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派人与孙传芳私下里达成了合作协议。”

    “只待孙传芳在南方动手,国民军就杀入华北。”

    “战争进行期间,冯玉祥指挥国民军悄悄摸到京畿,威胁张作霖的侧翼。”

    “为了解决肘脑之患,张作霖以保定、廊坊为筹码,表示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出来,只要国民军别趁人之危即可。”

    “不过冯玉祥胃口很大,压根看不上张作霖的筹码,他想要的是整个华北。”

    “冯玉祥笃定了要趁火打劫,张作霖忍无可忍,就要对冯玉祥动手。”

    李世民从战术层面来说,只要孙传芳和冯玉祥两面夹击,就可以彻底打败张作霖。

    他从主播的信息来看,奉军将领的军事才能一般,没有特别突出的。

    一个孙传芳就接连打得奉军大将丢盔卸甲,逃之夭夭,可见奉军那些将军的实力有多弱了。

    孙传芳和冯玉祥约定好,一旦孙传芳在南京动手,冯玉祥也要立马包围张作霖。

    孙传芳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压制张作霖的奉军嫡系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而张作霖担心冯玉祥趁火打劫,想要把保定和廊坊当做筹码送给冯玉祥。

    仅此一条,就可以看出张作霖是惧怕和冯玉祥对战的。

    在孙传芳和冯玉祥如此优势下,只要双方夹击张作霖,肯定可以把张作霖消灭。

    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这就让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孙传芳和冯玉祥在大好优势下战败了。

    “而就在这时,孙传芳打下徐州后,宣布休兵,打算消化占领区,无意进一步北上。”

    “张作霖抓住机会,命令张学良、张宗昌、李景林夹击国民军。”

    “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让冯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来是来趁火打劫的,结果却成了靶子。”

    “30万不到的国民军哪里打得过40多万奉军”

    “但关键时刻,愣头青郭松龄和老油条李景林把冯玉祥给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暗中达成密约。”

    “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松龄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李景林粮草。”

    “击败奉系后,郭部即退到关外,专意开发东北,不再过问关内之事,直隶、热河划归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张作霖,主要是军阀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门户。”

    “郭松龄背刺张作霖原因就复杂了,理念不合加上备受排挤是郭松龄决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过郭松龄产生反叛念头时,张学良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对劲。”

    “张学良向郭松龄传达张作霖进攻国民军的命令,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就是不想开打。”

    “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张学良应该第一时间就控制他。”

    “可张少帅当时的脑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经觉察到异常的情况下,居然坐着火车回到了东北。”

    “张学良这一走,驻留天津的七万奉军便归由郭松龄指挥。”

    “这七万人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不夸张的说,郭松龄指挥这七万劲旅足可以对付关外的十几万留守奉军。”

    张学良郭松龄虽然反了我张家,但我知道郭松龄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限于两义难全,双方才站到了敌对立场。

    在郭松龄反叛之前,他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苗头。

    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听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震动,只是拒绝说不行,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

    他对自己和郭松龄之间的情谊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松龄会干出背叛张家的事来。

    郭松龄发布通告,要求他父亲下台,让他张学良上

    台主政。

    并且郭松龄还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劝说他一起谋划大业,并感激他对的知遇之恩。

    不过他言辞拒绝了,对待朋友,他尚且不能背信弃义,如今对父亲又怎么敢担上不孝的罪名。

    虽然他理解郭松龄的理想和主张,但实在是无法同行。

    他是认同郭松龄发展东北,休养生息,不要一味内战的主张,只是他实在是两难。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决定站在父亲张作霖这一边。

    “11月22日,郭松龄通电反奉,号称东北国民军。”

    “以七万精锐杀向山海关,以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部的实力联起手来围殴张作霖,胜算很大。”

    “然而,当郭松龄打出长城,开始跟张作霖刺刀见红时,意外发生了。”

    “原来国民军第二军、第三军不顾冯玉祥与李景林的密约,擅自攻打保定。”

    “冯玉祥虽然是国民军总司令,但他对胡景翼的第二军、孙岳的第三军没什么控制力。”

    “胡景翼、孙岳铁了心的要吃下直隶,冯玉祥为了团结内部,也只好默许他们攻击李景林。”

    “如此一来,李景林只好把心一横,又跳了回去支持张作霖。”

    “后来在张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东,与张宗昌合流,组成直鲁联军。”

    “张宗昌任联军总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

    “没有了李景林的后勤支援,已经打过山海关的郭松龄,一下子就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而看到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家起了内讧,原本已经打算卷铺盖跑路的张作霖顿时又燃起了希望。”

    “这个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亲自下场。”

    “一面出兵封锁南满铁路,一面派出军事顾问指导奉军作战。”

    “由于日军干涉,打乱了郭松龄的战前计划。”

    “张作霖获得喘息之机,奉军得以在巨流河东岸从容布设防线。”

    嬴政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都上了战场还能起内讧,也难怪反奉失败了。

    战场上起内讧在他看来,实在是无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

    明明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对手了。

    却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劲,居然还能起内讧,简直是离谱。

    即便是要瓜分利益,要么在战前约定好,要么打了胜仗再瓜分,哪有在战争中途抢地盘的。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张作霖了,却不想起了内讧。

    张作霖和郭松龄双方,他自然是站在郭松龄这一边的。

    一个和日本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一个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站在哪一边自然不言而喻。

    “1925年12月23日,陷入进退无据的郭松龄决定孤注一掷,下达攻击命令,巨流河之战打响。”

    “这场战斗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

    “战斗期间,张学良发动了强大的策反攻势。”

    “张学良亲自给郭部军官打电话,讲明形势,表示既往不咎。”

    “致使郭军全线震动,士气低落。”

    “23日夜,郭松龄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策略,希望大家团结一致。”

    “但将领们的态度很不统一,很多人主张停战议和,只有少部分人支持郭松龄主战。”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最好的选择是撤退。”

    “即便撤退可能会引起溃败,那也比全军覆灭要强。”

    “但郭松龄不甘心,所以决定在24日再对奉军发动最后一击。”

    “可是就在备战的当晚,日军从侧翼偷袭了郭军。”

    “再加上当天晚上张学良用飞机撒下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的传单,进一步影响了郭军的士气。”

    “以至于战斗还没有打响,士兵便开始纷纷投城。”

    “24日中午,见大势已去,郭松龄率卫队突围。”

    “但没有跑多远,郭松龄就与夫人韩淑秀一起被奉军骑兵俘虏。”

    “随着郭松龄的被俘,这场历时32天的反奉战争就此结束。”

    “经此一役,奉军元气大伤,由盛转衰,局势由此转变。”

    张学良我对不起郭松龄,当年没有把他救下来。

    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旧对当年没有救下郭松龄一事耿耿于怀。

    当年郭松龄夫妇两人被俘后,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让人去联络。

    希望将郭松龄转送到他身边,然后想办法将人送去国外,好歹还能留住性命。

    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郭松龄的死讯就传了过来。

    甚至父亲还让人把郭松龄夫妇两人处决后的照片大量打印,散发到各部门以示警戒。

    他当时看到后顿时遍体生凉,心灰意冷,终究还是晚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