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被苏联寄予厚望的蒋介石

作品:《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郭松龄反奉战争虽然最终失败,但张作霖的损失不可谓不大,直接导致奉系由盛转衰。

    这一点让张作霖极为难受,莫名其妙的元气大伤,还差点就此倒台。

    原本他和冯玉祥争夺天下,结果内部突然出现叛徒,让他大好形势彻底瓦解。

    虽然最后化险为夷,反败为胜,但他精心打造的精锐所剩无几,这才是让他最心疼的地方。

    除了内部的叛徒,他最痛恨的就是冯玉祥了。

    要不是冯玉祥这个死对头接二连三的和他作对,他今天何至于落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而且自始至终都是冯玉祥策划的这场反叛阴谋,他才遭受如此大的损失。

    不管是为了统一大业,还是为了报仇雪恨,他都不会放过冯玉祥。

    只是有些可惜,要是在全盛时期,他单枪匹马就可以剿灭冯玉祥。

    现在元气大伤,实力大降,想要对付冯玉祥,怕是要寻找可靠的盟友才行。

    “郭松龄反奉,导致奉系元气大伤。”

    “在这个过程中,张作霖与冯玉祥也自然结下了深仇大恨。”

    “1926年初,结束了内战的奉军再度入关。”

    “不久后,张作霖令人缴了李景林和张宗昌的械。”

    “张宗昌表示自己对老张家绝无二心,张作霖遂又恢复了他的指挥权。”

    “李景林也表示自己绝无二心,但张作霖不信,李景林就此退出军界。”

    “搞定直鲁联军后,张作霖发现自己被冯玉祥莫名其妙摆了一道。”

    “损失巨大,精心打造的七万精锐所剩无几,三十万杂牌也折损十多万。”

    “见仅靠自身实力报不了仇,张作霖开始四处拉拢盟友,联合吴佩孚和阎锡山,约定三家共同出兵对付冯玉祥。”

    “张作霖被冯玉祥摆了一道,他急着找国民军报仇可以理解,但阎锡山为什么要凑热闹呢”

    “再就是,吴佩孚不是沦为光杆司令了吗怎么这会儿手头上又有兵了呢”

    “阎锡山凑热闹的原因很简单,国民军占据着河南,直隶、绥远,陕西,将山西团团包围,随时都可能吃掉阎锡山。”

    “为了自保,阎锡山不得不出兵协助张作霖。”

    嬴政哪怕成为了光杆司令,想要东山再起并不困难,毕竟人脉资源都在这里。

    他记得很清楚,在直奉战争中,吴佩孚由于冯玉祥的临阵倒戈而功败垂成。

    而现在张作霖又因为冯玉祥的原因惨胜,导致实力大损。

    所以说起来,吴佩孚和张作霖有共同的敌人冯玉祥,也难怪张作霖会寻找吴佩孚联盟了。

    尽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和吴佩孚是敌人,但此时此刻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冯玉祥,两人进行合作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原本大败的吴佩孚为什么手上又有了兵马,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再怎么说吴佩孚之前也是直系的老大,人脉范围之广可想而知。

    哪怕战败了,他的人脉部下依旧在,总能找到愿意为之效忠的人。

    不出意外的话,张作霖想要报仇雪恨的愿望怕是要落空。

    毕竟北洋时代的最后一個阶段就是奉系时期,这也就注定了张作霖最后的命运不会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轨迹已经改变,他觉得张作霖未必不能改变原先的命运。

    “至于吴佩孚是怎么东山再起的,过程稍微有点曲折。”

    “1924年底,吴佩孚从天津逃至江苏。”

    “自打二次革命后,长江中下游便由直系军阀控制。”

    “所以吴佩孚到了江苏后,便联系各省督军,准备纠集军队报复冯玉祥。”

    “但吴佩孚这个人的性格实在不讨人喜欢,对各省督军经常是一副上级训斥下级的做派。”

    “以前他兵强马壮,大家不得不臣服于他。”

    “现在他败光了资本,大家索性也就翻脸不认人了。”

    “比如齐燮元就公开唱反调,并私下里派人与冯玉祥和张作霖搞小动作。”

    “见南方各省的直系督军都不搭理自己,吴佩孚只好去到河南发展。”

    “河南是吴佩孚的老巢,经营许久,根基还算稳固。”

    “若是给吴佩孚一年半载,兴许又能整出十万大军。”

    “可是冯玉祥也知道河南是吴佩孚的根据地,他肯定不能坐视不理吴佩孚养好了伤后找自己报仇。”

    “于是乎,吴佩孚回到河南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热,冯玉祥就追杀了过来。”

    “面对气势汹汹的国民军,吴佩孚刚刚编练的三万新兵抵挡不住,很快就被打的全军覆灭。”

    “吴佩孚只得再次出逃,这一次他坐火车逃往湖北。”

    “当时的湖北督军叫萧耀南,这个人是吴佩孚的绝对心腹。”

    “吴佩孚本来对萧耀南很是看重,觉得别人能辜负他的提拔之恩,萧

    耀南绝对不会。”

    “然而还是那个老问题,吴佩孚性格太差,在外仇敌太多。”

    “这时候就连萧耀南也害怕受到牵连,派兵封锁了平汉铁路,不让吴佩孚进湖北。”

    “结果半年前还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呼风唤雨的吴佩孚,此时竟然沦落成了一个无处可归、四处漂泊的流浪汉。”

    各朝古人对吴佩孚的遭遇唏嘘不已,世态炎凉可见一斑。

    不过大家对吴佩孚的这种境遇倒也没有多少意外,毕竟这种例子再正常不过。

    吴佩孚身居高位时,周围的人自然巴结奉承,一个个老老实实的。

    可一旦吴佩孚虎落平阳,那就只有被犬欺的下场。

    但大家也非常明白,从高处跌落也并非一定会被人欺,这和个人品性息息相关。

    要是吴佩孚身居高位时体恤下属,令众多下属心悦诚服。

    此刻吴佩孚落魄了,肯定不会落得不受大家待见的下场,定然会有受其恩惠的下属的拥戴。

    只是有些可惜,吴佩孚此人品性不行,对待下属苛责严厉,令之前的下属心生怨言,才导致如今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吴佩孚的遭遇也让各朝很多上位者警醒,不可一味地苛责下属,以免将来某一天遭受反噬。

    “吴佩孚在鄂豫边境待了一段时间后,鄂军第一师师长寇英杰看不下去了。”

    “寇英杰早年受过吴佩孚的恩惠,他的师长职务就是吴佩孚授予的。”

    “所以看到吴佩孚狼狈不堪的样子后,寇英杰就私自打开了省界关口,还为吴佩孚安排了住处。”

    “后来,早年同样受过吴佩孚恩惠的湖南督军赵恒惕和四川军阀杨森找萧耀南说情。”

    “说要是没有吴大帅,你小子能有今天的地位吗”

    “萧耀南被说的甚是惭愧,便派人把吴佩孚迎到了武汉。”

    “但来归来,萧耀南事先和吴佩孚立了君子之约,湖北的事吴佩孚不能插手。”

    “就这样,吴佩孚在武汉做了九个月的寓公。”

    “1925年9月,奉系强势插足长江流域,眼看自己的地盘要落入奉系手中。”

    “此前投靠段祺瑞的孙传芳这才幡然醒悟,决定联合东南五省的直系督军反击奉系。”

    “但是,由于大家都是督军,各不服谁,需要找个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出来牵头。”

    “于是孙传芳等人便给萧耀南拍去电报,希望请吴佩孚出山主持大局,建立五省反奉同盟。”

    “萧耀南收到电报后,担心吴佩孚作妖,本来一口回绝了。”

    “但吴佩孚闲不住,表示自己要出山,天王老子也拦不住。”

    “萧耀南没办法,只好通电响应孙传芳。”

    “1925年10月21日,讨贼联军总司令部在武汉建立,吴佩孚任总司令。”

    萧耀南早知道就不应该引狼入室的,直接拒之门外的。

    现在一想到当初的心软,他就后悔莫及,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

    吴佩孚虽然之前提拔过他,但他担心收留吴佩孚会引来仇敌,害得他被牵连。

    所以吴佩孚前来找他的时候,他就直接回绝了,坚决不让吴佩孚躲进湖北避难。

    可偏偏那么多人前来劝说,尤其是寇英杰等人,动辄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迫使他一时心软收留了吴佩孚。

    为了担心吴佩孚在湖北搞事情,他还特意和吴佩孚约法三章,不让对方插手湖北的事情。

    原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可万万没想到他最终还是着了道。

    他接到孙传芳的电报,想要吴佩孚出山住持大局,担任反奉联盟的总司令。

    他担心吴佩孚趁机搞事,本想直接拒绝的。

    但实在是拗不过吴佩孚的软磨硬泡,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了。

    可就是这次心软,害得他被寇英杰架空权力,转投吴佩孚的怀抱。

    现在回想起当初引狼入室的愚蠢决定,他就不禁暗自懊恼,深深的后悔。

    “司令部成立后,浙奉战争正式开打。”

    “孙传芳完胜,张作霖大败之余,还遭到郭松龄和冯玉祥背刺折损一半家当。”

    “战后张作霖恼怒不已,便联系吴佩孚。”

    “咱们都与冯玉祥有仇,不如摒弃前嫌,报仇雪耻。”

    “收到张作霖电报,吴佩孚心里压抑了一年的怒火彻底爆发。”

    “随即便策划了一个讨冯方案,希望直系众将领能随他一起讨贼。”

    “但方案公布后,吴佩孚又尴尬了,因为没人响应。”

    “由于孙传芳和冯玉祥没矛盾,而且孙传芳刚得罪了张作霖,不想再得罪冯玉祥。”

    “因而,东南五省督军便在孙传芳的劝说下,拒绝与冯玉祥开战。”

    “见孙传芳反对出兵,萧耀南也随即附和,力主吴佩孚不要四面结仇。”

    “从事后

    的发展来看,孙传芳和萧耀南的主张是正确的,可此时的吴佩孚已经被愤怒冲昏头脑听不下去。”

    “而萧耀南手下的几个师长,如寇英杰因为支持吴佩孚,反倒架空了萧耀南。”

    “于是吴佩孚就接管了萧耀南的兵权,又在湖北东山再起。”

    “1926年初,吴佩孚挥师北上,接连拿下河南、直隶南部。”

    “吴佩孚为了笼络人心,任命寇英杰为河南督军,齐谢元为直隶督军。”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吴佩孚的性格不怎么样,但他在恩赏这方面也是真不含糊,从来不亏待小弟。”

    “就在吴佩孚从南面杀过来,张作霖和阎锡山也厉兵秣马的同时,日本决定插手中国内政。”

    刘彻有什么样的主帅就有什么样的将领,不管是吴佩孚还是萧耀南,都不怎么聪明的样子。

    他是不能理解吴佩孚的大局观,刚刚和张作霖打完仗,转头就要和张作霖一起去对付冯玉祥。

    哪怕再怎么和冯玉祥有恩怨,也不能不顾及大局,四面出击消耗实力。

    刚刚经历了一番大战,最要紧的便是休养生息,而不是立马开启下一场战争,这没人能受得了。

    和不理智的吴佩孚相比,他对吴佩孚原先的部下萧耀南感到可笑。

    收留原先的主帅在他看来,实在是极其愚蠢的决定。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收留了吴佩孚,他萧耀南又该如何自处。

    令他更加无语的是,还给吴佩孚机会,让其担任联盟军的最高统帅。

    虽然是名义上的,但也是个人声望的一种象征。

    一连串愚蠢的决定,以至于最后被属下架空兵权,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

    “1926年3月,日本海军掩护奉军舰队进攻大沽口。”

    “冯玉祥一看这架势,起先还打算死磕到底。”

    “为此,冯玉祥派人在天津海域布设水雷,并一度与日本军舰炮战,这便是大沽口事件。”

    “但是很快,冯玉祥发现自己打不过中外势力联合上阵,这谁受得了。”

    “为了避敌锋芒,冯玉祥主动下野,跑去苏联求援助去了。”

    “冯玉祥走后,他的心腹大将鹿钟麟接过临时指挥权。”

    “鹿钟麟这个人很滑头,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他首先释放了软禁中的曹锟。”

    “声言愿意重新立其麾下,想通过曹锟与吴佩孚冰释前嫌。”

    “但吴佩孚与张作霖已经有密约了,所以鹿钟麟的示好吴佩孚拒不接受。”

    “1926年3月,反冯玉祥联军与国民军在直隶地区爆发多场战斗。”

    “见战争已经无法避免,鹿钟麟便将段祺瑞驱逐下台,然后收拢兵力撤至南口。”

    “1926年4月,大战爆发,奉系、直系、晋系同时出兵夹击国民军。”

    “这一战,从4月打到8月。”

    “开战之前,冯玉祥不在国内,去苏联考察了,直到9月才回国。”

    “而冯玉祥这个人,一向不扶持部下某一个人的威望。”

    “冯玉祥本人不在,国民军群龙无首,谁也不听谁的,各有各的打算。”

    “结果等到开战后,国民军兵败如山倒,陷入崩溃边缘。”

    “就在冯玉祥又又又一次陷入绝境的时候,局势又又又转变了,因为北伐战争要开始了。”

    冯玉祥不是我临阵脱逃,而是联军锋芒太盛,只能跑去求援了。

    原本他战前还信心满满的,不觉得联盟军能把他怎么样。

    却不曾想,战争才刚刚开始,小日本就插手战场了。

    经过一番试探后,他无奈的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打不过联盟军。

    可即便是打不过,那也不能轻易认输。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选择把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心腹大将,而自己则跑去苏联求援。

    只要心腹大将可以撑到他带着援兵回来,那战争就还有胜利的希望。

    但结果很可惜,他并没有能够带着苏联的援军回来。

    倒也不是苏联不愿意救援他,而是需要打通东北的通道才行,这样苏联才好派兵从东北入境。

    但东北是张作霖的地盘,他哪里有能力打通东北通道,求援一事也就只能作罢。

    没有苏联的援兵,他也知道国民军肯定打不过联盟军。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冯玉祥的运气一向很好。

    快要陷入绝境的时候,局势又转变了,让他得以逃过一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按理说国民党的接班人应该是代理大元帅胡汉民。”

    “但汪精卫不服气,汪精卫认为自己的资历与胡汉民差不多。”

    “况且,先总理北上的时候是他跟着,先总理生病是他在身边陪伴,就连先总理的遗嘱也是由他起草。”

    “胡汉民何德何能,根本

    没资格跟自己比。”

    “由于汪精卫、胡汉民相互不服对方,一时没人能站出来主持大局,国民党立马就乱了套。”

    “内部不团结的同时,外部又有强敌虎视耽耽。”

    “1925年3月19日,云南王唐继尧在昆明发表通电,宣布就任广东大元帅府大元帅一职。”

    “起因是护法运动时期,国民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虽然唐继尧不愿屈居孙中山之下,并未担任过元帅,且一直拒绝与革命势力合作。”

    “但他认为,既然非常国会选举自己做革命政府的元帅。”

    “现在大元帅去世了,他这个二把手就应该递补大元帅缺位,行大元帅职权,遥领广东国民政府。”

    “革命危急的时候看不着人,现在却又跳出来摘桃子,如此厚颜无耻之举,国民党自然不买账。”

    “很快,胡汉民在广州发表通电谴责唐继尧,说他早就背了先总理遗命,现在根本不配以中山先生衣钵传人自居。”

    孙中山简直是胡闹,也不看看外界都是什么形势,这时候内部怎么能生乱呢

    他早就拟定好了接班人,也就是他一直看好的胡汉民。

    至于汪精卫,他从未想过让其领导国民党。

    主要是他对汪精卫的品性不放心,不认为能带领好国民党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在看来,他果然没有看错汪精卫。

    他明明留下遗嘱,让胡汉民担任大元帅带领国民党,但汪精卫为了一己私利破坏内部团结。

    天下形势一片大乱,他们国民党实力并不强,外部有强敌虎视眈眈。

    在这种危难时刻,汪精卫执意引发内部动乱,这是置革命伟大事业于不顾。

    思索片刻,他下定决心在临走前解决汪精卫这个麻烦,以免国民党内部乱了套。

    “见国民党不搭理自己,唐继尧怒了,准备以武力吞并广东。”

    “不过,云南与广东并不接壤,滇军要想讨伐广东就得经过广西,而那是桂系的地盘。”

    “所以唐继尧在出兵之前,便先派人到广西通气。”

    “我家唐大帅即日将去广东上任,到时候会和西南各省军政长官商讨北伐大计,麻烦你们借个道,如若不然,我们将踏平广西。”

    “当时广西的旧桂系已经覆灭,取而代之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

    “而新桂系向来支持革命,看不惯唐继尧之流。”

    “因而当唐继尧的特使来到广西后,新桂系断然拒绝借道要求,并气愤的表示。”

    “姓唐的如果敢来送死,保准让他有来无回。”

    “唐继尧得知新桂系不借道,勃然大怒,派出三路大军七万人马,气势汹汹的杀向百色。”

    “按唐继尧的设想,李宗仁、白崇禧也就两万来人,自己握有三倍兵力优势,吐口唾沫也能淹死新桂系,根本没有输的可能。”

    “然而唐继尧点背,他碰上了如日中天的白崇禧。”

    “7月,桂军在白崇禧的指挥下,采取放进来打各个击破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滇军。”

    “经此一役,由名将蔡鄂一手训练,装备精良的滇军元气大伤,不负往日荣光。”

    “而新桂系则一战成名,吸引了广东国民政府的注意。”

    “既然气氛已经烘托到位了,两广统一问题,便提上了日程。”

    白崇禧口气倒是挺大,我还以为有多厉害,结果不堪一击。

    他早就对唐继尧此人感到厌恶,自然不可能答应对方的借道要求。

    旧桂系因为不支持革命,已经被他彻底推翻了。

    而唐继尧虽然是国民非常会议选举的元帅,地位仅在大元帅孙中山之下。

    但唐继尧一直拒绝和孙中山合作,不愿意和革命势力走近,也从来没有担任过选举出来的元帅。

    对于唐继尧的阳奉阴违,他一向都是看不起的。

    现在孙中山去世了,唐继尧跳出来摘桃子,想要担任广东国民政府的大元帅。

    如此厚颜无耻之举,他唯有对唐继尧深深的鄙视,自然不会惯着此人。

    “1926年1月,白崇禧前往广州传达了李宗仁的意思。”

    “吾省将军队依照广东编制,政治能接受中央策略,财政交中央支配,则一切问题当能与中央合辙,由中央统同筹划,互相调剂。”

    “3月上旬,经过双方讨论和妥协,广西在政治上接受国民政府领导,财政受国民政府监督,党务方面自理。”

    “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宗仁任军长,白崇禧任参谋长,全军三万余人。”

    “国民政府公布两广统一方案五天后,广州发生中山舰事件。”

    “受事件影响,汪精卫被迫辞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一职,出走法国。”

    “而与汪精卫平起平坐的胡汉民,早在

    半年前就因为廖仲恺遇刺案也被派去苏联考察了。”

    “随着两位大佬纷纷靠边站,原本只是一介武夫的蒋介石在苏联的支持下,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领导者。”

    “苏联之所以要支持蒋介石,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当时的国民党将领中,蒋介石的思想算是比较先进的,至少他不如国民党右派那样反对联共联苏。”

    “二是苏联早先寄予厚望的两个北方盟友郭松龄和冯玉祥,这时候一个完犊子了,另一个的日子也不好过。”

    “苏联的原计划是南北对进,让国民党打南方的直系军阀,冯玉祥、郭松龄对付北方的奉系。”

    “但现在南北同步的计谋已经没有可能成功了,苏联只好退而求其次,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北伐。”

    “而北伐的首选军事负责人必然就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时还是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北伐战争也即将展开。”

    时局发展之快,让各时代很多人深感诧异。

    刚才孙中山去世后,大家还在争论胡汉民和汪精卫谁会斗争胜利。

    结果转眼之间,胡汉民因为廖仲恺遇刺案被派去苏联,汪精卫因为中山舰事件出走法国。

    国民革命军的两个大佬相继离开,最终却是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这让很多人感慨不已,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很多人隐隐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蒋介石将会结束北洋时代。

    大家清清楚楚的记得主播所说的,北洋时代的奉系阶段过后,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而中华大地现阶段的局势则是南方有直系军阀,北方有奉系军阀。

    现在苏联支持蒋介石的广东国民政府北伐,那就说明北伐战争最终肯定是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