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这场灾难算过去了,京城突然出现一支几十人的难民队伍,竟是冀州一地的救助粮被贪污了,一点没送到百姓手里。
    冀州离京城不愿,也算天子脚下,谁能想到那里的官员如此胆大妄为,为了阻拦难民进京,打死了不少人。
    这一小支队伍的人算是有气性的,留在冀州不是饿死就是冻死,不如拼一把,说不定能拼个出路,因此一个带头的集结了几十个人,使了一招声东击西的计谋,竟真让他们跑到京城里来了。
    然而京中有人与冀州官员同流合污,早得了信,在城门外就把这群人拦住了,假意要带这些人告状,实则把他们安置在一处偏僻的庄子里,叫大批人马把守,将这群人软禁了起来。
    这群人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幸好元春带着阿北去京城外办事时,正好遇见这群难民,难民进京的路还是元春指的。回来之后元春就四处打探这群人的行踪,待他打探清楚,赶忙把此事告诉了张九如。
    张九如不敢轻举妄动,一边着元春带人盯着庄子,不叫难民出事,一边让元秋去冀州查探。
    几日后元秋快马回来,因涉案官员品级高,张九如没有直接上奏此事。
    为求保险,元秋带来的证据,凡事按指印的,都是一式两份,张九如将一份交与张家以防万一,一份交给上峰与之筹谋。
    张九如和上峰预想出各种可能,做好防范,上报此事后,这件事很快就得到了处理,十几名大小官员下了马,来告状的难民被安全护送回家乡,当地的赈灾量也都补上了 。
    这事一忙完就快过年了,宁澜这边未及糖水铺子的账目盘点完,先在京郊设了几处棚子施药汤。
    到底受了旱灾影响,今年冬天是比往年冷一些的。
    这药汤是拿几味中药和牛骨煮的,算是低配版的跷脚牛肉汤。
    跷脚牛肉是在30年代初误打误撞发明出来的。当时老百姓民不聊生,贫病交加,四川乐山有位姓罗的老中医,有一颗悬壶济世的心,便在河边悬锅烹药,救济过往的行人。
    罗老中医配的药汤不仅防病止渴,还能治风寒感膏、胃病、牙痛等。期间,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杂扔到河里,觉得很可惜,就把牛杂捡回洗净后,放在药锅中一同煮。
    结果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香。因为汤特香,还有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吸引了不少来喝汤的人。
    人多了位置不够坐,晚来的人就站着喝,那时的人站着习惯将一只脚搭在桌底下的横梁上,时间长了,食客们便起了个“跷脚牛肉”的名称,并且一直沿用。
    这时代不允许屠宰健康的牛,并非没有牛肉可以吃,只是寻常人家吃不到而已。宁澜施这药汤只为防病治病,连牛杂都不奢求使,只找了些牛骨来配着熬。
    三个药汤棚子,连着施了三天,经常有喝过了还来喝的,宁澜也不许撵人。大多愁苦的人都能互相理解,想喝第二碗的都是等到下午快结束人少时才来排队。
    收药汤棚子时,宁澜想着张九如也快要封印休假了,便想去京郊的汤池子里去泡泡,把这几个月的疲乏泡走。
    还没等宁澜把这个想法告诉张九如,张九如就受到了弹劾。
    或许是因为张九如政绩太过突出惹人眼,也或许是因冀州一事遭有心人报复,不管如何,弹劾的罪名张九如是不能辩白的。
    本朝皇帝还算开明,张九如这般年纪仍然未娶的事也早有耳闻,若放在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偏偏现在朝廷上下正在忙除夕袷祭的事。
    袷祭是朝廷一年中最大规模的祭祀仪式,每年除夕的前一天,都要将历代帝后神主都将恭请到大殿合祭。
    尤其才刚刚遭遇过一场不大不小的旱灾,皇帝为求风调雨顺,安民心,这场仪式必得顺顺利利的进行,多少人的眼睛瞧着呢。
    那些迂腐的言官就借着祭祀列祖列宗的节骨眼,大肆弹劾张九如不孝,不仅不娶妻不说,还日日与男子厮混一处。若这项不孝罪做实,张九如官当不成,还要坐三年牢。
    张家耳目极多,是以张九如来京快一年,张父和张老太爷头一次把张九如喊回了家。当然还是逼他娶亲的,若张九如愿意,朝中的事自有他们转圜。
    可惜张九如死活不同意,张父和张老太爷又气呼呼的把他打了出来。
    次日张老太爷称病在家,说嫡孙已过而立,因幼时有大师测算命里无妻,才一直不敢娶亲。
    原本家里也是不信的,在他及冠后为曾他定下远房亲戚家的女儿,可好好的孩子,不出几月意外去了,家里再不敢给张九如说亲。